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爱情”词源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爱情”一词溯源 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爱情的涵义,古今汉语语源工具书会令人失望,因为“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及其源流我们查不到。 清康熙帝敕撰的《佩文韵府》收有“情爱”词条,却没有爱情一词。《辞源》1939年正续编合订本收有“爱情”词条,却没有语源例句。《辞源》1980年修订版则干脆不收爱情一词,更遗憾的是,洋洋六千万字的《中华大辞典》也未指明“爱情”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六情”说和“七情” 说,其“情” 之一种就是“爱”,“爱情” 一词当有其语素结合的条件。此外,孔子、孟子在讲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反映了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描绘了"魏晋风度"的生动画面。魏晋风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和深刻的美学内涵,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其表达的对人格美的追求和超越世俗的叛逆精神等精神意蕴,对中国美学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太上洞渊神咒经》有《道藏》本和敦煌本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文字上有一定的差异,前人整理的该道经的辑校本存在异文按断失当、俗字失考等问题.本文对“尉—亿”、“速—鹿”等11则异文进行了考校,并揭示出“尉”有按、抚义, “但”有经受义等,这些词义均未被辞书收载.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广泛记录了魏晋间名士的逸闻轶事,为我们研究魏晋清谈及人物品藻提供了很多材料。魏晋时期,河东装氏是与琅蚜王氏齐名的世家大族,时人以“八裴方八王”。从《世谢新语》中对裴氏人物的记录,我们能够看出魏晋清谈品藻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5.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对句中“蓧”字,当今的《论语》译注本和古文选本、教本及与古汉语有关的大型辞书,多解为“古代耘田器”、“古代锄草工具”、“除草竹器”,有的学者干脆注为“锄头”。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为“古代除田中草所用的工具”①;金池主编《论语新译》译为“古代锄草的工具”②;李泽厚《论语今读》译作“锄草的农具”③;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注为“耕田器”④;王力《古代汉语》注为“古代除草工具”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为“耕田用的农具”⑥;钱逊《论语浅解》:“蓧:古代耕田用…  相似文献   

6.
“马沙亦黑”是尊称不是人名金占祥"马沙亦黑"一词在一些辞书、专著和论文中,几乎都被看作是人名。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回族大词典》载称:"马沙亦黑,明初西域天文学家,汉名吴谅、字仲德"。有的专著还对该词作了解释,《回族人物志》(明代)关于马沙亦黑一节载:"...  相似文献   

7.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孔子的话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此句的解释历来没有异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此句为 :孔子说 :“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在几部较权威 ,而且影响较大的字典辞书中 ,在解释“矜”字时都举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此段为“端庄” ,《汉语大字典》、《辞源》等都是如此翻译的。其他的字典辞书都是辗转抄录 ,均以此句为例证。但我们翻查了大量先秦古籍 ,都没有“矜”字作“矜庄”、“矜持”等意义的 ,相反 ,却感到在先秦时代 ,“矜”不是一个褒义词 ,是一种受…  相似文献   

8.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既然是变化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亦会涉及到文艺思想领域。那末,我们怎么去看这魏晋风度的产生呢?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标志着魏晋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在经历了秦汉的辉煌帝国中国封建政治已经初步稳固和发展,到了魏晋,疆土的分裂又是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道儒两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博弈,最终,道家的“出世”思想浸入中国画坛。文人士阀无不归隐山林。作画自娱。以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作支撑,说明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创作观念的影响和启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著名的道书《性命圭旨》中有一句“青龙潜于西方,白虎隐于东方”的话,而传统道家的理论则是白虎在西青龙在东──这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常识,《性命圭旨》连这常识都不具备,究竟是含有深意还是印刷错误,便成了桩有趣悬案。 《性命圭旨》的成书年代与写书作者也是悬案,普遍认为是明代书,在清末变得大大有名,至于书的作者,有的版本标明是尹真人高弟子,这位尹真人究竟是谁,他的高弟子究竟是谁,便不得而知了。有的版本说尹真人又被称为尹蓬头,不过多了一个外号而已,至于那位高弟子,有的版本说是黄元吉。 史书上的黄元吉生平可简约…  相似文献   

10.
刘金平 《心理科学》2005,28(2):484-484
《心理学大辞典》已经于2003年底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洋洋600多百万字的大型心理学工具书,收录词条17000余条,经400多位作者历时10年强力打造,堪称新世纪我国心理学界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是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和辞书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值得热烈庆贺。  相似文献   

