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1月18-20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徐州师范大学、《江海学刊》联合主办,徐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马克思哲学高峰论坛(2011)"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  相似文献   

2.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讨论Ontology的译名开始,主张严格区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作为一种特定哲学理论形态的“本体论”两个概念;通过对传统西方哲学所代表和象征的哲学理念的把握,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而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否定性关系视角,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历史哲学的解释贯穿马克思的理论工作,不仅表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体现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在形而上学上要求很高的历史哲学,“对象性类本质的哲学人类学”是其历史哲学总构想的核心资源。在1843-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语境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历史哲学,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哲学构想辩护。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尚未完全把经验的-偶然的因素与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试图在批判的社会哲学形式中确定因果运作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的类本质得以在经济过程中经验地实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分析彰显了他的历史哲学构想。马克思断然反对“概念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简单同一。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生史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邹永图 《现代哲学》2000,(1):104-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为“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学说。从其诞生至今,已成为世界上一切共产主义政党和全世界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然而,从理论形态上完整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哲学,却仍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这一传统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形成了巨大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阐释路径存在一定的限度和问题,因此,近年来便试图在这一传统之外寻找一条新的哲学道路,这就是近康...  相似文献   

6.
就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各种可能的"阐释"来说,马克思哲学与绝对形而上学的关系是当代马克思哲学探讨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性质的判断,因此,我们不应该一  相似文献   

7.
<正>一、马克思哲学是不是唯物主义哲学?承认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这是研究马克思哲学不可怀疑的前提。为什么不可怀疑? 因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文本为准绳,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地称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例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把自己的哲学称为 "新唯物主义",以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 "旧唯物主义"相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当德语动词aufheben 和德语名词die Philosophie以动宾关系的方式出现时,究竟译为"消灭哲学",还是译为"扬弃哲学"?这不是翻译上的技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准确理解.笔者认为,这一动宾关系应该译为"扬弃哲学",从而既恢复aufheben的本来含义,也准确地传达马克思的本意.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在70年前葛兰西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多少是为了逃避狱中法西斯主义严酷的书报检查,那么在今天,“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已经成了人们竞相称引的命题,实践哲学的口号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但是,一些论者无论对实践哲学的理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之为实践哲学的根据的理解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就不可能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10.
阐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访吴晓明教授本刊记者吴晓明,1957年出生于上海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稍后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专著有...  相似文献   

11.
吴晓明,1957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并于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于199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  相似文献   

12.
刘华萍 《现代哲学》2005,(1):132-132
2004年11月11日下午,第十三期“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同现代化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作主题报告,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及若干问题,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需要纠正的几种倾向。徐俊忠教授主持了论坛,马哲所老师和研究生出席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13.
李佃来 《哲学研究》2012,(10):11-19,128
<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关于此的研究目前遇到一个"从何处进入"的难题,即应从什么视角或根据什么范式清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语境并指陈其问题与逻辑,进而开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更为开阔的理论空间。从已有的学术探索来看,有两种理路值得注  相似文献   

14.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生活观的三重意蕴/崔唯航//哲学研究,2007.4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俞吾金//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从形式的历史到历史的形式———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李志安//学术研究,2007.3商品交换与社会的同质化/仰海峰//哲学动态,2007.4“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鲁克俭//哲学动态,2007.4马克思哲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吗?———“两次转变论”质疑/王东,林锋//学术月刊,2007.4“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及其方法论意义———兼答王东教授…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0月11 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1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和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动向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唐正东 《学海》2007,42(3):17-24
本文通过对青年马克思的“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布鲁塞尔笔记”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曼彻斯特笔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相关著作的文本学考察,剖析了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物质生产”等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重新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7.
曹润生 《学海》2001,3(2):95-101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独特位置就在于它使哲学进入终结状态.这是因为马克思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确立了实证的历史科学,揭穿了哲学思维的唯心主义秘密,探明了产生哲学思维的现实基础以及消除哲学的正确途径.从此,一切哲学的构造都面临着实证科学的还原、消解和代替.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终结给人们留下了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巨任务,因为只有科学才能使人真正面对现实世界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求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个重要文献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者所认为的那样,用除去了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去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主要缺点,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和贯彻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人和社会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而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以及由这一主要缺点所派生出来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而,马克思所开辟的是一条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智慧是在对传统西方哲学的颠覆和超越过程中得以突显出来的,而从马克思哲学革命中把握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新的哲学范式,以此来寻求它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智慧资源和有益启示,这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就此而言可以看到:用理性和价值双重尺度考察并拓展时代生活;要立足现实社会关系的合理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发展创新马克思哲学要始终面向现实实践,这些或许是马克思革命带给当代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20.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