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是群聚,群聚是人的类属性的自发聚集,它使人类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的同一性;群聚之后人类走向群居,群居是人的群体属性的自觉结合,它体现了人类的同一性之外的群体差异性.类同一性使人类能够彼此交往,是道德产生的可能性主体基础;群体差异性使人类必须交往,是道德产生的必然性主体基础,二者都是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恶"之存在论与价值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存在论角度来说,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构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前提和根据。从价值论层面而言,古代性恶论者主张抑恶扬善或存善除恶。这就导致古代性恶论的悖论,一方面在存在论上肯定"恶"有存在的事实和根据,另方面在价值论上却否定"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正是因为性恶论者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使人成善、为善,性恶论和性善论在善恶问题上是殊途同归的:在存在论意义上是殊途——性恶论者道性恶而性善论者道性善,而在价值论意义上是同归——为善。但在去"恶"、除"恶"的正统思想之外,宋明时期的功利学派却不同程度地肯定了"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在个体道德、群体道德与类道德三种道德样态中,类道德体现了人类实践行为的整体性,它蕴含着人与自然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双重伦理规定,既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关怀意识,又体现了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品质,它以一种整体性的道德品格促进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与人性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人性论及其善恶问题构成了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内在根据,具体而言,孔子的"性近习远"说是德治文化的人性论前提,孟子的"人性善"为实行德治提供了可能性,荀子的"人性恶"则揭示了实行德治的必要性。唐镜先生在《德治中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论纲》一书中提出孔子的"人性可塑"思想是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理论基石,为我们进一步从人性论角度清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德治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发展伦理学的人学蕴涵--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伦理发展观 ,生态中心主义是排斥人和否定人的 ,是对人的消解。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有其深刻的人学依据。但泛泛地谈可持续发展有可能“失落人”,并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发展伦理学的人学实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鲜明地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观 ,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超越和提升 ,意味着发展伦理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