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物质成瘾是一种涉及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复杂现象, 但是当前基于生物还原论的解释对物质成瘾现象整体性的理解和康复研究造成了阻碍。网络理论聚焦于心理障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反馈环路, 从整体视角为研究物质成瘾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将网络理论应用于物质成瘾的研究中将有利于:(1)理解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理解症状网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3)将多层次和多水平因素整合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从网络理论视角来理解物质成瘾, 也将对未来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 网络理论仍处于言语模型阶段, 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出更具体、可验证的统计模型, 以完善对于物质成瘾机制的了解, 更加有效地推进物质成瘾的治疗与恢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以北京五所高校大学生为样本,修订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与网络成瘾群体的划分标准.三类群体在网络休闲占课余时间百分比、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敏感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际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现况,探讨不同背景变量的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的差异情形,以及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根据研究所得提出结论与建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我参照范式考察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自我反思特点。实验1对比高、低BPD特质被试在自我和姓名参照条件下正负性词汇的再认成绩,发现高BPD特质者在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负性词汇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低BPD特质组。实验2对高BPD特质被试进行正念自我反思训练,结果发现相对于对照组,训练组在自我参照条件下负性词汇的记忆成绩显著降低。高BPD特质者的自我反思存在负性沉浸倾向,且正念自我反思训练可以改善该倾向。  相似文献   
5.
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命意义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经由存在主义心理学取向、人格与动机取向,到相对主义观点,再到积极心理学取向,生命意义的心理学研究逐渐摆脱"哲学风格",从而完成了其"心理学化"的历程。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从生命意义感和生命意义源这两个研究维度出发,陆续开发了大量的测量工具。生命意义感和生命意义源测量的综合化成为近年来测量工具发展的趋势。生命意义的心理学研究在理论视角、测量内容与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胜任力模型,本研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3位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师进行访谈,分析文献提取并整理成编码词表,并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统计各词条在访谈资料里的出现频次并排序。最终提炼出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基准性胜任特征和鉴别性胜任特征,并整理得到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胜任特征模型。研究表明,基准性胜任特征的存在表明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具有共同的胜任特征,如专业知识、变化觉察、把握环境、判断力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则反映了不同水平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在胜任特征上的差异,如专业知识、洞察力、观察力、分析性思维等。  相似文献   
7.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见的干预方式。舞动治疗中的共情主要以动作呈现,称为动觉共情。动觉共情的干预方法在舞动治疗的临床实务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动觉共情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镜像(mirroring)、见证(witnessing)和无领导者舞蹈(leaderless dance)等。国外研究者认为,动觉共情的干预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并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觉共情产生效果的原因。其中,研究者们对镜像技术的关注最多,主要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去阐述镜像干预技术得以产生疗效的原因。从动觉共情整体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包括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能够有效直接测量动觉共情的工具仍有待开发,以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的人生,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坎坷挫折时有发生,面对种种不如意,人们常常会焦虑不安,内心体验到巨大的压力。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人都经历过。例如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求职面试、亲人患病或死亡、工作变动或丧失。承受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在元旦刚过、春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举办一次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的论坛(或者称研讨会),请来各位专家,就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各抒己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研讨会,将来逐渐形成一个机制或者一个平台,以便使我国心理学界在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时,能够相互交流、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10.
一、挫折阈限与挫折承受力 生活中挫折情境出现难以避免。而对同样的挫折,人们的反应却有明显差异。有人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暂,有人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有人一遇挫折便放弃原有目标,有人屡遭挫折仍锲而不舍向既定目标前进。这种差异与每个人的挫折阈与承受力有关。挫折阈是指引起人产生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