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唐东楚 《学海》2008,(1):149-154
相较刑事诉讼而言,世界范围内民事诉讼中的陪审制度似乎前景暗淡,但其总的发展趋势仍然是"衰而不败".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它在民事诉讼中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司法公信和权威的首要基础是人民大众尤其是具体案件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将具体案件是否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及如何选择人民陪审员的选择权交给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不失为一种完善我国现行民事陪审制度的好思路.  相似文献   

2.
诉前保全制度若干问题探讨方明王玉琦我国的诉前保全制度是财产保全制度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民事、经济纠纷的出现,民事、经济诉讼案件中案件执行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运用诉前保全制度已成为民事司法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诉讼程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3.
缺席审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各国的民事诉讼法对此问题都有规定.但是,由于各国文化传统、诉讼理念的差异,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各不相同.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规定立法观念陈旧,技术落后,而且存在法律盲区,没有体现平衡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尊重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精神;实践中缺席审判制度的运作也处于混乱状态,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极为不利.本文分析了我国缺席审判规范和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事经济案件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几个问题黄锡宁鲍亚放孙祥壮当事人申诉或申请再审有可能导致审判监督程序的发生,从而使错误的判决或裁定有可能得以纠正。然而,在复查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的实践中,不少同志对于申诉和申请再审的一些问题存有模糊的认识,以致在审判工...  相似文献   

5.
刘敏 《学海》2005,(1):132-136
为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和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台湾地区制定了<民事诉讼合意选定法官审判暂行条例>,从而修正了传统的法定法官原则,确立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审判的制度.这一制度对于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度、疏减讼源、减少讼累、促进司法的民主化都有重要意义.台湾地区的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制度的背后,隐含着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及程序选择权的尊重.这一现代司法理念是值得我国大陆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借鉴和吸收的.  相似文献   

6.
唐力  谷佳杰 《学海》2015,(4):163-171
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呈现出"检审一体化"的现象。从立法发展来看,民事检察监督从"概括监督"、到"具体有限监督"、再到"强化监督",对我国司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民事检察监督权应当在尊重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基础上,对民事诉讼起到例外性的监督作用。然而,从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来看,检察监督权的边界存在监督对象扩大化、监督范围无限制与监督程序"超职权"的弊端,且检察监督程序在证据调查权与听证程序的设置上具有"诉讼化"的倾向。只有保障法院的独立审判,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民事检察监督的边界,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民事诉讼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曲昇霞 《学海》2014,(6):157-161
我国儿童保护问题频发与民事司法救济应对乏力,体现出未成年人民事审判改革还在浅滩,要实现制度的深入发展必须关照其应有的制度品性。本文从日本未成年人民事审判的理念、定位与制度结构中分析其机理,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尝试构建我国"双轨制"的未成年人民事审判制度体系。该体系包括以未成年人人事诉讼与家事审判为核心的专门审判程序、以法定代理制度与特殊保护规定相结合的普通审判程序。未成年人民事审判"双轨并行",是彰显未成年人民事审判特质,传承少年司法经验,对未成年人深度司法关怀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8.
药物不良反应侵权诉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诉讼。药品的生产者、药品经营者以及医疗机构都可能成为诉讼中的被告。药物不良反应侵权诉讼中的许多案件事实实行举证倒置。主要举证倒置事实有:药品缺陷、因果关系、免责事由、医疗过错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倒置"热点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于 2 0 0 2年 4月 1日起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四条第八项明确规定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与《民事诉讼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正好相反 ,即一方当事人提出主张而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称为“举证责任倒置”。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医疗侵权的诉讼中 ,如果医疗机构不能举证该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法院将依法推定医疗行为有过错 ,或推定该医疗行为是造成损害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事审判模式的八大弊端——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必要性的理性思考李立权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司法制度,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我国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根据地的审判工作经验为基础,以前苏联的民事...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对司法心理学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绝大部分都是研究有关刑事犯罪方面的心理学,有关民事诉讼方面的心理学研究文章和著作尚见不多,而民事审判工作又是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民事审判实践的需要,本文拟就我国民诉心理学的研究谈几点看法。民诉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与民事诉讼活动有关的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也是研究在民事诉讼法调整范围内,人们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同时  相似文献   

12.
曾琼 《学海》2008,(2):161-165
公告送达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方式之一,公告送达是在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或用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人民法院用公开告示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在离婚案件中,对公告送达的适用,更应持慎重态度,并应进一步完善公告送达程序,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规范公告送达内容和具体方式,以保证离婚案件的正确处理,防止家庭矛盾演化为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3.
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在个案中的实现有赖于对当事人程序权的充分保障.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证明权是当事人程序权的核心,而证明权生成的实定法基础也只存在于近代之后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历经改革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证明权相契合,既具备了证明权生成的实定法基础,也亟待证明权的有效配置以提升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陈爱蓓 《学海》2006,(2):103-108
股东衍生诉讼是现代西方公司法中公司经营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股东权利平等的先进理念。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一种合理的制度设计加以引进,有利于解决我国股份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权利滥用等问题。本文在研究股东衍生诉讼的代价和效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诉讼担当中的当事人权益保护、股东行使衍生诉权的障碍等问题,并对当事人、诉讼驳回、诉讼时效等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廖中洪 《学海》2008,(3):137-143
法国1806年的<民事诉讼法典>,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事人主义的特征,而且也是在当事人主义程序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的.这些基本的程序理论是:"讼争一成不变理论"、"程序合同理论"和"程序所有权理论".从当事人主义程序理论历史发展的角度,追本溯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探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调解制度是我囤民事诉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它能够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权益争议,提高办棠效率,减少诉讼成本。近现代以来,许多国家高度重视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简化诉讼程序,减轻司法负担,建立非诉解决纠纷机制。本文就我国的民事调解制度加以客观分析,与其他国家相应制度比较,提出建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22,(1)
主观预备合并诉讼是指在民事共同诉讼程序中,与诉讼标的有关的当事人均作为原告或原告将与诉讼标的有关的当事人均作为被告,提起不能并存的诉讼请求,并列明各当事人及诉请的顺位关系,原告声明法院优先支持先位诉请,预备先位诉请无理由时,请求法院支持后位诉请。主观预备合并诉讼形态符合诉讼经济、纠纷一次性解决、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实现实体权利等价值追求,具备本土化建构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在借鉴域外经验与考量我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主观预备合并诉讼的主体合并类型应限于被告预备合并型,先后位之诉的合并类型应为仅存在获胜顺位关系型。其程序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先后位之诉在一审中应当一并审理和裁判;先后位之诉在上诉审中需诉讼程序统一进行;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作出的实体性诉讼行为仅对自己生效,作出的程序性诉讼行为对全体生效。  相似文献   

18.
当前医患纠纷解决模式的法律与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医患纠纷的最终解决是通过传统的民事诉讼途径,然而,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医疗案件本身的特点。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对医疗诉讼的制度设计重新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9.
民事上诉权在各国民事诉讼立法中有着较为一致的法理基础和相异的分配模式.应当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现存的民事上诉权的分配模式,确立对裁定与判决的民事上诉权的不同程序规则,对判决的民事上诉权实行一次分配与有条件的二次分配相结合的程序规则;确立对判决的民事上诉权行使的"越级上诉"规则,确立上诉审判决不加重上诉人的民事责任规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医患纠纷的最终解决是通过传统的民事诉讼途径,然而,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医疗案件本身的特点.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对医疗诉讼的制度设计重新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