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凡到过澳门的人,都会惊奇地发现,在这块只有2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40多座庙宇散布各处,如妈祖庙、莲峰庙、莲溪庙、北帝古庙、哪叱庙、康公庙、关帝古庙、包公庙、谭公庙等等。透过这些庙宇,人们可以看出道教在澳门传播和发展的程度。据史料记载,道教约于公元3世纪便在澳门有了传播。到了宋代,发展颇为活跃。当时的澳门隶属香山县,据《香山县志》记载,宋时已有北极观和真武堂两所道观存在,又据《香山县志》卷二《建置·坛庙》说,宋时还建有城隍庙、月山古庙和东岳庙。可见宋时澳门供奉的道教神仙大致有三清、真武大帝、无后…  相似文献   

2.
<正>敦煌火神庙,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寿昌北路的中医院北街分院(也是敦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大楼东侧的后面,是河西地区现存唯一一座祭祀火神的道教建筑。据清道光辛卯年(1831)版《敦煌县志》记载,敦煌火神庙始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现仅存大殿一处(图1)。关于敦煌火神庙的研究文章有日本学者小川阳一的《敦煌における祆教庙の祭祀》和姚崇新的《"火神庙"非祆庙辨》~1,以及胡同庆的《敦煌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道教     
台湾的道教张泽洪道教是台湾影响最大的宗教。据1978年出版的(台湾寺庙概览)统计,台湾寺庙总数计5334座,其中有4082座属道教宫观。《人民日报》1983年10月6日报道,台湾的道教宫观有4158座。《北京晚报》1992年1月2日刊载安维芬《台湾庙...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中国本土化的宗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道教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要了解道教文化,离不开对道教经典的研读。道藏就是道教典籍的总集。道教大约形成于东汉中期,早期经典主要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等。据文献记载,《太平经》原有170卷,但流传至今的《太平经》仅残存57卷,其余部分亡佚。《太平经》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道教早期秘密流传的经典逐渐汇集增广而成。《老子想尔注》2卷,学者多以为是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所撰。此书久已失…  相似文献   

5.
史志记载和山名由来太白山名见于正史,始自公元六世纪中叶北齐魏收纂《魏书·地形志》。众所周知,《魏书》记录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兴亡盛衰,为官修史书。魏太祖道武帝修建云母堂、金华室,世祖太武帝入道坛受箓(履行道教的入教仪式)等活动,清楚地表明北魏王朝是道教的热烈信奉者和护持者。但是在北魏王朝的正史《魏书·地形志》中,在岐州(陕西省)武功郡美阳县条下仅记载曰“有岐山、太白山、美原庙、骆谷、邵亭”,丝毫没有言及太白山和道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霞 《中国道教》2006,(4):36-37
南阳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一座祠庙,也是南阳地区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从武侯祠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武侯祠的兴衰与道教的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将结合文献资料及武侯祠现存碑石资料,对武侯祠兴衰演变与道教的关系及武侯祠道教道派等作些肤浅的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南阳武侯祠的兴衰与道教诸葛亮死后不久,在其躬耕过的南阳卧龙岗,人们就已开始建庵祭祀。但这里从何时开始有道人居住,目前尚难以确定。不过,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看,最迟至宋代,南阳武侯祠已有道人活动的踪迹。宋绍兴八年(1138)八月,岳飞统军路过南阳,夜宿武…  相似文献   

7.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市城西二华里,初建于东汉,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494——498年)年间,益州刺史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于此,命名为“崇德庙”。另有名称甚多,如:“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蜀典》称“川主庙”,《录异记》称“显英王庙”,《舆地广记》称“广济王庙”,《灌县乡土记》称“二王宫”。乾隆《灌县志》称“二郎庙”。因宋太祖诏修崇德庙时,就已扩大了庙基,并增塑了李二郎的神像。自五代王建据蜀后(901——918年),因李冰父  相似文献   

8.
葛玄来到江西铅山县云游 ,登上高高的云岗山 (今为葛仙山玉虚观 )修道 ,并仙举于该山。此后 ,铅山道教年益昌盛兴隆。据明万历《铅书》记载“铅山邑小 ,而道集之大” ,至明时已有道观 17座 ,名胜仙迹荟萃 ,文人高道云集 ,遂得延传灵宝道教宗派源流 ,这无不与灵宝派祖师葛玄有关。至今铅山仍有道观 9座 ,坐落在县内风景秀丽的深山幽谷之中 ,教务兴旺 ,并形成为灵宝经系有地方特色的斋醮科仪、宫观庙会的道教活动。葛玄 (16 4— 2 44) ,字孝先 ,祖籍山东琅琊(今临沂 ) ,其高祖葛卢曾佐刘秀建立东汉 ,任骠骑将军 ,封下邳侯 ,后葛卢将封爵让与弟…  相似文献   

9.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问世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对早期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关于这一点,前人著述备矣。本文试图论述《太平经》中的一些思想,为道教教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道教的基本信仰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我们知道,道教的教义,上及老庄,中述神仙,下及符籙,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对于宇宙的看法,即道教是如何认识宇宙生成的,如何解释物质的本原。(2)对于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是中国宗教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真正映现出道教特质与特色的第一部原始经典。这部经典最终写定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原由10部、170卷、336篇组成,在东汉以前的全部理论性著述中,篇幅最大,内容也最庞杂,惜乎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残缺现象。但仅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下称《合校》;中华书局1997年第5次印本)所搜采、勘定的30余万字经文,仍足以看出,本经针对西汉末叶、新莽特别是东汉后期乱世迭至的社会现实,摭取糅合并改造发挥先秦及秦汉以来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数术家、神仙家、医家和谶纬等学说以及民间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