11.
<正>“俗”在宋代用来品评书风高低,宋人将书法与学养、胸次联系在一起,认为俗书是病,难以根治。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每个朝代、每一代人对书风的理解与审美都不一样,所以对俗书的定义也不相同。在我们学书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俗书的问题,不能盲目崇拜魏晋风度,造成千人一面的书法风格。一提到“俗”,我们会想到与它相对的一个词“雅”。“俗”即为不雅,那何为“雅”?“雅”最早出现于《荀子·儒效》:“法二后王谓之不雅。”杨倞注:“雅者,正也。”这是雅的最初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北宋理学奠基人、关学领袖张载 ( 1 0 2 0— 1 0 77年 )提出的“心统性情”说 ,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研究中令人颇感棘手的难题。据朱熹、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记载 ,“心统性情”一语出于《横渠语录》 ,而今所见《张子语录》却不载此条 ;明、清不同版本的《张子全书》及今本《张载集》所收之《性理拾遗》 ,都保留了张载论心统性情的一段话 ,这成为流传至今的唯一资料。虽然张载心统性情说的详尽内容今天已难获知 ,但若紧扣《性理拾遗》保留下来的资料 ,并结合张载著作中有关心、性、情及其关系的论述 ,要了解心统性情说之大意并不是…  相似文献   

13.
正《管子》为先秦诸子之巨帙,也是齐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6年淄博召开全国第一次《管子》学术讨论会以来,《管子》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管子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诸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管子》为研究对象,大陆及海外地区《管子》研究专著不断出现。这些成果中,有的涉及到《管子》版本的研究,但还没有一部对《管子》历代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巩曰国教授新近  相似文献   

14.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 ,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代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 ,最后得出结论谓 :“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 ,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 ,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而《正统道藏》收录的《茅山志》中却清清楚楚著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那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道藏源流考》附录一云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  相似文献   

15.
<正>南北朝前期,受玄学思想和“魏晋风度”审美观的影响,佛教造像形成了“秀骨清像”的样式。南北朝后期,社会文化强调儒家思想和礼乐教化,佛教造像艺术相应地呈现为“面短而艳”的样式,为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一据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佛教最初被视为神仙黄老方术,佛像自然也被视作神仙,其形制特点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安德瑞·高兹(AndréGorz,1924—)绝对算不上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早在1982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徐崇温先生就对高兹做过介绍,在他稍后的另一本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1989年)中,徐先生也有一篇专门介绍高兹思想的长文。并且,在一年后出版的由罗伯特·戈尔曼编的《“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的中译本中也有“高兹”这一词条,并有相关的论述。1990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中也有对高兹的论述。同年出版的李青宜先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一书中用两节的篇幅对…  相似文献   

17.
有关摩尼教的两个问题刘铭恕一、摩尼教白衣白冠习俗之由来库尔班·外力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写本汉文回鹘文辞书残页初释》略谓残页1959年出土于吐鲁番火焰山胜金口佛寺遗址中。残页共十一片,墨书,汉字辞下,是回鹘文译注,似属辞书。其中有一“缟”字。缟字汉字意...  相似文献   

18.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语录,由他的门人法海结集而成,为研究慧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坛经》问世之后,即有多种本子同时存在,其间虽有详略之分,但无真伪之别。自从本世纪初发现了敦煌写本《坛经》,因其内容与现行几种版本的《坛经》有不少出入,于是在中外学者问出现了肯定敦煌本《坛经》而否定其他版本《坛经》的倾向。有的说:“在《坛经》各本当中的敦煌本为最古,它是后来各本《坛经》的基础。”(宇井伯寿  相似文献   

19.
《侈靡》是《管子》中公认难读的一篇。特别是对“侈靡”的解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学者认为,“侈靡”就是“奢侈”,或者是“奢侈消费”,把管子的侈靡观看作中国传统崇俭消费观的“异端”。有的学者把“侈靡”解为丰富足用之道,有的释成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策”,有的学者解释为“高消费”,也有的认为是要“将社会财富千方百计消耗殆尽”。这些观点各有所据,都有一些道理,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能说得通,但通观《侈靡》全篇和《管子》全书,有些解释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加上《侈靡》中错简、讹文、脱衍甚多,学者们因看法、观点不同而造成了在理解、校误、订正、句读上的极大差异。有时候,不同的学者可以把同一个字校订为其意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形相似的字,一句话也可以句读成解释截然相反的两种意义。笔者认为,如果把“侈靡”理解为“扩大消费”,可以较好地对《侈靡》全篇作出通解。所以,笔者对“侈靡”的解释是:鼓励一部分人主要是比较富裕的人,多消费,增加消费,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20.
“中管子书”是刘向奉命校订《管子》时对皇家书库所收藏的管子书的统称。这批管子书的版本情况,刘向没有言明。目前研究《管子》原本的文章,对“中管子书”的版本情况又注意甚少。笔者认为,审理一下“中管子书”的版本,有助于认识管子书的原貌。据刘向的《管子叙录》,他校订《管子》时,所依据的管子书,有中管子书389篇,太中大夫卜圭书27篇,富参书41篇,射声校尉立书11篇,太史书96篇,总计564篇,删去重复4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