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点,无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所必须强调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说,这是抓到了当前哲学应用中的一个关键。当前四化建设提出的许多哲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善于利用客观规律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应从这个角度寻找突破口。本文仅限于提出一些有关方法论的问题,以说明强调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关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近几年来,不少人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为根据,来说明和论证当前的改革。应当肯定,这些努力对于人们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必要  相似文献   
22.
11月18日至19日,本刊编辑部邀请京、沪和大连一些单位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共十八人,在京举行“马克思主义认识沦和现代自然科学”小型学术座谈会,着重讨论了人工智能中的认识论问题。 本刊去年第9期发表的曹伯言、周文彬的《人类认识的新阶段》一文,提出了“人工认识主体”的概念,在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今年第4期发  相似文献   
23.
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国土上,一场深刻的改革正在展开。象科学史上每一重大科学发现都伴随着某种思想回潮一样,每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往往会把历史上的重要论争又重新提出来。“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民主革命时期争论过的重大问题,在今天又以“中国改革的前途是什么”的形式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毫不足怪的。因为每  相似文献   
24.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也不能笼统地归结为经济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关系。那么,究竟怎样理解二者的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呢?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25.
关于这次研讨会的主题 ,我想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讨论时参考。1 如何更切近地把握问题 ?  近些年来 ,我国学术界兴起了关于生存问题的讨论 ,进而扩展为关于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探讨。哲学的敏感神经捕捉到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表明这个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很实际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个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种种矛盾和危机。现在 ,我们人文社会科学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面临挑战。马克思指出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相似文献   
2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重申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意义。指出 :“‘三个代表’要求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这个指示 ,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有机的整体。这里 ,着眼于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新形势 ,思想文化界面临的新任务 ,着重谈谈学习“代…  相似文献   
27.
为什么说我国在没有经历作为独立形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违反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呢?这个问题,只有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作出圆满的、透彻的解答。在这种解答中,哲学,特别是哲学历史观的方法论,是不可缺少的。这里仅侧重从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统方面,谈些看法。 1、从世界交往的观点来考察各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8.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体制的改革,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这就提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规律能否取代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从而,文化本身能否市场化?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前途,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原则问题。一、经济和文化的一般关系为了回答k述问题.首先需要澄清经济和文化的关系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混乱、而实际上也存在着诸多混乱的问…  相似文献   
29.
刘奔 《现代哲学》2006,1(2):1-7
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必定懂得现实生活。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通过哲学与民众、哲学与社会实践、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家的使命感等问题展开出来。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是哲学智慧的源泉。哲学是人类特有的智慧,其特色就在于它的批判性。对现存事物不合理、不公平因素的否定和批判,唤起人民的觉悟,是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锋芒的光辉体现。哲学不能故步自封,不应固守单纯知识的领地。应该突破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唯科学主义的眼界,向价值的领域、信仰的领域、非理性的领域挺进,开拓思想的自由。哲学家是哲学智慧的人格化,促进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哲学家的光荣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30.
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命题。但是,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人却把这两个命题对立起来,把二者说成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则鸣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载上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以下简称“则文”)就认为,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获得真理的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