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创设了新的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情境评估方法, 初步应用于整体性思维特征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并对其信效度进行了检验。新评估法选取体现典型文化意境和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成语谜语作为材料,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形与意、情境与语境相互转换的成语谜语文化园, 记录被试游览时即景说出的成语建立成语库, 并编码所录成语的思维特征类型以作为被试的整体性思维测量指标。基于测试数据的信效度分析表明整体性思维成语测试系统信效度表现良好。整体性思维与创造力倾向的相关分析表明, 整体性思维与创造力倾向中的好奇性显著负相关。研究首次证实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重建传统文化情境以实现对中国人思维特征的情境评估的可行性, 提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境评估法在未来心理学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张明  桑汉斌  鲁柯  王爱君 《心理学报》2021,53(7):681-693
个体对刺激的反应不仅受刺激本身的影响, 还会受到先前刺激的影响, 表现为对当前试次中刺激的反应会受到前一试次的影响, 即试次历史。本研究采用“线索-中性线索-靶子”范式探讨前一试次有效性对跨通道的非空间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1通过连续两个试次间的线索有效性考察在跨通道非空间返回抑制中试次历史的影响。为了在跨通道非空间返回抑制中减小试次历史的影响, 实验2通过延长试次间时间间隔考察跨通道非空间返回抑制中试次历史的作用是否减小。结果发现, 前一试次线索无效时, 当前试次中的返回抑制效应量显著小于前一试次有效时, 这种影响会根据试次中线索和靶子通道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当延长试次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有效地减少前一试次对当前试次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表明, 试次历史能够对跨通道非空间返回抑制产生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增大试次间时间间隔来减小。  相似文献   
33.
过拟合现象是心理学走向预测科学的重要阻碍。文章综述了机器学习在解决过拟合现象中的价值和实现途径:(1)介绍了过拟合的两种表现形式和现状;(2)分析过拟合的根因,即“高解释力≠高预测力”;(3)厘清机器学习的建模逻辑与核心技术在解决过拟合中的作用;(4)利用样例数据和代码说明机器学习统计思想在模型拟合中的具体应用过程。文章指出心理学应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借鉴机器学习的分析思想,避免过拟合,进而提供更准确更稳定的结论和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4.
采用Oddball范式考察听视跨感觉通道和听感觉通道中“无关刺激”或“无关属性”的信号提示对新异干扰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比较了听视跨通道和听通道中时间事件提示、时间提示和事件提示三种条件。结果表明:(1)时间提示条件下新异干扰效应消失, 而事件提示条件下新异干扰效应仍存在。无关刺激意外变化引起的靶任务行为受损, 不仅与偏差刺激的小概率和新颖性有关, 而且与干扰刺激与靶子间提示信号关联有关, 这种提示关联中事件发生的提示功能比时间间隔的提示功能更为重要。(2)听通道下新异干扰与视听跨通道结果一致, 无关属性也会起到提示信号作用, 同样事件提示功能比时间提示功能更重要。  相似文献   
35.
王爱君  张明 《心理科学》2014,37(4):797-802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同时操纵刺激的位置和语义属性,考察了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作用的无意识启动。实验1和实验2分别要求被试完成定位任务和辨别任务。结果发现,当刺激位置属性与实验任务需求相关时,无论刺激的语义属性是否一致都产生了基于位置的启动效应;当刺激的语义属性与实验任务相关时,出现了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的无意识启动,即启动项和目标项的位置不同时,语义辨别任务存在启动效应;而启动项与目标项位置相同时,语义辨别任务存在着抑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作用的无意识启动效应仅存在于辨别任务中,而不存在于定位任务中。  相似文献   
36.
返回抑制对工作记忆储存和目标维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陈彩琦  张阳 《心理科学》2005,28(2):281-284
将线索一靶子范式和N—Back变式结合,以工作记忆的记忆错误和侵入错误数为指标,探讨了返回抑制与工作记忆的储存和加工之间的关系,并对返回抑制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当记忆项目出现在线索化位置时,两种错误数均显著高于出现于非线索化位置的情况,但侵入错误的抑制效应只出现于长SOA条件。这揭示了返回抑制既影响工作记忆的储存又影响对任务目标的维持,也为返回抑制的注意说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7.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是指个体对出现在先前提示位置上的刺激反应更慢的现象。尽管大量ERPs研究发现呈现在线索化和非线索化位置上的靶刺激诱发的ERPs在250-300ms处存在一个稳定的差异(Nd250),但这一差异的方向却并不一致。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结合经典的线索-靶子范式,考察刺激放置的朝向是否会影响到IOR中Nd250效应的极性。结果显示虽然刺激放置朝向并未有影响到Nd250的极性,却对早期P1成分的线索化效应的地形图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这表明1)过往ERPs研究中的Nd250效应极性的不一致并非源于刺激放置朝向的作用;2)刺激的放置朝向会导致早期线索化效应(P1)在地形分布上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38.
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构建了中小学生感觉寻求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中小学生感觉寻求的测量量表。以14,560名中小学生为有效被试,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中小学生感觉寻求包含两个维度,即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所构建的中小学生感觉寻求理论体系比较合理,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中小学生感觉寻求研究的测量工具。我国中小学生感觉寻求特点同国外研究结果表现出大体相同趋势。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以及综合感觉寻求水平,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从年级发展趋势看,中小学生感觉寻求水平总体上逐年增高。  相似文献   
39.
张淼  吴迪  李明  凌懿白  张明  赵科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787-1793
主动控制感指预计动作和实际感觉反馈匹配会产生一种控制自己动作、作用于环境的主观体验,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主动控制感的测量方式, 尤其是主动动作的时间压缩效应这一内隐手段; 并从主观意识、动作的发生方式和动作结果特征三个方面探讨主动控制感的影响因素。基于动作的比较器模型, 解释主动控制感的产生原因; 并提供了主动控制感的认知神经脑机制的证据, 强调额叶和顶叶在主动控制感中的作用。未来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外显与内隐测量的一致性, 特殊群体以及主动控制感的脑网络研究。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他汀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分析,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越早越好的依据,并分析血脂治疗达标现状,提高高危、极高危患者的血脂治疗达标率。汇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他汀治疗相关研究:MIRCAL、PROVEIT、ARMYDA等,以及他汀治疗对斑块的研究ES-TABLISH、GAIN等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中血脂目标,以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血脂目标值,结合目前临床血脂达标现状,用以确定高危、极高危患者使用他汀治疗的方案应越早越好。心内科以及其他科室的医生应该积极按照《指南》要求尽早使用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