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语篇理解中动允性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读者在语篇理解中对动允性(affordance)信息的提取状况, 以及动允性在阅读理解中的意义。实验一的结果表明, 被试在阅读理解中, 会自发地提取语篇中的动允性信息, 并围绕着动允性信息组织其他信息; 在IEF中的解析过程中, 动允性信息对其他信息有组织作用。实验二的结果表明, 被试在阅读理解中能够直接提取动允性信息。实验三的结果表明, 被试在阅读理解中存在两条提取动允性信息的通路, 一条是直接提取动允性信息, 另一条是先提取属性信息再推导出动允性信息, 选择哪条通路取决于被试是否得到了属性信息。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阅读理解中的动允性与知觉过程中的动允性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4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理解中的映射机制和特征。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判断完道德词后,对判断随后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字母的反应时的差异不显著,没有发现词汇类型对空间位置的影响。实验2采用有意识迫选法,要求被试出声读出屏幕中央的道德词后,对屏幕上方或下方的希腊语非词进行二择一迫选,发现被试读出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上方的非词,读出不道德词后倾向于选择屏幕下方的非词。实验3仍采用Stroop范式,发现被试做出空间"上"的判断后,对随后道德词的词义判断反应时显著快于不道德词,做出空间"下"的判断后,对不道德词的反应时显著快于道德词。实验4探讨空间位置是否会对判断人物的道德性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认为屏幕上方的人物是道德的,而屏幕下方的人物是不道德的。4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在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理解中,映射的方式是灵活的、双向的,既可以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也可以由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但两个方向上的映射力量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说话或思考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手势。手势是在认知加工或交流过程中自动产生的, 具有表征性, 同时, 手势能够影响人类的认知加工。尽管研究者对手势的概念界定各有侧重, 但普遍认为手势不同于直接行动, 具有认知功能。手势认知功能的代表性理论模型有词汇索引模型、信息打包假设、表象保持理论、语义特殊性假设和嵌入/延展观。根据手势认知功能研究中主要自变量的不同, 可以把手势认知功能分成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即允许-限制手势的研究范式、侧重手势模式改变的研究范式、侧重情境改变的研究范式。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除了深入探讨手势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加强对手势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外, 提出了建立更具解释力的手势认知功能的理论模型——“空间化”手势假设。  相似文献   
14.
语篇阅读理解的推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忠义 《心理科学》1999,22(3):271-272
1语篇阅读理解的推理研究何以受到重视近些年来,在语篇(text)层次上进行阅读理解的推理研究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语篇阅读理解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对言语理解研究不断深人的结果。认知心理学在其产生时注重的是字词理...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工作记忆广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顾敏敏  鲁忠义 《心理科学》2004,27(1):137-139
针对儿童的工作记忆广度问题,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方法及成果,并对影响儿童工作记忆广度的几个因素,如加工速度、领域特殊性和存储能力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句子阅读理解中的语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忠义  熊伟 《心理学报》2003,35(6):726-733
采用计算机快速系列视觉呈现技术,以反应时为指标,利用命名法,考察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的语境效应。该研究表明:语境的作用机制是灵活的,它会随语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启动词与目标词语义联结弱的情况下,如果语境对目标词是一种低干扰,那么各模块之间彼此独立,一个模块不受另一个模块的影响;如果句法关系改变后的语境对目标词形成高干扰,各模块相互作用,不同语境对词汇通达有不同的作用。当启动词与目标词间有较强的语义联结时,语境效应主要来源于词与词之间的联结启动,这时的语境作用机制符合模块化理论;而当启动词与目标词间有较弱的语义联结时,随语境干扰强度的增加,目标词的词汇通达也随之增加,这时的语境作用机制则符合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17.
鲁忠义  马红霞 《心理学报》2011,43(7):763-77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情境模型加工中主角情绪与时间转换因素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显示, 关键句的阅读时间模式为:放松-放松=担心-放松<放松-担心=担心-担心。实验2采用4×2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在担心-担心模式下大的时间转换比小的时间转换的阅读时间长, 而时间转换因素对于主角情绪状态是担心-放松、放松-放松和放松-担心模式的加工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实时追踪主角的情绪状态, 出现了部分的情绪转换效应。阅读中读者体验到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情境模型的建构, 相反, 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妨碍情境模型的建构。时间转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角情绪状态的加工, 主角担心-担心的情绪状态在大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前后两种相同的消极情绪可能会产生一种叠加效应, 使读者的情境模型加工更加困难; 而在小的时间转换条件下, 读者对从放松转向担心的情绪状态的加工会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8.
鲁忠义  张亚静  邵一杰 《心理科学》2006,29(1):84-86,79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学校三类群体(初中生、大学生、教师)的阅读信念(reading belief)对记叙文意义建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学校三类群体对记叙文的意义建构不同:在表层信息上,教师和大学生显著优于初中生,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水平相当;而在整体理解上,教师显著优于大学生和初中生,而且大学生也显著优于初中生;(2)在初中阶段,传递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起主导作用;(3)在大学阶段,互动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研究1和研究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研究3采用问卷法和测验法,分析影响隐喻联结的因素。结果表明,青少年犯罪者已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但联结强度较低。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狱中再教育对其联结强度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四个实验中通过应用句子启动范式来考察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匹配抑制与匹配易化。实验1中,被试先阅读一个含有垂直空间信息的句子,然后立即对随后出现的一个词进行道德词或者不道德词的分类判断。实验2和实验3分别要求被试关注句子中空间信息的终止位置或起始位置。实验4设置了延迟反应,要求被试在句子消失4秒后再进行词汇分类判断。结果显示,前三个实验都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概念空间隐喻的非绑定性的匹配抑制,即"下-道德"或者"上-不道德",而在实验4中出现了隐喻的非绑定性的匹配易化,即"下-不道德"。这一结果证实空间信息句子的加工确实能够激活道德隐喻。但是由于句子加工时间较长,如果空间信息与道德概念占用相同的资源,就会导致道德空间隐喻的匹配抑制。如果有足够时间加工句子中的空间信息,就能够启动随后的道德概念加工,出现匹配易化。可见,资源的竞争与激活是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出现匹配抑制和匹配易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