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全球伦理"与"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引起人们高度兴趣。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之间的冲突真的难以化解吗?汉斯.昆的“全球伦理”观点对此提出挑战。本文将浅析一下“全球伦理”,及其化解“文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可潜 《法音》2009,(7):31-32,33-39
三昧一词,来源于梵语samqdhi的音译,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其有一般或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  相似文献   
13.
各人的人生路有各人的走法,看准了的道,必须坚持走下去,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主,这样你才有可能赢。  相似文献   
14.
虽然沙盘游戏强调来访者的自愈过程,但咨询师的陪伴仍被认为是有益且必不可缺的。本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三个递进的假设,探讨了沙盘游戏过程中咨询师‘陪伴’或‘存在’的意义。结果表明,一方面咨询师的陪伴给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受保护的空间,从而让儿童可以自由地表达。另一方面,咨询师对儿童的夸大自体或者理想化咨询师的行为予以的恰当反馈,能够让儿童从咨访关系中受益,继而获得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的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测行为适应,朋友支持显著预测情绪适应和亲社会行为。(2)亲子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3)朋友支持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消极作用。(4)尽管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都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但压力事件较少时二者的保护效应更强。这提示流动儿童与父母和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其情绪和行为适应的消极作用:父母是缓解行为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朋友是缓解情绪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积极行为适应能够同时获益于父母和朋友支持。  相似文献   
16.
救主的记号     
可华 《天风》1994,(12):4-5
一、包着布卧在马槽里的婴孩(路2:8—16) 路加在这段经文中,为我们勾勒出这么一幅朴素优美的图画:夜色茫茫,几个在伯利恒郊野值夜班的牧羊人依旧未眠,小心儆醒地看护着羊群。忽然,从天降下的光芒冲散了牧人四围的黑暗,出现在光明中的天使,向惊骇不已的牧羊人报告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喜信:“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相似文献   
17.
在《肯定的辩证法》一书中,作者从托马斯主义的立场出发,检讨和比较了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关于一些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加以折衷,提出他自己的解决意见。他认为存在是超验的、统一的,存在分化为实存,才出现了多样性,矛盾性;而实存的辩证运动,则是调和矛盾,而复归于统一。他说,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是什么而且为什么生存着,要认识自己的弱点和伟大之点,为此必须严格地确定我们的命运的终局和把我们引向这个终局的道路;只有这样,精神的飞跃才能达到对永恒的掌握。他说这是新的《实践理性批判》,是普遍的道德。马可在此书中大谈其辩证法。他说有各种各样的辩证法,如上帝的辩证法、人的存在的辩证法、物质存在的辩证法、生物的辩证法……等等。他在很多地方讨论了矛盾和统一、多和一、同和异、分和合等等的问题。他根据神学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所作的种种论证,杂采哲学史上各家的学说,折衷调和,毫无新鲜之处;到处充满了诡辩;举具体的事例时则往往很庸俗,例如,他说一个人在生出他的儿子时才成为父亲,所以父亲和儿子在年龄上没有差别…等等。此书本身本无介绍的价值,但我们因为觉得其中讲矛盾问题的地方,其结论实与我国现在的“合二而一”论有共同之处,所以选译了三节,以供读者参考。马可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由于内在的矛盾的斗争而永远变化的这种辩证法,使思想无法肯定一个东西因而失去其作用,他说这是痛苦的悲观主义。他也反对巴门尼德的存在不变的观点,因此他主张一种介乎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间的中庸之道。为此目的,马可把矛盾分为几类。他认为虽然有一类的矛盾中的一方是必然要排斥另一方的(如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但其他许多矛盾则不是这样,它们或者总是互相依存,或是彼此共处的。他说,解决矛盾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对立面的一方而排除另一方,一种是把双方都维持下来而加以调和;但历史证明,只有后一种态度才是可能的。因此,他认为辩证法的本领就在于研究各种各样的综合,使对立面的冲突变成对立面的综合和调和。他说使得矛盾缓和并最后协调一致的,乃是“纯粹的关系”,关系可以调和一切矛盾。他说,只有矛盾达到调和一致的时候,才保证了肯定性的许多主要因素之间的和谐,所以他把他自己的“辩证法”叫做“肯定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可潜 《法音》2008,(5):56-57
本刊讯4月21日至23日,应大韩佛教天台宗总务院长朱正山长老的邀请,一诚会长率中国佛教协会张琳副秘书长、北京灵光寺方丈常藏法师一行5人赴韩出席"韩中天台宗历代祖师殿"落成庆典。另外,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国清寺监院允观法师,  相似文献   
19.
可潜 《法音》2008,(3):16-21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广含藏;白玉齿边留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此法华偈,每天诵持《法华经》前所诵。《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云:"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以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于《妙法莲华经》,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1]  相似文献   
20.
荀子立足于现实的利益关系,挖掘"性"、"伪"关系矛盾展开其伦理思想。于是人性与礼义道德之间构成一对矛盾体:道德总是基于人性并不断验证人性恶的存在;人性总是背离道德又不断服从道德,实现对恶的超越。接着他提出"众人之伪"的道德层次论,实现"性"与"伪"的统一:"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并在其中显现"恶"的自我否定性,凸显了其辩证思维和理性批判精神。可以说,这一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弥足珍贵的。在两千多年之前,没有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致思倾向、概括能力,是无法提出如此深刻的人性思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