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05年岁末,由中国伦理学会、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举办的"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与道德建构.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了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调研成果,围绕着和谐社会的伦理审视和道德建构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个人权利与公共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个人权利的充分张扬,私人利益和公共伦理之间显示出深刻的矛盾。早期经济自由主义者将这一矛盾的解决归于市场过程,黑格尔主义则寄望于国家权力。二者都忽视了公共交往在伦理建构中的作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交往所形成的公共伦理,是市场经济社会在自身发展中产生出来的理性力量。它克服了市场交换原则和政治强制原则的局限性,为这一矛盾不断的解决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弥补当代道德沦丧和意义的缺失,有必要重新寻找社会伦理化可能性路径.社会伦理的内生点从何延出?是先天的"德性"还是后天的"德行"?是个体自觉还是共同体的觉醒?社会制度化、程序化的规范伦理如何能与道德主体相一致?社会伦理能否公共化、普世化?在社会伦理的建构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由德性而德行的中间环节--常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适度妥协是政治运行的灵魂。政治妥协作为现代社会化解矛盾、应对冲突、引导多元主体互利共存的理性方式,有着内涵丰富的伦理意蕴和重要的伦理价值。在社会冲突发生的公共场域中,政治妥协涉及个人伦理、行政伦理和社会伦理等多重伦理。然而,社会矛盾易激化、社会冲突易升级、政治妥协难以起效的现状,反映了社会冲突中政治妥协的伦理困境。从伦理危机生成的角度看,社会冲突中政治妥协失效是由于个人有限理性的显露、行政权责失衡的陷阱和社会公共理性的缺失造成的。而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推进社会冲突中政治妥协的伦理建构,基本的途径应该包括着力提升珍视道德理性的个人伦理、避恶扬善的行政伦理和追寻公共理性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渐公共化的现代社会,占据现代道德理论主流的规范伦理学是否为德性伦理预留空间?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必然将遭遇公共化困境?文章从"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说法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伦理学界出现的几种化解德性伦理公共化困境之方案,并依据德性与人的生存之间关系论证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由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德性伦理是否遭遇公共化困境,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性伦理类型、寻求现代人生存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多样化德目清单。  相似文献   

6.
李妍 《伦理学研究》2020,(3):135-140
社会转型需要价值的引领、道德的支撑。面对社会全面转型,我们唯有构建与之相适的伦理秩序,才能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多元道德需求,消解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矛盾与张力,确保社会在转型中协调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经济价值的强势导致道德价值的式微,经济理性的膨胀导致道德理性的缺失,经济文化的蔓延导致道德精神的弱化。新时代社会转型需要整体性伦理秩序的支撑。整体性伦理秩序具有复合型的价值目标、开放的道德姿态,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之上。公正与和谐是社会全面转型中伦理秩序的基本维度。伦理秩序以权利平等为价值坐标,以多维正义为基本原则,以互惠共享为交往机理。  相似文献   

7.
儒家诚信道德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的信用伦理只能在现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资源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表明 ,以儒家为代表的诚信道德传统作为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伦理传统依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 ,而且必将成为建构现代信用伦理的根本和主要资源。但是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经济关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儒家的诚信伦理在内涵和外延上都需要转化和扩充 ,将之直接作为规范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难免捉襟见肘 ,这也正是时下人们在“人无信不立”的古训面前呼唤诚信的原因所在。儒家的诚信伦理要在市场经…  相似文献   

8.
该著旨在通过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在进行伦理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涉及食品安全伦理体系的四维架构,即经济领域中的企业伦理、政治领域中的行政伦理、生活领域中的消费伦理,以及文化领域中的传播伦理。该著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包括:食品安全及其伦理的基本内涵、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伦理反思、构建食品安全伦理的主要路径。该著的创新点在于,充分解析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伦理成因,探讨维护食品安全的伦理途径和对策;从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生命伦理学意蕴,探求食品安全伦理的人权表达,对食品安全引发的现实问题进行伦理批判和反思,揭示在当代社会的公共伦理建构中存在的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的扩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公共权力的支配、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规范的建立与遵守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在观点、理念上的相互差异,为公共生活提供应然性基础就变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对于经济效率、经济理性的片面强调和追求,又使公共观念面临着被平整化的巨大压力.商业平整化的结果之一,便是道德似乎正渐渐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阈.但是这种远离仅仅是一种现象,并不能改变社会对于伦理、道德的内在期盼与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社会逐渐退缩,以个体为单位的公共领域日渐膨胀.探寻公共领域的合理性基础,为公共生活提供道德价值的引导,成为当代社会的急迫需求.  相似文献   

