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抱朴子》的内容涉及治国安民、处身立世、修身养性、神仙方术、养生延年等各个方面,也蕴含着值得珍视的心理保健思想,以下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否泰付之自然”葛洪在政治腐败,家道中落,仕途坎坷的逆遇之中,不尚权贵,安贫乐道,将立德立言视为君子之本,以归隐著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道家道教既是他的终身事业,亦成为他贫贱不移、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对于道家道教这种心理保健功能,葛洪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说:“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迁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①。”道家道教…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提出并反复倡导的一个概念。“文化自觉”即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实事求是的自觉意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费老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文化必须适应时代的急剧变化,中华民族要对  相似文献   
13.
净明道在吸纳儒家伦理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了忠孝道德的内涵,而且将忠孝道德与长寿、成仙的人生理想相联系,有利于激发主体内在的道德需要;将忠孝道德与炼形、救度法术相融会,有助于激发人们被压抑的主体精神和责任感;将心性道德修养与祈福去祸的愿望相结合,可促进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这些融会儒道伦理文化的方式对建设现代伦理文化和今天的道德培育工作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道家养德调心的意义治疗思想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在西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理论 ,发掘道家的意义治疗思想和心理健康智慧。道家注重养德调心、心德互养。其意义治疗思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返璞归真 ,因性而为 ;“为人”、“与人”,超越自我 ;不与物迁 ,宠辱不惊 ;清心寡欲 ,不为物累。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启示人们自觉地追寻人生的意义 ,将心理治疗与精神层面的意义治疗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学  相似文献   
15.
得道成仙是全真道修炼的终极目标。得道是最高追求,而成仙则是得道后的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是心性修炼的成果,也是一种至高的、极其健康的精神境界和状态。本文试图将全真道修炼的精神境界与现代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相互诠释,以此促进人们对全真道心性修炼的精神境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月2日,"道学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世界文化名城马来西亚的槟城召开。本次会议由马来西亚道教学院与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马来西亚华人协会联合主办。马来西亚道教学院董事会主席王琛发教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吕锡琛教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谨平副院长以及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和道教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正尊敬的卿希泰先生驾鹤西去已是一年有余,可是,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历历在目,在书房的案头上、书柜里,他的大作以及由他牵头或在他指导下完成的著述已是琳琅满目,是我常常翻检的作品。睹物思人,勾起我深深的怀念。我虽然不是卿老师门下的正式弟子,但在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上却始终得到他的关切、启示和支持。我进入道学研究领域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1987年,改革开放后的首届全国老子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召开。我很荣幸地被邀请参加本次会  相似文献   
18.
全真道的心性道德修养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真道吸取儒佛之精华,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心性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本文探讨了全真道心性修炼的道德蕴涵;修炼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心性道德修养的方法及心性道德修养力图达到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道德认知图式省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 ,博极古今”[1 ]的巨著。本文将散见于《淮南子》各篇的关于道德认知理论的零星闪光置于现代道德心理学的视野之内 ,从道德认知的双重建构、人性前提、反应模式和认知途径四个方面 ,初步探讨了《淮南子》赖以建构其道德认知图式的内在理路 ,并阐明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着久远的经典诠释的传统,虽然它与西方诠释学的内涵有所差异,但通过解经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却是中国先哲的传统。如何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开展中国经典诠释研究,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思想智慧,从而深化和拓展中国哲学研究,让传统经典成为学术理论创新和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这是当今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它颇受学术界的关注。2005年12月15至2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会议暨郭象著作研读会”就反映了学术界对以上课题而进行的新思考。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