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658篇
  国内免费   47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中国和澳大利亚父母报告的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会昌 Sams.  A 《心理科学》1997,20(6):490-493,,513,
采用作者编制的《3-9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英译本,在284名澳大利亚儿童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跨文化适用性。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中澳父母心目中占有不同地位:中国父母重视自我意识、社会技能、意志品质,而澳大利亚父母更重视社会技能和社会情绪的发展。在中澳两个样本中,女孩的社会性发展量表得分均高于男孩。  相似文献   
22.
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心理科学》1997,20(5):471-472
1问题的提出Piaget指出,若A<B,B<C,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回答问题,需到具体运算阶段,才能解决问题。Bryant和Trabasson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推理失败是因为不能记住问题的前提,若解决了前提记忆问题,睡岁儿童就能完成这种任务。Halford和Ke时的研究表明,3-4岁儿童不能学会传递性关系推理。沈华忠等认为,3—6岁儿童能解决五项系列的传递性关系推理问题.先前研究忽略了任务类型的差异,多数采用五项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三项系列问题作刺激任务,企图证呼心采用三项系列问题,幼儿将更早地表现出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②比较句…  相似文献   
23.
儿童气质和人格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共分成三部分,首先介绍了目前儿童气质领域中缺乏研究一致性的状况以及主要原因,然后,介绍了成人人格研究领域中五因素人格理论的兴起和该五个因素在不同年代研究中的发展及其稳定性。最后,针对目前儿童气质和人格领域的状况提出了研究儿童期类似成人五因素人格结构的问题,并介绍了该项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24.
运用认知测验法和问卷法,综合考察了167名学习不良儿童和161名一般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家庭资源的特点,结果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认知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对于较简单的认知能力,其年龄差异显着,而对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年龄差异较小;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动机显着低于一般儿童,但其学习动机与其认知水平呈显着的正相关;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配置与一般儿童相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5.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根据吉伯斯等人(Gibbs,etal,1992)发展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F)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二、三转折阶段,以第二阶段为主,未达到成熟水平;中学生处于第三阶段;大学生处于三、四转折阶段,已有相当程度的第四阶段倾向,大多数大、中学生已达成熟水平。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其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小学儿童对虚假话语间接意义的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小学儿童对隐含在虚假话语中间接意义的理解特点。结果发现:(1)一年级儿童不能理解虚假话语的非字面意义,三年级儿童才基本上能够理解。(2)小学低年级儿童不能理解虚假话语的间接意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根据话语与事实不符和说话者知道事实真相来判断说话者说虚假话语的有意性和推论隐含的意义。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说话者了解事实真相,因而不知道说话者是故意使用虚假话语的。  相似文献   
27.
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的修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是日本特殊教育领域的一种专门用于测量缺陷儿童人格的著名量表。作者用三年时间对其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包括弱智、聋哑、盲等缺陷儿童的中国常模。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是一个较好的心理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8.
智力超常与常态学生技术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中—德技术创造跨文化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对134名智力超常和常态学生作了集体测验,着重考察了超常与常态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和精细性,及心理折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反应差异。  相似文献   
29.
魏华忠  宋世龙 《心理学报》1994,27(3):225-231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30.
小学儿童奖赏公平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富熹  王文忠 《心理学报》1994,27(4):354-361
采用信息加工研究途径并假设故事情境探索小学儿童对奖赏公平性的社会认知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与成人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7,9岁儿童容易将"均等"与"公平"混淆,还没形成一个稳定的分配模式,而12岁儿童已能运用"努力"、"成果"、"能力"等规则较为稳定地作出公平奖赏决定或评价,但还没达到对更高层次的社会准则的理解和掌握。儿童这一发展制约于他们的信息加工能力以及获得有关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