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5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4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随机选取某市三所普通中小学四、六、八、十年级的755名青少年为被试,使用自评和他评问卷探讨家庭亲密度、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与青少年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家庭亲密度、责任感与学校适应问题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家庭亲密度和责任感高于男生,外化和学业问题少于男生;家庭亲密度、道德情绪和责任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2)家庭亲密度正向预测道德情绪和责任感,直接和间接负向预测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3)责任感负向预测学校适应问题,并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适应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各指标的拟合效果较好。家庭亲密度、责任感是学校适应问题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2.
正作为英勇的革命者和卓越的哲学家,罗莎·卢森堡这位令人尊敬的伟大女性已经离开我们整整95年了。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她的名字和思想并没有随历史的风尘消逝,而是多次被人们提起。每当世界历史进入转折时期,人们就会返回罗莎·卢森堡生平中所展开的理论论战,并从其思想中所包含的那些超越时代的内容里找到思考当代问题的重要启示。2014年,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又迎来了这样一个历史时刻。7月1—5日,十余位来自中国、德国和美国的专家,以及百余位来  相似文献   
83.
抽象语言信息是否能够影响知觉?本研究在审美领域对此进行考察,探索无意识获取的道德信息是否影响个体对相应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结果发现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受到内隐道德信息的调节,且调节效应与面孔本身吸引力水平无关; 另外,面孔审美判断的反应时受到道德美丑和面孔吸引力的共同影响,尤其当两类信息相矛盾时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抽象的社会道德信息可以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  相似文献   
84.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  相似文献   
85.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来临之际,9月11日至9月15日,经中央统战部批准,《中国宗教》杂志社党支部邀请宁夏西吉县单南村党支部代表来京参加共建活动。2017年11月,《中国宗教》杂志社党支部一行走进宁夏固原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  相似文献   
86.
唐代道教兴盛,道教服饰制度亦日益完善。唐代女冠服饰分为服装和妆饰两部分,以下分述之。 唐代女冠服装 唐代女冠的服装有法服和常服之别。 (一)法服 唐代道教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衣秩等级日趋鲜明。张万福《三洞法服科戒文》日:“初人道门,平冠黄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黄裙绛褐;三者道德,黄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黄褐玄冠,皆黄裙对之,冠象莲花,或四面两叶,褐用三丈六尺,身长三尺六寸。  相似文献   
87.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代表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英国道德情感哲学的理论高峰,然而,这种道德哲学却蕴含着一种可以被称为"游叙弗伦困境"的内在理论缺陷。分析"游叙弗伦困境"的表现形式、内在根源及其理论后果,探析斯密道德哲学具有的内在缺陷,客观评价包括《国富论》在内的斯密全部学说以及由斯密所代表的苏格兰启蒙学派,可以为当代道德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提供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8.
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义务而不出于任何偏好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这个"义务的第一命题"在当代遭到了来自德性伦理学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情感才能表达对人的关切,也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当代一些康德学者试图维护康德的主张,认为在康德那里并不排斥情感,情感或偏好可以融入康德的行动理论。帕顿、亨森、赫尔曼以及阿利森采取了不同的方案,或认为康德的论述更多地出于方法上的考虑,或构筑行动模型表明情感在有道德价值行动中的地位。这种解释方式可以被称为调和式主张。但是他们的解释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不仅不符合康德的原意,且本身也问题丛生。调和式主张的根本问题在于以经验性动机理论解释行动,而康德是在意志的规定根据上来确定行动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89.
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者主张人类天生的情感或情感反应能力是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最终根据。但如果情感自身的合理性得不到说明,或者需要情感以外的理性概念来加以辩护,那么,以情感来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道德情感主义路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难以成立的。我们需要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情感理性概念来为道德情感主义做根本的辩护。情感理性既可以界定为一种推理能力,即通过情感反应从某些事实前提推出规范性判断或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可以界定为规范性或应当性的来源之一。情感理性的思想为近期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所证实。历史经验也表明,恻隐之心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往往是我们判断道德是非更为可靠的标准。自然选择的理论也为情感理性的思想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90.
韦尔默在其《伦理学与对话——康德和对话伦理学中的道德判断要素》一书中基于康德道德哲学之困难,考察对话伦理学为克服其困难所做的尝试并分析其成败得失,他把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解为一种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检验准则确立法则的程序,并认为这只有在预设人类可能的"共同意志"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这种对绝对命令的颇具经验主义色彩的解读因忽视康德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基调和道德普遍主义立场而难免误读之嫌。作为道德性的最高原则,绝对命令并非程序性原则,而是表达"理性地行动"这一自主道德的要求。由此引出的论证和应用的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也是其困难所在。就对话伦理学与康德道德哲学的关联性而言,相比于韦尔默重点分析的哈贝马斯版本的对话伦理学,阿佩尔先验语用学路向的对话伦理学更好地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主义精神,紧扣康德道德哲学的问题并尝试对之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