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 ,从《四书》开发与阐明的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的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的儒学的复归 ,质言之 ,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儒学的归位。以此言之 ,理学的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重建与振兴。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秩序的思考是贯穿于先秦儒家治世之道中的一条内在逻辑理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意识到等级秩序的破坏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秩序构建是治世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以秩序建构为逻辑起点,儒家设计了其治世之道.以礼义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系统是儒家治世之道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秩序的思考既是其逻辑起点,又是其最终的价值归依.人伦关系协调是儒家治世之道中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对"人"还是"伦"的思考,秩序构建始终是贯穿于儒家人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哈佛大学的史华慈(B.J.Schwartz)教授在其名著《古代中国思想世界》中,开篇即提出了一个自问问人的问题:"关于孔子的研究还有任何说过而需要再说的吗?"确实,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中外学者关于儒家伦理思想的研究已经太多,欲再发表一番言论以求出新添彩,实在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然而,读了陈继红同志的新作《治世的至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法律抛弃了亲属拒证权制度,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呈现.其实,亲属拒证权作为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在中国古代法律以及当今的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它不但契舍了自然法标准和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而且蕴含着独特的人性关怀品格,彰显了法的人伦精神,具有普适存在的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是现今所见最早的、专门论述"禅让"的儒家佚文.笔者认为它将"唐虞之道如何可能"的问题落实到了"爱亲尊贤如何统一"的层面,并以"人伦实践--德性修养--生命本质"的思路解答了这个问题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最根本的可能性,而德性修养和人伦实践则从动态上实现了这种可能,德性的流通最终消解了时命对唐虞之道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念功”是穆斯林必遵行的“五功”(念、礼、斋、课、朝)之首,是先知在麦地那根据真主的谕示规定的。此功是信仰的核心,是伊斯兰教的基石。通过“念功”把全世界的人分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把穆斯林连结在一起,在真主指引的道路上前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讲求气韵,自南齐的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说法以后,气韵就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品评标准.然而,"气"与"韵"都是由人伦鉴识中的观念转化到文学艺术中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气韵的含义也在演化.在中国画中,"气韵"一词由品评人物画又扩展到了品评山水画和花乌画,并且其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气韵要通过笔墨在画面上体现出来,只有深入生活,气韵才会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19.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点和核心。本文结合《教会新报》的相关内容,从具体伦理规范、普遍伦理规范和最高伦理规范三个不同层面对照比较了儒家的以“五伦”、“五常”为特点的仁爱思想与基督教的以“十诫”为背景的神爱思想的异同,证明了基督教与儒家在伦理层面的互补性及其对话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为当今普世伦理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张捷 《中国哲学史》2017,(4):115-121
本文以越南儒者范阮攸的《论语愚按》为考察对象,对其诠释方法、义理阐发等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越南儒者在对中国经典所作的解释中体现出的特点。范阮攸区分了为臣的不同类别,认为理想的臣子首先应该怀有用舍行藏的心境与能力,为臣者应该效仿圣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尝试以理学家的天理人欲理论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臣道论,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