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在因素结构水平上评估跨群体的一致性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常常遇见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的解答,可以选择探索性因素分析→目标旋转→一致性评估这一途径。本文首先介绍正交目标旋转的简单原理,然后介绍其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相关软件和程序。目标旋转之后,结构一致性的量化可以采用一致性系数等指标,这些指标可采用一定的实证分布、近似处理或经验标准进行统计检验。之后采用一项实证数据,演示探索性因素分析、目标旋转以及结构一致性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2.
中学生人格特质、主观应激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旨在构建中学生的人格特质、主观应激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模型。采用问卷的方法,被试来自成都的四所中学,共607人。探索性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应对风格可以分为主动应对和被动应对;不同类型的主观应激之间可能存在潜在关系;主动的应对风格只受到人格特质(外向/内向性、责任心)直接作用;被动的应对风格除了受人格特质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外,还受到主观应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研究人格特质背后潜在的结构一直是人格心理学家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存在着人格结构因素(维度)之争;而论证某一人格特质结构的文化普适性(etic)或者文化特殊性(emic),则成为当今人格特质研究者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因而存在着彼一人格结构与此一人格结构能否相容之争。文章回顾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M),并通过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样本在“六因素”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性(IR)”和“开放性(O)”因素上的显性/隐性表现,指出人格因素数量及其理论定性之争很可能仅具有方法学意义,对于真正了解人格的本质并非关键。真正找到人类共有的和某一人群特有的人格特质结构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心理学家超越各自理论、彼此平等接纳、从文化的、乃至遗传的角度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54.
我国心理学正处于分化过程之中,其中两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及人文心理学的分化,以及对心理学研究和服务成果的评价标准摆脱SCI的束缚.这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若以科学哲学认识论的视角,人类的知识大致可分为可靠有用的知识和无用虚幻(伪科学)的知识,可靠知识又可进一步分为科学的知识和非科学的知识.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  相似文献   
55.
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韧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这种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就会展现出来。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而组成动力系统,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韧性的过程模型认为韧性是瓦解和重新整合之后达到的更高平衡状态,与一般意义上的“复原”有区别。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上,韧性呈现出具有不同适应意义的层次结构,其内涵也会因情境而变化。尽管在如何测量韧性的问题上研究者们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些简便有效的韧性量表得到了广泛应用。韧性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在教育、医疗、社区和企业中开展的韧性干预训练已经显示出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6.
身体意象的知觉测评和态度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意象的测评工作有利于研究者在不同研究领域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的测量身体意象功能的方法。目前研究者主要从知觉和态度两个成分对身体意象概念进行建构,并据此对身体意象测评方法做出分类。在知觉测评方法中主要介绍了身体形态大小估计测量法,而态度测评方法分为外显和内隐的测量方法,内隐测量法中特别介绍了人格化内隐联想测验的进展。此外,在同时测量身体意象的知觉和态度两个成分的工具中回顾了人物刺激问卷法,以及国外最近开发的数码图像和计算机技术。避免身体意象测评工具的误用和提高此类工具在人群中的适用性是今后研究应注意的方法学问题。  相似文献   
57.
与西蒙(H.Simon)的会见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就象和一位风趣的朋友的聊天,只有当你回味你们的谈话的时候,你才真正地认识到西蒙那闪光的智慧和你曾分享的幽默。西蒙早年获得政治科学博士学位,以后他成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享有声望的心理学及计算机科学教授。他曾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是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有  相似文献   
58.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使用人际信任行为量表(ITBS)测量了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根据三组被试对诸如父亲、哥哥、同班同学、医生和陌生人等20个人们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的人物信任程度的高低,可将这些具体人物对象归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三个群体。三组被试对“亲人”群体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被试对其它两个人物对象群体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被试,而后两组被试的差别则不显著。另外,利用多元回归法在人际信任与六种认知变量间建立了模型关系,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变量对模型作出主要贡献,即:(1)对由信任行为而得到得回报的期望值越高;(2)得不到回报而引致损害的严重性评估越低,则一个人作出某一信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被试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对人际信任认知模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9.
心理实验系统E-Prime介绍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文锋  崔耀  张建新 《心理科学》2005,28(6):1456-1458
心理实验正在进一步计算机化,文章介绍了这种发展趋势,概述了心理实验系统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标准化实验系统E-Prime。文中概述了E-Prime的功能及其与DMDX的比较,介绍了E-Prime作为实验教学系统和实验生成系统在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的应用,讨论了E-Prime应用中的一些问胚。  相似文献   
60.
品牌依恋是消费心理学和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理论层面,它描述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在应用层面,品牌依恋可以反映营销方案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因此也受到营销管理者的密切关注。在广泛考察已有文献,特别是近10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品牌依恋的概念、测量方法、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辨析等进行了梳理,也对国内品牌依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未来的品牌依恋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包括整合理论观点、提高外部效度和考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