10.
健康伦理学最早出现于中国学术界。从健康道德到健康伦理学,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健康的道德关系,到后来扩大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与人健康道德关系的全面研究,具有显著的中国原创性。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使用"健康伦理"一词。健康伦理学旳意义在于弥合了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和公共健康伦理学之间的矛盾,为健康中国提供道德动力,也有利于破解器官捐献的伦理难题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步入公民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应当成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公民自治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道德的重要特征.因此公民社会里公共领域的道德建设也应从公民道德自治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公民社会的另一个特征是公民自愿组织的出现与存在.这些组织具有特定的伦理功能.这些功能表明这些组织既是公民道德实现自治的平台,也是我国公共生活领域公民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2月14日~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美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近七十篇。会议围绕“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及道德建构”这一研究主题,采取主题报告、小组自由讨论等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诚信友爱和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道德力量的支撑和引导。会议的主题属于全党、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重大…  相似文献   

13.
郦平 《道德与文明》2017,(6):140-145
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它成为调节和改善西方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正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特别强调自然满足与道德之善和谐相生、个体快乐与普遍幸福共同实现、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互依互存及道德评判标准多元融合(行为、效用、品格)。这是可供当今中国建构道德共同体参考的理论资源。因而,研究古典实用主义伦理思潮及其理论得失,对当下社会道德共同体的建构及公民道德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世界里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个体在道德上发挥作用的能力,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价值上讲,我们重视个体的人的地位;然而从道德上讲,我们却不能依靠个体的人的作用,而是需要立足于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整体的力量。这样一种当代社会中道德从个体转向整体的运作与实现方式,是通过下述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的。第一,从个体榜样的示范效应转向规制中的道德渗透与伦理涵蕴。第二,从个体德性的培育转向社会主导价值的建构。第三,从精英的道德导引转向民主的伦理商谈程序的运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师者"作为神圣化道德人格主体承担着伦理教化、社会整合等多重功能。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随着现代性对超越世界的祛魅以及世俗化社会的兴起,教育的市场化,公共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网络媒体对知识话语权的消解,使崇高美学意识形态话语中的教师形象遭遇被解构的危机。因此,需要超越专业主义、职业化生存和市场化逻辑建构教师责任伦理,使其能够基于"如何更好"来重新确立现代教师身份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比道德国情大调查2007年、2013年和2017年的数据,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中国社会道 德状况的整体面貌获得了相对改善,但与此同时当前中国道德的精神素质又呈现出复杂情形 ,新问题凸显。退化中的传统伦理策源地将导致道德精神培育失去神圣性根源; 拓展中的生活世界伦理建构将使道德精神培育风险与机遇并存。有效改善道德生活, 应当致力于调整影响因子元素及其结构,它不仅需要重视传统伦理策源地的作用,而且要积 极引导生活世界伦理建构的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17.
社会排斥是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常见的伦理困境。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社会排斥有着多张面孔,主要分为社会心理排斥、社会道德排斥和社会制度排斥。社会排斥将严重加深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扰乱健康的伦理秩序,阻碍人们对于危机的控制与应对。社会排斥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过度的自我认同、对于差异的狭隘观念、极端的个体本位意识都会导致社会排斥现象的出现。要有效规避社会排斥产生的伦理危害,就必须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深化人们的道德认知、培育公共精神、厚植人道关怀。  相似文献   

18.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底线伦理确立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共同信念的伦理基础,又受到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的终极关怀的支撑和超越,有机地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结构。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以合理界定国家和公民之间相互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和平、自由和正义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家训消费伦理是中国古代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古代社会它曾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稳定家庭和社会的秩序起过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它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于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意义的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居住伦理是人类以日常之"居"为沃土,凝聚升华出的一种既浸润生活伦理要义又彰显其神韵,还不断引导人们追问"生活世界"意义和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伦理学类型。居住伦理的核心是由居住产生的人际伦理,人际伦理内含着居民与陌生人的伦理问题。当代中国正值"熟人社会"日渐缩小、"陌生人社会"纷至沓来且以"陌生人社会"为主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构建与陌生人友善而居的居住伦理势在必行,这既要致力培育居民的法治精神和公共意识,还有继承与超越"熟人社会"的居住伦理,建构集同一与差异共融、理性与情感一体的居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