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网络"吃播热潮"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导致审丑消费主义乱象。以"吃播丑象"为切入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阐释丑的本质、梳理审丑的历史渊源,并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分析当前网络吃播的审丑异化现象及其特征与成因,树立正确审丑观,最终"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群体认同在群际接触对外群体信任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内群体认同量表、群际接触量表和外群体信任量表,对5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SPSS13.0、Amo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群体认同作为中介变量,群体接触通过内群体认同对外群体信任的具有稳定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就讨论过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1952年,由于片面地学习苏联的经验,一些人把苏联当时通行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不必再去专门研究社会学的观点视为“正统”,并撤销了高等院校的社会学系和社会学课程。1957年,又进一步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同起来,对重新提出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见,说成是企图复辟资产阶级社会学,并据此将某些同志打成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于是社会学被当作异端邪说,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最大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禁区被打开,冤案得到了昭雪,社会学的研究获得了新生。但是,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历史唯物主义及社会学的对象、性质和体系都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对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也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必须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阐明了的一条原则。我国理论界对于批判继承的具体内容、具体方法等问题,曾经开展过讨论。但是,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却对法律也可以批判继承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眼里,科学与艺术是两个相距甚远的学科。一个讲逻辑,一个讲形象,然而艺术作为人类最高心智和情感的产物,它应与科学一起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而非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敌对领域。实践证明,在幼儿园实施科学与美术的整合教育,能解决以往单纯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它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实效性的教育策略。于是,我们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帮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和艺术创作的乐趣。鼓励幼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用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获取的科学知识,以真正体现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本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趣味的科学化的美术教育活动,使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王旖旎  李欣 《美与时代》2013,(11):55-55
对字体图形的深入研究,是创作的前提,一部出色作品的产生是建于对其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深入探索与研究之上的,几千年的汉字历史源远流长,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万事万物。而汉字字体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要从它的“形”谈起,汉字字体的形态起源于图形,图形先是以一种符号出现,经过了千年的历史传承演变,形成了汉字,最终汉字形成了它绝无仅有的强大体系。文字是人类记录历史的一项视觉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字已经变的多元化,不再是简单孤立的线段,而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递媒介,它可以让人们懂得未知的事物,也可以完整的表达出人的情感,无论人类对事物具有一种怎样的认知、感悟与理解,文字都可以作为一种最简单明了的工具,让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李欣  王旖旎 《美与时代》2013,(11):79-79
雕塑处于公共环境之中,是人们生活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瓷雕塑介入公共环境空间是在特定的环境设计中进行的,环境空间中任何物象都可能与之发生关系,这就注定了进入环境空间的陶瓷雕塑创作必然要符合其公共性。现代公共艺术多以自然、生命、人性、生态等主题为主,其审美受众的定位是广大的市民阶层。创作者要在追求作品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满足公众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这是公共环境创造活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去焦点化是指通过操纵个体对焦点以外的非焦点事件或因素的关注, 从而减少焦点事件对个体认知判断和情绪影响的一种策略。如何利用去焦点化减少聚焦错觉对体验幸福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提升体验幸福, 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 可以通过去焦点化策略, 减少个体对不同类型消极情绪的聚焦错觉, 以达到提升体验幸福的目的。其心理机制可从注意分散假设和情感加工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 (1)一般去焦点化与自我相关去焦点化的比较与探讨; (2)去焦点化对后续体验幸福的影响; (3)重新聚焦对个体体验幸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苗·语     
正~~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