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慈善,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北史·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沈浮,自得而已。”而在此之前,《韩非子·内储》:“王日,慈惠,行善也。”即以慈爱优惠来做善事。直接释义大约是“以慈行善”。既然是“以慈行善”,其重点则在于对“慈”的理解。“慈”,《说文》只注二字:“爱也。”《左传》:“宣慈惠和”,做疏注的人发挥道:“慈者爱,出於心,恩被于物也。”这就把中国古代对慈及爱的理解讲得比较清楚了:慈,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爱,她的恩惠要遍施于万物,当然首先是人。汉代贾谊讲:“侧隐怜人,谓之慈。”对人,要…  相似文献   
2.
坐看云起时     
法云法师之与我,是以文字而为绿起。记得那是1992年5月,我刚刚接过《佛教文化》季刊主编的担子,创刊伊始,设立了许多小栏目,其中一个叫做《他山之石》,专门选载海外的奇文妙语,作为大陆学人的借鉴。我记得第l一2册合刊选的是台湾林清玄的《一粒米·一亩田》,第3期选的是美国苏吉达(Sujata)的《慧眼初开》(Beginingtosee),而第4期选谁的文章呢?当时还颇有些为难。“行到水穷处,坐春云起时”,正在此刻,我记不清是从什么地方、从谁的手中接过了一本精致的小书,封面上浓云四合、天风浩荡,只占画面下端四分之一位置的几株已…  相似文献   
3.
向您合十     
在1998年第二期《佛教文化》上,承编者们慷慨仗义,刊出了我写的《我祈望……》一文。其中讲到为创办传统文化学校,我和同仁们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文章发表后,读者的回响令人感动不已。来自祖国各地的善款,表达了数百位读者关注传统文化、诚心支持办学的深情厚意。代收助学善款的北京幽州书院(北京8101信箱),已将每一份汇款均作为助学善款记录在案。还报给读者的《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正在紧张地包装邮寄,每天都在发出。我感谢每一位热诚助学的人,为我们的学校,为我们的后代,满怀崇高的敬意,向您合十。我合十,…  相似文献   
4.
云起且坐看     
1998年,受已故会长赵朴初大德之命,我出任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办公室设在中国佛教协会广济寺东廊下的跨院里,门额上有三个字:“云水堂”。我初入其门,心中便一动:我与云和水,竟有这样深的缘份,走来走去,总在云水间。  相似文献   
5.
百余年来,中国人无不期盼着祖国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传统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的成分——佛教文化,最终需要实现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实现与人世、人生的重新结合。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6.
王志远 《法音》2001,(11):9-9
本刊讯一本大型单册折装本图书《金刚经千禧百家书画典藏》于最近面世,它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宗教学会、中国诗书画研究院联合编辑,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香港文苑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木质书封,镀金版上镌刻有赵朴老题写的书名,封面上刻有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书写的经文。该书长168米(册页式),高1.2米,宽0.78米,厚度20厘米,重量达216市斤。该书由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任总编,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王志远、中国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何首巫任主编。其内容包括主编…  相似文献   
7.
转读和唱导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弘法手段,慧皎从“悟俗可崇”、“应机悟俗”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在《高僧传》中创立两门新科予以记载。本文认为,《经师》科注重的是音声梵制自身在华夏的传承和发展,而《唱导》科则注重对佛法教义的宣扬提倡,对民众心智的开发导引。简而言之,转读是在“唱”,唱导是在“说”,是各具特色的不同的表现艺术形式。此前学术界普遍将二者混为一谈,统归入音乐范畴,是对唱导之“唱”的误解。佛教表现艺术演化至南北朝,演变成以中国式的唱导因缘与中国化的转读梵呗相结合为主。正是由于众多的唱导僧人投入创造性的类似后世“俗讲”的宗教实践活动,外来佛教表现艺术才完成了向本土佛教表现艺术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心无罣碍     
曹禺先生去了。曹禺夫人李玉茹老师在电话中哽咽着告诉了这个消息,我竟有些不相信。1996年下半年他突然病重时,北京医院特地破例从其他医院请来专家借来最新的设备为他医治,以致死里逃生,让大家都松了口气。我是在他病重期间又探望了两次的,由于病房里无菌操作,探视者不能入内,所以只能站在门口望望,只能见到他仰卧在床上,医生护士在周围忙来忙去。听说他脱险后,我一直想再去看看他,谁知一拖拖过了中秋,又拖过了新年,他竟悄悄地、安祥地去了。与遗体告别的仪式我没有参加。此前,我到家中所设的灵堂前鞠了三躬。想起曹禺先生的…  相似文献   
9.
少年时曾读过报端的一篇短文,至今记忆犹新。文中讲到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能永不干涸?弟子中有的说应放在瓶中,有的说应藏在钵内,……但大家又都知道,这些都不是好办法。于是他们一起聆听释迦的教诲:将这滴水投进大海,它将永不干涸。数十年后,竟由我来主编一份佛教文化的期刊,于是我常常回想起少年时代藏在心中的这一段启示。我深深地感到,《佛教文化》虽然办出了  相似文献   
10.
戌岁末寒冬。昔日的帝都虽然已残破不全,但今天的北京却努力以崭新的楼房、宽阔的道路、繁华的市场、可口的饮食吸引着各方游子。在一座以“阿静”闻名九城的粤菜酒楼上,一些以研究佛学为己任的学者与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佛学杂志主编欣然小聚。我是学者中的一个,而主编则是儒雅的仰崇先生。餐饮笑谈之间,我真心实意地给仰崇兄下了个评语,说他是个有清福的人。众人无不称是,皆称“於我心有戚戚焉”。而仰崇兄略歉之馀,则着力又将这清福运用了一下:请在座诸位各写一篇佛地游记,合称《清福集》,以志此番雅集,兼展学者们的文人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