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7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144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357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凭智力测验对一个人的能力做出判断,并用之预测个体未来成就的高低。本文介绍了斯腾伯格(R.J.Stemberg)最近提出的“发展中的专门知识技能说”,认为智力测验和任何学业或职业成就测验一样,测的也是个体正在发展中的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暂时水平,其测验结果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也不能用作预测。最后讨论了该学说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2.
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都是心理学的大师,他们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过程、结构等方面的思想既有关联,也存在不同。揭示两位大师心理观的关联和异同不仅有助于认清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逻辑,而且对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和研究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993.
3.5~5.5岁学前儿童年龄认知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实验采用三个问题作业(“年龄比较”、“出生年龄”、“年龄变化”)及一个“图示作业”,调查了60名3.5~5.5岁儿童年龄认知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表明:3.5岁儿童处于年龄认知萌芽状态,4.5岁儿童年龄认知开始发生,5.5岁儿童的年龄认知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儿童年龄认知变化可用变化分割模型(简称CS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994.
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辛自强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01,24(5):544-548
用认知范式研究学习不良,可以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来理解其学业和社会性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根据该观点以及对学习不良的理解,提出用社会认知的范式推进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思路,以超越当前研究面临的困境。具体是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上的差异以及社会认知中主客体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加工速度、自我监控对认知操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沃建中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1,24(5):537-540,522
本研究用认知操作的部分内容,探索了青少年在认知操作活动中年龄、自我监控、加工速度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研究发现: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自我监控有显著的负效应,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正效应,自我监控对加工速度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负效应,加工速度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96.
中学生主体性调查问卷全国常模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丽君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1,24(4):482-483
主体教育恩想的提出,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发展的一大标志。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在主体教育的评价目标,即主体性维度的科学测量与统计分析上尚属空白。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主体性提供一个客观的测量和评价体系,以促进对主体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为了问卷设计的客观性,我们初步对中学生的主体性下了一个操作性定义,指中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以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997.
抑制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卫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1,24(4):458-461
认知研究领域对抑制这一隐喻的大量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知觉和选择性注意,记忆和学习,以及行为控制等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尽管对抑制功能的考虑在心理学上已有一个世纪那么长久,但仅仅是在过去十余年,由于联结主义与计算模型代替原有的信息加工观或计算机模拟,对抑制的研究才取得了十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着重从发展和发展病理心理学的角度对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概况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998.
董奇  张华  陶沙  曾琦 《心理科学》2001,24(2):129-131
本研究采用“A非B”时间延搁测验对34名9-12个月缨儿的爬行经验与其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协方差分析表明,婴儿的爬行经验对其在“A非B”延搁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空间认知能力有显著的主效应,而年龄的效应不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爬行经验7周以内的婴儿与爬行经验10周以上的婴儿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本研究说明,爬行经验与婴儿在“A非B”延搁任务上表现出来的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9.
燕良轼 《心理科学》2001,24(1):122-123
汉魏六朝时期的智能心理思想.呈现出一幅众说纷纭、五光十色的图景。这是与当时社会政治斗争、军事谋略的需要密切相关的。总之.那是一个需要智能而且产生了众多智能之士的时代。不仅如此,为满足社会实际的需要,许多思想家还对智能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形成了某些有现代心理学价值的理论。本文限于篇幅仅就智力的几种学说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00.
中文“原因不确定感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不确定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人们的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行为和事件原因的不确定性。鉴于此,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Weary和Edwards提出了“原因不确定感”(Causal Uncertainty)的概念(1994).它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的行为及周围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原因主观上的不确定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