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3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193篇
  2015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077篇
  2011年   1231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958篇
  2007年   903篇
  2006年   838篇
  2005年   718篇
  2004年   640篇
  2003年   553篇
  2002年   535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383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5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127篇
  1986年   97篇
  1985年   123篇
  1984年   109篇
  1983年   135篇
  1982年   90篇
  1981年   90篇
  1980年   79篇
  1979年   84篇
  1978年   74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2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6篇
  1962年   55篇
  1958年   111篇
  1957年   96篇
  1956年   86篇
  1955年   49篇
  1954年   38篇
  1953年   33篇
  1952年   29篇
  1951年   35篇
  1949年   3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The legal consensus that has evolved through adjudication and legislation since the Karen Quinlan case in 1976 is founded on the premise that there is a bright line between passive euthanasia and active euthanasia. Indeed, the term passive euthanasia is often eschewed in favor of less emotionally-laden terminology such as "forgoing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or "terminating life support" so as to further sever any possible connection with active euthanasia. Legal approval has been bestowed upon passive euthanasia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while active euthanasia is routinely condemned. This consensus was put to a test in 1990 when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uled on the Cruzan case. However, the Court's narrow decision did not upset the consensus, and in the most significant appellate decisions handed down by state courts since Cruzan, there has been a reaffirmation--and possibly even an extension--of the consensus. Two other threats to the legal consensus about forgoing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have begun to manifest themselves: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mercy killing and "futility" cases. Both of these challenge the fundamental premises on which the consensus is grounded.  相似文献   
42.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43.
20世纪末的合理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学家越来越热烈地讨论合理性问题,在科学哲学中,这个问题已成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正如德国哲学家B.齐梅里写的那样,“当代大陆欧洲哲学围绕其运动的基本的和关键的问题,是合理性及其界限”。然而在大陆欧洲以外,在英美两国的出版物中,对这个问题讨论得更加活跃;在我国,许多引人注目的著述也在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4.
库恩和拉卡托斯都不同意把理论的评价看作是理论的可证实性或理论的可否证性这一传统观点。他们的批判分为两个题目:首先,一种科学理论并非只能凭经验的结果来检验;其次,人们不会在没有现成可替代的理论时就摈弃一种理论。在拉卡托斯的术语里,要么被接受,要么被摈弃的是理论的研究纲领而不仅仅是理论本身。进一步说,某一特定的范式或研究纲领的摈弃并不就是简单地被取代,一种替代范式在另一种范式或研究纲领被摈弃之前必须发生效用。最近,人们对拉卡托斯夸大第二点进行了批判。F.M.亚克罗德认为,在科学史上有一些情况是,一项研究被简单地摈弃了,而且的确是被合理地摈弃了,尽管还没有替代者。在本文中,我  相似文献   
45.
工作负载的测量和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又适应不良者可导致疾病。人类经常遇到的心理、社会性应激源除了生活事件以外,长期工作负载过重也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24名在监护病房工作的护士的工作负载的测量介绍了在西方国家常用的工作负载的测量和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46.
本文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是企业组织的创新,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长期的努力,使企业成为具有创造与革新精神的组织。促进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选拨与录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2)采取有利于创新的领导方式;(3)建立与强化积极的企业组织文化。文章就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7.
B·A·列克托尔斯基是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任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主编、科学院哲学所认识论研究室主任。《主体·客体·认识》一书是他的一本有相当高学术价值、享有国际盛名的力作,已被翻译为七种文字。本文系他为该书中译本写的前言,其中谈了对认识论发展的重要看法。该书中译本由贾泽林等人译,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8.
我们检验了凯利的热情或冷淡控制对于人的第一印象和教学能力影响的研究。一位主持人以宝座教授的身分给240名大学生上了一堂课。在他到来之前,半数受试了解到他是一个相当热情的人,另一半受试则得知他是冷淡的,照此办理,告诉上述每一组中的一半受试他是一位体育教授,另一半受试则被告知他是社会心理学教授。对2(热情或冷淡条件)×2(主持人的专业)×2(受试的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a)预先得知主持人是热情的受试比被告知他是冷淡的受试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一个令人愉快,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幽默活泼的人。(b)主持人的专业和受试的性别都不影响受试对教师的认知。结果讨论涉及到晕轮、前后关系和身分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欧美越来越多的发展学者正把注意力转到青春期的过渡上来,这一术语的意思是在生命的第二个十年内,个体组织生物、行为和社会事件经验的过渡,过去有不少关于小学儿童和十几岁孩子的研究,但文献上都没有集中论述连接两个阶段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0.
我的报告主要依据下列文献:(1) H.J.费威耶恩:《费希特研究的新视野》,载《唯心论研究》六,1976年,第118—159页;(2)W.劳特曼“作为人类学和现象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