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般人认为在刚刚识记过的材料中,增加一些新材料,并把它们混合起来,重新识记,这样,识记的效果要比学习识记全是新的材料容易些.但是,在国外有人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研究的对象为成年人,其结果是:识记的前几次与上述估计相同,识记的后几次则与上述估计相反.本实验的目的,是要验证我国青少年在识记材料时,是否也符合国外研究所说明的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2.
7-12岁儿童反应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应时间的测验是实验心理学最早研究的课题。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工作者对影响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有着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不多,对不同年龄儿童反应时间的发展更是很少涉及。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我国7—12岁儿童的反应时间的发展规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3.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但是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本文系统阐释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多少”概念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量判定任务,分别用2~30和5~100范围内点子图为刺激,研究个体“多”和“少”概念的发展。结果发现:在5~100点子条件下,随年龄的增长,个体“多”概念的判断值、“少”概念的判断值、“多”“少”概念的临界值均显著增大;7~9岁是个体“多少”概念发展的转折期;个体对“多少”概念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在本实验的两种条件下,随年龄增长,个体“多”概念的判断值、“少”概念的判断值、“多”“少”概念的临界值逐渐趋于刺激点子数最大值的2/3、1/3、1/2,“多”概念与“少”概念判断的不确定距离逐渐趋于刺激点子数最大变化范围的1/3或略小于1/3。  相似文献   
5.
阴国恩  张阔  王敬欣 《心理科学》2003,26(4):731-732
1 引言 类别学习和概念形成,既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人类组织和贮存知识的基本方式。自上世纪50年代Bruner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经典研究之后,分类及分别学习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以往的分类研究多以事物的感知特征为出发点,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基于相似性的加工);而在基于理论的类别观被提出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分类活动中自上而下的加工(基于知识的加工)开始受到重视,知识效应问题成为概念心理学领域的新热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望为深入理解概念和类别形成的机制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编问卷对913名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和学习动力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 (1)整体上看中学生较多使用内在原因和可控原因解释自己的学习成绩; (2)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3)归因倾向与学习动力有明显联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到“自挫因子”对学习动力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本文还就如何进行归因训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4-8岁儿童和大学生为被试,用虚拟生物图片为材料,采用2(不提供背景知识和提供背景知识)×6(年龄)的实验设计,考察背景知识对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年龄特点。结果发现:(1)两种实验条件下均有显著的年龄差异。(2)提供背景知识与否对不同年龄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对4-5岁儿童分类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对6-8岁儿童及大学生分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基督教与佛教为例 ,从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亡故”与本体论意义上的“死亡”两方面分析了人的“有死”性 ,并指出正因人具有这种有死性 ,才推出了人在宗教中的求“永生”的神圣追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地区七所高校663名在校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在选择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时所用的标准却有很高的一致性.(2)“高级职员”既是大学生理想中的首选职业,又是现实中的首选职业.(3)“收入”、“充分发挥能力”、“职业中的自主程度”成为大学生择业时的主要标准.(4)大学生的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与其所在的学校、所学的专业科类、性别、是否临近毕业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儿童类别学习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特征主题的类别学习实验范式,考察了儿童类别学习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63名小学4年级学生(年龄范围9~10岁)、65名小学6年级学生(年龄范围11~12岁)和77名初中2年级学生(年龄范围13~14岁)参加了本实验。结果表明:当类别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时,3个年龄组儿童类别学习的轮次和错误数均显著下降,而且主题突出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统一主题条件下,小学4年级、小学6年级和初中2年级3个年龄组儿童类别学习的轮次和错误数依次减少;而在无主题和突出主题条件下,3个年龄组儿童类别学习的成绩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