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作者在谈到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愿望时说:“只有理性的论证,也就是说以认识为根据的论证,才能给道德以可靠的基础。因为,理性就意味着,人可以让自己的行为遵循认识”(见第6页)。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真实的愿望。很早以前,克拉夫特就致力研究伦理学领域中的科学精确性,并对唯心主义和非理性的见解表示过态度。关于如何科学地研究现存的和在特定的集体中起作用的道德观点和原则以及关于如何能够研究它们的社会原因和影响的问题,作者是不太关心的。他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的其它方面:是否能科学地,也就是说用知识去论证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62.
这篇文章说,我们正经历着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这是一个崇高的、人道主义的、伟大的事业。人生的前景和意义问题越来越成了我们时代思想大辩论的中心问题。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里,造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的人的任务越来越具有更大的意义。在我们时代里,各国人民正在积极地为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没有战争和社会压迫的生活而斗争。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人在自己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中的态度问题,是人在我们时代的生产过程中和伟大的运动和斗争中的行为动机问题。对于人生意义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即真正进行着的、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着的人的生活过程。而人的真正的、客观的生活过程,最根本的是生产的社会劳动。因此,社会主义新人首先是在社会主义劳动中发展的。生活的真正内容,人生的意义,就是前进着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生活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而人做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他自己的主人,也就是做完全自由的人,这就是社会主义时代人的理想。最后,文章对资产阶级喜欢谈论的今天人类主要遭受的“思想空虚”和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威胁人类的危险、危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同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给了人们新的生活理想,给了人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人的图景。今天各国人民正以惊人的速度转向关于人的生活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造就社会主义的新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但是,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从事这一工作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并有必要进行妥协和让步。  相似文献   
63.
黄小惠 《学海》2011,(3):166-169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詹姆逊最为明确地高举起乌托邦旗帜。他继承了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将总体性思想内嵌其中,并且始终把乌托邦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来建构,因此他的乌托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维度。乌托邦的本质是政治无意识,借助总体性方法,乌托邦实现对社会历史总体性的揭示;而乌托邦的政治功能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中得到充分凸显。  相似文献   
64.
由册亨县城向南行驶,蜿蜒曲折的公路穿过莽莽林区,驶过册亨县南部最后一个大山隘口的伟南丫口,继续盘山而下,来到谷底,眼前横躺一条大河,这就是南盘江八渡口。  相似文献   
65.
杜威论道德与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论道德与人性黄明理伦理思想史上还没有哪一种道德观像杜威的实用主义那样使世人产生两种如此截然不同的相反态度,即被一些人奉为圭臬,又遭一些人强烈的批判。批判者认为他的实用主义道德观是典型的道德工具主义,不仅大大地亵渎了道德的崇高性,而且从根本上取消了...  相似文献   
66.
宁夏中卫县教会的房产在十年动乱中被占,至1984年,落实了宗教政策,教会收回了房地产。然而在这时,教堂东南侧数十平方米的一角被一村民借机占用。教会随后多次商议请占用人退出,都告无效,接着又请上级部门协助解决也都未果。今年8月初。趁维修教堂,信徒们再次劝导占用人,反而招致阻挠和威胁。在这种  相似文献   
67.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读者在记叙文阅读中是否对人物第一印象进行即时更新。实验1探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否会根据第一印象建构人物特征情境模型。实验2探讨已经形成的人物特征情境模型是否会受最近印象的影响得以更新。实验3探讨在明确描述人物特征的情况下,读者是否仍然会更新人物特征情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记叙文阅读中,读者会对人物第一印象进行即时更新,表现出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的转化。  相似文献   
68.
全国首届“西方宗教哲学研讨会”于1999年7月27日至31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举行。这次研讨会是山东大学哲学系会同全国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山东省哲学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联合发起并举办的。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学者,围绕“西方宗教哲学”的主题展开了坦诚而认真的讨论。在大会发言中,讨论热烈并形成争鸣之势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宗教哲学的涵义问题,二是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三是哲学反思与宗教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见于《论语·泰伯》篇,它与上下文都没什么内在的联系,所以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说:“乍看起来,这三句话有点没头没脑,因而注家有种种不同解释。”(见该书第132页)这很符合实际。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是说的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的完善过程。如是,诗、礼、乐当然也就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手段。这种解释应该是有根据、有道理的,符合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过我总觉得还有深层的东西未予批明,故而令人觉得“有点没头没脑”。我们为什么不能摆脱先儒的成见而另辟胜径呢?…  相似文献   
70.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幽州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重镇,佛教亦得到空前的发展,较为明显的标志如:房山石经的大规模开凿,佛寺的大量兴建,佛教宗派纷纷传入与流行,与各地佛教广泛交流等等,但是,从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的角度看,尤为突出的当推禅宗的传入及传播。禅宗约于唐朝安史之乱后传入幽州,在其后的发展中日渐壮大,禅德辈出,寺庙口众,并形成以今蓟县盘山为中心的传播基地,对当时幽州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试就幽州禅宗的传入、发展及其影响略作考述,聊作引玉之砖,企盼方家指正!一、传播禅宗的两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