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3年4月7日《文学报》刊有一篇题为《华俄焚稿异同论》的文章。文章开头说:“鲁迅写过一篇《华德焚书异同论》,论证了秦始皇烧书和希特勒烧书的相同和不同;我套用这个题目,想谈谈茅盾撕稿同果戈里焚稿究竟相同还是有别。”该文在论述了茅盾的一个电影剧本没有成功的两点原因之后,即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果戈里“晚年的思想趋向保守”,其《死魂灵》第二部描写地主们改心向善,但他“究竟没有泯灭正直之心”,因此由于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2.
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属薄弱环节。《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著文探讨其教育思想。本文从教育的目的和对象、以"道"为核心的教育内容、社会教化思想和师道理论几方面对《老子想尔注》所论教育问题作了分析评价。以期抛砖引玉,把《老子想尔注》教育思想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丁清轩阿訇是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人,自幼随父念经,挂帐后一直当阿訇。“文革”期间,由于宗教活动被强令禁止,他回家开了油坊,并学会了一套榨油技术。1984年春,他应聘到新县镇清真寺当了阿訇。新县镇是一个六百七十户的回汉杂居村,有回族三百八十户。清真寺有阿訇、  相似文献   
4.
瀚青  国新 《中国道教》2002,(4):25-27
葛洪作为道教学者和教育家 ,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仅就他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和以道为主 ,兼采各家教育内容作一探讨 ,敬希方家教正。一、培养“上士”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道家一般把所培养的人才称为“真人”、“至人”等。这是道家推崇备至的理想人格。所谓“真人”就是修真得道之人。他以修身养性为要 ,达到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葛洪把“真人”、“至人”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上士” ,有时亦称“长才。”“上士”和神仙是有密切联系的 ,而且是神仙中最高级的。葛洪说 :“上士得道 ,升…  相似文献   
5.
修道吟     
于理 《中国道教》2001,(3):54-54
道德清静真妙玄 , 昆仑修炼本根深 ;常行礼拜三清主 , 三十六天驻神仙。修道吟@于理■  相似文献   
6.
祝义才,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他朴实无华,语不出众,仅用9年时间,便使300万元的民营小企业,在古都金陵迅速崛起,发展成在全国拥有20家分公司、总资产达18亿元、职工总数达11000人、年销售收入高达31亿元、利税4亿元、出口创汇330万美元的大型集团性企业,创造的“雨润”品牌响彻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7.
2004年的夏天,身边的同学们夹着厚厚的简历四处跑招聘会,四处面试,但很不幸的是四处碰壁,伤心而归。  相似文献   
8.
学生评教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领导、专家和同行虽然能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做出恰当评价,但只能用于抽查,不能跟踪教学的全过程,因此不能完全代替教学的实际效果。只有那些每天坚持听课的学生,才能够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教师授课的实际状态,因此比同行评价和权威评价更有优势[1]。在学生评教工作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教学评估问卷调查,由学生对教师从教学内容、方法到态度各方面打分[2]。我院在2001年制定了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在每学年的专业课结束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上课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评价对象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列宾及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1897年日本人古城贞吉第一次将列宾介绍到我国。1921年沈泽民首次译介列宾生平和重要作品。《小说月报》、《苏联文艺》、《时代杂志》和《进步日报》是刊登列宾作品的媒介。胡根天、沈泽民、徐悲鸿、胡蛮、狄源沧等人是主要译介者。列宾对中国美术界影响深远,在20世纪中俄美术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