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现代中国知识与学科的分类体系中,作为一级学科的哲学学科与哲学知识,是以西方知识分类与学科分类为准绳而为国人所接受的。从"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本属于西方古希腊知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国人的眼里不经反思地成为了普遍的知识范型。金岳霖在给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所写的审查报告中认为,以自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  相似文献   
12.
吴根友 《现代哲学》2022,(1):124-131
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说法,实际上包含着尊重广大民众基本需求的思想。因而,这一命题可以说是道家式的古典民本思想。“百姓心”并不是具体百姓个人特殊的欲望,实际上是作为整体的百姓的基本共同需求。在哲学形上学层面,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具体事务中,老子提倡尊重百姓的基本意愿。这两者之间的思维逻辑具有某种同构性。  相似文献   
13.
吴根友 《哲学研究》2015,(3):50-57,128,129
孔子将"仁"的德性看作"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孔子及其弟子将在家庭中实践孝悌之伦看作实践仁德的出发点,进而看作建构良序社会的出发点。孔子及其弟子对"人之为人"与"做人起点"两个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行为与良序社会的内在关系。与儒家的这一思考路径相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重要继承、发扬者庄子,更加重视"道序"的作用,以及人对"道序"遵守的重要性。在"人之为人"的问题上,道家提出每个人都应当"尽性",在"做人的起点"上,更重视个人生命之于政治活动的基础作用,认为理想的政治与社会应当奠定在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儒道两家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的理论回答并非完全过时,而是不够充分。这两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在现代新的思想维度里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与贺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三纲"之于中国现代道德建设的意义。陈寅恪通过对王国维自杀原因的文化学分析,高度肯定王国维为旧道德殉难的精神意义,认为王氏自杀恰恰体现了他"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而且,陈氏认为,《白虎通德论》中的"三纲六纪"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精神所在。贺麟先生认为,"三纲"是"五常"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比五常更具有道德伦理的约束力。如果经过自由意志的过滤,"三纲"的绝对伦理要求恰恰与康德讲的"绝对命令"有相通之处。陈、贺二先生对"三纲"现代意义的阐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与儒家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徐复观,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独特贡献之一,就在于他细致而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儒家政治哲学思想中与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法治思想相通之处。他认定孔子“创发了中国的自由社会”,孟子开启了“民主政治原则之端绪”,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却蕴含了专制之倾向,陆象山提出“尊重人格之尊严”,实为现代民主政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徐复观看到了儒家思想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补充意义,却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6.
"莫若以明"在<齐物论>中出现两次:第一次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一句起,到"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第二次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一句起,到"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相似文献   
17.
关于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问题,笔者曾经提出了七点断想[1],今天拟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申论,特别是针对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的价值评判问题、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理论出发点、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在当今世界的意义、比较哲学如何可能这四个问题做进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4年9月美籍华人唐力权教授来大陆讲授他的“场有哲学”以来,不少院校和研究机构悄然兴起一股关于实体与非实体哲学比较研究的热潮。在这一学术研究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哲学系从1995年3月至5月,连续举办了七次学术茶座。集中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现将四个问题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西哲学分野的标准——实体主义与非实体主义 郭齐勇教授认为,非实体主义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性特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很难找出西方意义上的实体主义思想范式。他分别从儒、释、道三家的基本概念及其哲学精神出发,论证了中国哲学的非实体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唐力权先生从他的根身性相学出发,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海外儒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1 0年来 ,海外儒学研究有很多新特点。在欧美及东亚地区 ,将儒学研究与现代文明困境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本文主要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儒学研究作一简单的综述。美国的儒学研究 以哈佛燕京为中心的儒学研究 ,近 1 0年来非常活跃。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近 1 0年来特别重视阐发儒家的人文精神 ,他关心的问题是 :是否可以从儒家具有涵盖性的人文精神出发来反思启蒙文化。他认为 ,从人的尊严来看 ,西方的人权理论仅仅提出了一个“最低要求” ,“我们不可能从人权本身开拓出道德的价值理念。”然而“在儒家的传统里有关伦理学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两年一度的国际中国哲学会——第12届国际中 国哲学会,于2001年7月20—24日,在中国 北京顺利召开。这是北京继1993年主办第八届国际中国哲学会之后,第二次主办这一国际性 的中国哲学会议。出席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约有300余位,他们分别来自祖国大陆、台湾 、香港、澳门地区和美国、英国、德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 ,是历届出席会议人数最多的一次。与会学者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有250篇,有204位学者分别 在全体大会和分场会议上发言。本次会议共有4次全体大会,8次分组会议,共五十多个分会 场;分会场最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