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近年来,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已引起民众较为强烈的收入不公平感,而导致收入不公平感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自己收入所得不如他人的相对比较。本项目基于预期理论价值函数的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双视角,对当前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形成机制与管理对策进行系列实证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实验室实验和干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神经电生理的ERP技术和心理生理学的多导生理记录仪(SCR),以检验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自我-他人参照、单参照点-多参照点比较的整合性参照依赖框架;探索损失规避对多得不均等和少得不均等的非对称不公平感的根源性作用和神经生理机制;选取社区居民,操纵参照对象、参照点和得失框架,进行多轮次和多变量的干预研究,以探索减少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应对策略,并据此提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矫正成瘾行为的研究中,正念禅修作为一种更为有益的尝试,受到研究者们日益广泛的关注。正念禅修指个体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其思想、情绪和身体感觉上,并以觉察、接纳和非批判的态度关注于当下体验的训练方式。目前,研究者主要就正念禅修在成瘾行为矫正中的积极作用、渴望与压力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以及从神经机制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由于当前的研究大多是初步性的,未来可从研究方法学、解释机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徐富明  蒋多  张慧  李欧  孔诗晓  史燕伟 《心理学报》2016,48(10):1292-1301
基线比例忽略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 个体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忽略基线比例的现象。本研究通过系列情境实验探索了三种不同维度的心理距离, 即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基线比例忽略的影响。结果发现, 三种心理距离均能够对基线比例忽略产生影响:当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较近时, 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基线比例忽略现象; 而当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较远时, 个体的基线比例忽略倾向减弱。  相似文献   
14.
最后通牒博弈是行为经济学中研究人类公平决策的常见范式之一。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存在系统的个体差异和种族文化差异,其中个体差异还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心理特征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和深化公平决策理论,还有益于相关理论的实践应用。未来的研究需要整合有关差异与理论解释、探究差异的神经机制以及改善现有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投射偏差是指个体常常会高估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一致性, 从而把当前偏好投射到未来的心理倾向性。本文从情感–认知加工、时间修正和心理模拟等视角对投射偏差的心理机制进行了解释, 并概括出投射偏差的内源性(含内脏感觉、情绪状态和需要)和外源性(含事件相关信息、天气状况和选择情境)影响因素, 还总结归纳出投射偏差的三种应对策略, 最后指出了投射偏差在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公共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是指在公共决策情境中, 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媒体或领导人对同一问题的框架表述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决策偏好的现象。目前, 研究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预期理论、查询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公共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人际沟通、情绪以及框架的特征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公共决策中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及神经机制、跨文化研究以及研究方式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式反馈是近年来发展出的一项提高临床实践的有效方法,它是指利用标准化的治疗效果测量工具,系统监控当事人评定的治疗进展情况,并将当事人的进展信息提供给治疗师,以供其随后的治疗作参考之用。治疗效果问卷评定系统和合作-改变效果管理系统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正式反馈测量工具。正式反馈的使用不仅能够改善偏离预期进展当事人(not on track,NOT)的治疗效果,提高当事人治疗进展的速率,同时还能够促进治疗双方更好的合作。正式反馈的作用机制可以使用概念化反馈干预理论和交互作用论进行解释。影响正式反馈作用效果的因素包括反馈本身的特征、当事人初始症状严重程度、治疗师方面因素以及治疗的时长等。未来研究需关注正式反馈的研究方法、作用机制及其跨文化研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基于心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心理学,是在心理学视角下研究贫困问题的一种新研究取向,是心理学在贫困领域的最新运用。现阶段贫困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行为决策等三个方面。贫困文化理论、稀缺理论、自我损耗论分别从贫困文化、稀缺心态以及意志力资源视角解释了贫困产生的心理机制。在摆脱贫困过程中需要打破贫困循环,未来贫困心理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贫困的产生机制、神经生理机制,贫困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以及心理学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9.
基线比例忽略是指在事件的判断中忽略相关事件统计学上的信息, 而只关注当前呈现的案例信息, 从而造成判断和决策偏差的一种现象。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包括双加工理论和线性整合理论, 而影响基线比例忽略的因素有许多方面, 如信息特征、认知能力等等。在未来研究中, 应该深入分析双加工理论的作用机制以及依据模糊痕迹理论提出新的研究视角, 同时拓展在团体和公共领域中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社会痛苦是指个体感觉到被渴望的社会关系排斥或者被重要他人和群体贬损时表现出的一种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对于社会痛苦的神经生理机制的探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主要从个体经历社会排斥、目睹他人被社会排斥(共情)时的神经活动来解释社会痛苦的神经生理机制。社会痛苦受到依恋、自尊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可从探讨社会痛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神经机制和探索社会痛苦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