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丁瑛  宫秀双 《心理学报》2016,(10):1302-1313
社会排斥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已成为世界各国探究社会政策和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却鲜少有研究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探讨社会排斥对人们的产品偏好的影响。本文通过1个预实验和4个主实验,系统研究了社会排斥如何影响个体对不同触感产品的偏好,并探讨了其内在影响机制。实验结果发现在经历社会排斥(相较于社会接纳)之后,个体更偏好触感柔软的产品,消极心理体验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该作用机制被归属感的重要性所调节。当归属感被认为很重要时,个体在经历社会排斥后对柔软触感产品的偏好以及消极心理体验的中介作用会被强化,而当归属感被认为不重要时,以上效应会被削弱。本文还对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宫秀双  张红红 《心理科学》2021,(5):1179-1183
从心理需求威胁的视角切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社会排斥对求助行为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两个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相较于被忽略,被拒绝会促使人们在后续困境中产生更高的求助行为意愿。该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在于被拒绝会威胁归属需求,被忽略会威胁控制需求,而求助行为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的归属需求,但同时会降低控制感,因此归属需求和控制需求在社会排斥类型对求助行为意愿的影响中均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宫秀双  张红红 《心理学报》2020,52(5):645-658
人们在自我评价中普遍存在着优于平均值效应, 而上行社会比较会打破这一自我评价偏差, 引发后续的补偿性消费行为。通过5个实验, 依次论证上行比较(vs.下行比较)会提升个体对独特产品选项的偏好(实验1); 其心理机制在于上行比较降低了而非下行比较提升了个体的自我独特性感知, 从而促使个体出于补偿的目的而寻求独特性(实验2a、2b和2c); 上述效应适用于经济状况这一特定比较维度, 并且在感知经济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下得到强化或削弱(实验3)。研究结论对于推动社会比较和独特性寻求行为相关领域的理论进展, 指导长尾市场中企业的营销策略、帮助个体缓解上行比较的威胁均有着积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偶然相似性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感,正向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但作为偶然相似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撞衫却会引发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基于身份信号理论,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撞衫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向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外表吸引力的比较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非身份象征性产品,身份象征性服装的偶然相似(即撞衫)会导致更高的产品处置意向,由撞衫引发的尴尬情绪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以上效应被外表吸引力的比较所调节。对于外表吸引力的向上比较,撞衫对产品处置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尴尬情绪的中介作用均得到加强;对于外表吸引力的向下比较,以上效应则被削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