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李宏利  张雷 《心理学报》2010,42(5):618-624
基于风险行为的性选择理论, 通过内隐启动的方法探讨了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对两性风险行为报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男性接触求偶线索, 与接触奖赏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进行娱乐领域、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而女性接触奖赏线索后, 与求偶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会从事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两性接触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后都较少可能从事经济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这些结果符合性选择理论, 说明与求偶有关的信息线索能够诱导男性进行高风险活动, 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冒险行为可以作为好基因的标志增加男性获得配偶的机会。这些结果还揭示了, 求偶动机对男性冒险行为的诱发作用远胜于外部动机(如金钱奖赏), 因为求偶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需求。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雷雳  李宏利 《心理学报》2004,36(3):335-339
通过问卷法调查了589名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拟探讨影响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研究发现不同时间定向可以通过不同人际卷入变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指出,重视不同人际卷入变量(如积极同伴卷入与适度父母卷入)对于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中介作用,可能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受益于互联网使用。  相似文献   
3.
李宏利  陆慧菁  张雷 《心理学报》2011,43(11):1320-1328
进化理论认为风险行为与求偶有关。研究通过比较求偶信息(异性照片或描述异性的词语)、养育后代(孕妇照片)及奖赏信息(金牌照片等)试图进一步探讨繁衍线索对两性知觉和判断风险信息的影响。研究1中, 被试描述理想约会对象后求偶动机得到激发, 相对于描述晴朗天气的控制组, 求偶动机让两性更慢地从高风险信息(如滑雪、冲浪等)转移注意力, 且两性对风险信息的注意转移与社群性向无关。研究2显示, 相对于养育后代和奖赏信息, 求偶信息更为迅速地促使男性对高风险信息做出判断, 但求偶信息让女性比男性更慢地对高风险信息做出判断。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自然选择理论及性选择理论对两性加工风险信息的认知机制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宏利  王燕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544-1551
进化动机影响社会认知的研究关注社会认知的起源、机能及影响。进化动机影响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有(1)特殊性, 如成功地解决求偶问题的机制不能用来解决身体危险有关的问题, (2)灵活性, 如不同类别的环境线索自动地激活与线索类别有关的社会信息。借用传统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研究者发现特定的线索会启动相应的进化动机(如面孔吸引力启动人们的求偶动机), 进化动机激活后就能引导人们加工有利于这种动机(或目标)实现的信息(如性别相关的风险信息等)。未来的进化动机影响社会认知的研究可以结合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理论假设, 以产生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张雷  林丹  李宏利  张玲燕  莫雷 《心理科学》2006,29(6):1412-1414,1395
该文介绍了进化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主流观点———模块说。模块说认为心理由各相互独立的、解决特定任务的模块组成。进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很多著名研究者都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文结合各种例子,阐述了进化心理学的模块说以及其迅速、高效但并非精确无误等特点,同时也结合例子阐明了社会认知领域的心理模块。  相似文献   
6.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过度或不当是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该文对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已有研究的概念的界定与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整合,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互联网(Internet)是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使用对人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日益明显。众多心理学家采取质或量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该从认知过程、行为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自我意识等角度介绍了互联网对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就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与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进化观点下的智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进化心理学探讨智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智力的起源(如进化环境与智力的关系)、进化心理学视角下智力的分类。同时,该文认为一般智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块,即专门智力。最后,讨论了对智力进行进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与未来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使用中的自我效能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CSE)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培训、计算机辅助技术使用等行为活动中的应用。该文综述了CSE对计算机操作的重要影响。该文也在原有CSE分类(一般CSE与特殊CSE)基础上,提出软件CSE与硬件CSE。另外该文也讨论了影响CSE的各个变量以及这些变量间的关系。最后该文指出了CSE的现有研究特点与未来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0.
鉴于员工创造力日常变化对于组织的绩效及环境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采用经验取样方法,对116名员工进行持续5个工作日追踪,探讨了员工日常睡眠质量与创造力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多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员工日常睡眠质量正向预测创造力;(2)员工尽职人格对睡眠质量与创造力之间的正相关具有跨层次正向调节作用,即同尽职人格低水平员工相比,尽职人格高水平员工的日常睡眠质量与创造力之间的正相关更强;(3)员工尽职人格与工作不确定共同对日常睡眠质量对创造力的预测作用具有跨层次负向调节作用,即相对其他条件,尽职人格高水平和工作不确定低水平(或高水平时),日常睡眠质量更能预测创造力。组织提高员工创造力需要以自我控制消耗理论为指导,积极关注睡眠质量,也需关注员工尽职人格及工作不确定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