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学习动机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内在的驱动力,其水平如何,既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又决定着未来的择业理想。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其在学习过程中进发出来的热情也就越高,克服困难、执着追求的韧劲也就越大。当前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中学时代能否树立起为祖国而学习的高尚动机,则是教育工作者,乃  相似文献   
2.
伦勃朗以自画像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一生,把理想化了的、具有代表性的自我层面展现出来,把自己的性格加以夸张与补充,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潜在精神的宣泄与审视。本文以伦勃朗在不同时期自画像的创作实践为线索,从图像学的角度去分析画家通过自画像这一绘画形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并通过研究他们的绘画目的和所采用的绘画技法与我们的心灵进行沟通,把完整的自我展现给我们,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了解自我、呈现自我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张志强 《哲学动态》2006,(11):34-38
近年来,随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关于中国哲学史写作的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哲学“哲学之终结”论述的异域回响;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学术史热和国学热以来,关于思想史写作讨论的日趋兴盛,也总是关涉于中国哲学史的写作问题,构成了这一问题出现的近因。关于思想史与哲学史写作范式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史写作最初问世之际便已经出现。时人多从陈寅恪与金岳霖关于冯友兰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读出“微言大义”般的审思顾虑,这些顾虑多集中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素材和范围与西方哲学的…  相似文献   
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神经系统一种致死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脐血干细胞移植为其生存带来了希望。详细论述了脐血、干细胞与伦理学,肌萎缩侧索硬化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治疗中体现生命伦理学的核心精神。面对脆弱的生命,医务人员、伦理学者和管理部门应该如何为此类疾病患者生命和健康作出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神经系统一种致死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脐血干细胞移植为其生存带来了希望.详细论述了脐血、干细胞与伦理学,肌萎缩侧索硬化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治疗中体现生命伦理学的核心精神.面对脆弱的生命,医务人员、伦理学者和管理部门应该如何为此类疾病患者生命和健康作出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bri,Hp)是儿童感染率很高的细菌之一,同时也是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胃肠紊乱症致病因子,与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儿童Hp感染各种诊查手段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治疗Hp感染.  相似文献   
7.
8.
蒙文通先生(1894-1968,字尔达,四川盐亭人)被誉为现代学术史上由经学向史学过渡之典范.根据这种看法,蒙先生以自己先经学而后史学之成学经历,向我们展演了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的一个典型过程.不过,用"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或者"经学到边缘,史学到中心"来界定蒙文通学术之意义,似乎有失笼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对章太炎民族主义主张的复杂性进行解析,试图揭示出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深层结构和核心旨趣[1]。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是在与立宪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持"金铁主义"说的杨度、无政府主义者以及严复的自由主义的论辩中确立自身内涵的。他用"历史民族"、"政治民族"概念取代"天然民族"和"文化民族",深化了近代思想界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同时他又通过对民族主义与无生主义关系的阐发,确立起一个贯穿民族主义、导引民族主义的"齐物平等"政治理想,从而为民族主义赋予了一种伦理性的内涵,超越了近代民族主义的自我封闭想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竹内好在他的名著《鲁迅》里提出一种理解鲁迅的方法——实质上也是一种诠释思想人物的基本方法——亦即不是后设性地通过鲁迅有形的思想表达来追溯地解释他的思想形成,而是能够深入于鲁迅将形未形的思想展开过程,去探究那种促使鲁迅成为鲁迅的思想原理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从"有迹可寻"的思想言说,深入到其"所以迹"的原理内部的诠释方法,其所诠释的对象,实质上已经从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