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穆斯林大学生是特殊的网民,他们的网络行为关系到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在网络上表现得格外冷静与客观,对宗教争端与民族矛盾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轻易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也不愿意透露穆斯林身份。同时,他们欠缺上网的机会,建议学校提供条件,帮助他们获取更多新的知识,交流民族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自尊和自我和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苏娟娟  连榕 《心理科学》2004,27(1):200-202
本研究用自尊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345名中学生自尊及自我和谐与不同上网次数的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网络在学生的自我和谐和自尊的发展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不上网、偶尔上网和经常上网三类学生在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发展各有特点。这提示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网络的作用,相信青少年是有思考力的群体,在对待三类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崔丽娟  刘琳 《心理科学》2003,26(1):64-66
本研究对110名本科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他们在对他人的信任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离感三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疏离感,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谢建  宋怡 《心理科学》2007,30(6):1511-1512
目的: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网络心理问卷,对某省236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和331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1)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喜好程度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网络依恋程度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3)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网络人际交往依赖程度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4)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上网目的性上表现为"学习需要"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寻求自信"等。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2月18日,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会上举行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颁证仪式。《心理科学进展》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6.
学业受挫大学生上网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学业受挫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上网行为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结果表明:过度使用网络是导致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学业受挫学生的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较普通学生严重,强调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过度使用网络行为在高校蔓延,并对学业受挫学生上网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心理科学》2018-2021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与中国心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2018年年会和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期刊联席会议于2018年10月13、14日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就"新时代心理学期刊建设"主题,对"新时代刊物质量"、"心理学刊物国际化"、"心理学刊物未来发展路径"、"心理学期刊与心理学科发展"等议题开展研讨。天津师范大学高玉葆校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傅小兰教授莅临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青少年网民已是第一大用户群体。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却成了让人忧心的问题,据我们多项研究的结果,其比例约为5.40%;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分离—个体化过程、虚拟自我、自我认同、依恋关系、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生活压力等与其互联网服务偏好、"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也编制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内容分析,提出了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马云驰 《学海》2008,(1):190-194
网络对中国民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所营造的公共空间和促成公共观念的生成上,也体现在促使人们一定程度上实现和实践了其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上.因此,网络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发展具有建构意义.相反,网络却继电视等大众媒体之后继续解构了西方社会原有的民主形式.借助于网络,人们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总之,网络为一个更为宽容、多元与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技术条件,创造了文化环境,从而凸显了网络技术的文化与道德意义,昭示着一个即将到来的更为自由、民主、宽容与和谐的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0.
精神医学家认为,网络成瘾者与酒精、毒品、赌博依赖症一样,同样足一种精神病态。严重者都需要进行心理矫正和药物治疗。网瘾患者大多为学生,尤其是初一、大一学习相对初期阶段,学习比较松懈、思想无压力、有的远离家人无拘无束,自控能力差,放任上网,又加之网络的刺激,更加吸引上网,进一步发展、深陷网络、上网成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成果,从研究主题的角度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与国外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成瘾方面,同时也在网络欺负、网络亲社会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等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存在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研究内容深度不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结合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特点和时代发展与变迁,本文从大数据、新媒体、电子竞技三个方面展望了未来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方向,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学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合理预期和想象未来事件或场景, 有利于个体做出适应性反应, 促进生存与发展。近年来, 研究者对想象未来的认知加工成分和神经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想象未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我们首先概述了想象未来实验常用的思维采样范式和词语-线索范式, 接着介绍了想象未来的自我参照加工、心理场景构建等认知加工成分。此外, 特别介绍了想象未来的默认网络模型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大尺度脑网络, 并进一步提出了想象未来的脑网络研究框架。未来的研究可从想象未来的动态脑网络、复杂脑网络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角度入手, 深入探究想象未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的上网心理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可以借网络寻求社会支持,宣泄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绪并“扮演”自己所向往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们也因此而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感(Intcrnctdcpendence),丧失现实感(Perecption0freality),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国外有专家认为,人们上网的目的只有三种:寻求社会支持、虚拟人格和满足性幻想,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并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网络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着信息与知识。作为当代人的中学生也受到网络的影响,但普通高中的中学生上网情况早已受到社会的关注,而职业学校的中学生却很少得到关注。本文选取573名高中生作为样本,其中中职生441名、普高生132名,利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这两类学生在接触网络时间、每天上网情况、上网地点、上网主要做什么上有什么不同,从而分析网络对中职生和普高生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如果古典时代的哲人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这个充满虚拟实在的时代的话,想必他们会大吃一惊,以为来错了地方.对他们来说,我们这个时代肯定是个充满了莫名其妙事物的天方夜谭,是个让他们瞠目结舌的超现实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众多网民的见面语早已经从"你吃饭了吗?"变成了"上网看到什么消息了?"、"魔兽了吗?"、"偷菜了吗?"等等.我们的通讯、信息获得、商品交易、交友恋爱、统计、企业管理甚至政治竞选,很大程度上已经通过网络进行.  相似文献   

16.
网络使用线索对不同动机使用者上网欲望的诱发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沈模卫  周艳艳  马定松 《心理科学》2007,30(6):1299-1304
以67名信息获取性动机者和54名人际情感性动机者为被试,以基于实景照片的网络信息获取线索、网络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为刺激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探讨了网络使用线索对网络使用者上网欲望的相对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网络信息获取线索仅对信息获取性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而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仅对人际情感性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该研究为解释人际情感性动机者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特征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正>一、学生网络成瘾的界定网络成瘾指不健康的、病态的、强迫性的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把网络当作生活的中心,上网操作时间失控;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产生了依恋性,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索然、精力不足、容易激动、自我评价能力下降、疲乏无力等不良的身心反应;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减少;以上网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以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8.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不同动机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使用线索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9名信息获取性动机者和21名人际情感性动机者为被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以网络信息获取线索、网络情感满足线索、一般负性情绪线索和中性线索为刺激材料,考察了不同网络使用动机者对网络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的注意加工特性。结果发现,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信息获取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而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情感满足线索或负性情绪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该研究为解释网络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诱发不同动机者上网欲望的认知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日益成为国家间军事博弈的新维度。网络空间军事化对经典战争伦理体系造成冲击。当前围绕网络战争的正义性研究,主要聚焦发动网络战争的正当理由、网络反击的相称性问题、网络反击的"归因困境"以及网络武器伦理设计四个方面。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未来可能聚焦确立"网络主权"的伦理依据、对网络攻击"可恢复性"的伦理辨析、传统伦理流派与技术设计流派的融合以及实现网络战争的战后正义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