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家长来信:我的孩子今年高一了,是个男孩。孩子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他从小到大没什么要好的朋友,但他不惹事,也从没和其他同学打过架、有过纠纷。最近我发现他好像有些问题。他胆子越来越小,都不敢抬头看着别人,在家里和父母说话还勉强可以抬头看着我们,在外面几乎总是低着头,不敢抬头与陌生人对望,更别说交流了。逢年过节时的家庭聚会也不肯去参加,怎么劝都没用。前两天班主任老师打电话给我,  相似文献   

2.
许明,男,12岁,小学5年级学生,是一个可爱而又机灵的孩子。可是他两年来总是做鬼脸,家长还以为他调皮,不当一回事。近一年来,又出现无缘无故地甩手踢脚动作,更使人厌恶的是嘴里还要发出“喔!喔!”的声音,仿佛喉咙里有痰液在滚动似的,偶尔还骂出一句粗俗的秽语。家长为此又恨又恼,劝、吓、骂、打,什么都试过了,他就是改不了这个“怪毛病”。于是到处求医,中西医都试过,效果都不好,最后来到心理咨询门诊。许明的这种做鬼脸,甩手踢脚,伴口出秽语的“怪毛病”,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儿童生长发育期间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3.
晓亮在学校里理应算是一名优秀的孩子,没有想到的是,他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原来,在家里,当晓亮取得一点成绩时,父亲总对他说:“别忘乎所以,某某比你强多了。”而当晓亮某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妈妈又骂他说:“你怎么这么没用,猪都比你聪明。”晓亮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不仅常用冷嘲热讽来贬低他。  相似文献   

4.
一年级开学第一天,学生贝贝的奇怪表现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双眼无神,眼睛的四周有黑黑的眼圈。当我叫他的名字时,他毫无反应,对于小朋友们的问候也置之不理。下课了,他不上厕所,不喝水,也不离开座位,只是不停地用手撮书包带,头上冒的汗把上衣都浸湿了,看起来非常紧张,嘴里还不时地发出“哦,哦”的叫声。中午放学送学生到校门口时,别的孩子见了父母都高兴地奔跑过去,而贝贝却对爸爸的呼唤和拥抱表现漠然,视而不见。这个孩子怎么了?他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呢?我决定先向他的父母了解一些孩子的实际情况。贝贝的妈妈告诉我…  相似文献   

5.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你好!我是江西的一名忠实读者,也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今天就我儿子的问题向您求教,请您在百忙中给予帮助。我儿子今年11岁,读小学五年级,好动,玩皮,学习成绩中等。但他记忆力好,就是好玩。现在发展到逃学,说假话,总是说他不去学习了,长大了去打工,作业也不做,上课不听。因儿子的问题,我和丈夫经常吵闹,我们的脾气都不好,常常在孩子不听话时,不是毒打就是大骂。现在孩子常说:“大不了打一顿,我不怕。”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正>9岁的皓皓被妈妈带来咨询。上二年级的皓皓是个好动的孩子,经常因为上课不专心,甚至有时莫名其妙在上课时走动而被老师批评,而且还经常完不成课堂作业,妈妈为此也非常生气。但令皓皓自己苦恼的是因为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常常冲小伙伴发火,现在小伙伴们都不和他好了。皓皓也觉得自己经常犯错误不好,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为此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告诉皓皓他患有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ADHD,我们一般称之为"多动症"),并告诉他需要吃药片帮助他能管住自  相似文献   

7.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  相似文献   

8.
听到这个名字,您可能会觉得好奇而可笑,一次庄重的演讲怎会和QQ扯上关系?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又怎么会用QQ来表达爱呢?别急,请听我慢慢道来……我们五年级有一名叫东东的孩子,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教育孩子更是不得其法,非打即骂,对这个原本就成绩不好的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正>有些家长反映孩子进入初中后,不愿与家长交流了;总觉得家长在管制他,抱怨家长不理解自己;开始和家长顶嘴;经常自作主张;为一点小事,情绪起伏很大;嫌家长烦,不希望家长干涉自己的处事自由和交友自由等等。其实,这是孩子进入了青春逆反期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在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他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呢?  相似文献   

10.
证严 《思维与智慧》2008,(12):44-45
据说,在安徽省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小孩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孩子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连生活都很难维持,更不可能有余力读书。所以他不识字,也没有人告诉他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11.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2.
初二女生A边做作业边听音乐,父亲说了她几句,让她专心致志学习;A却不耐烦了:“唠叨什么?我听听音乐你也管?我不听了!”“砰”A将“随身听”摔在地上。初三男生B快中考了,他却仍旧迷恋地观看足球赛直播,母亲怕影响他复习考试,强行关闭了电视。B立即怒气冲天,中学生的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脾气见长”,表现为火气特别大,言语和行为上都有一些改变;尤其是批评不得,有时还会不讲道理……孩子,脾气好大!在近年来的家教心理咨询中,父母们列举了孩子的许多不可理解的举动,例如:一记重拳打在母亲的脸上,导致其鼻梁骨折而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3.
据说,在安徽省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小孩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孩子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连生活都很难维持,更不可能有余力读书。所以他不识字,也没有人告诉他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14.
<正>妈妈们在一起津津乐道,永远也谈不厌的话题是她们的孩子。涛涛的妈妈就非常羡慕邻居家的孩子立立。立立似乎很少让妈妈操心,从小就好带,吃饭、睡觉、大小便都有规律,情绪也很稳定,不怕生,一逗就笑,在家里很少听到她的哭闹声。与立立相比,涛涛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机灵、活泼好动,全家人都喜欢他。就是从小特别爱哭闹,为此  相似文献   

15.
春日畅想     
张燕 《天风》2004,(2):49-49
爱是什么,什么是爱? 爱在哪里?哪里有爱? 让我们听听孩子的回答:“爱是妈妈,妈妈是爱,爱在妈妈的怀抱里,妈妈的亲吻里有爱。” 在孩子的回答里,爱就是妈妈,我非常认可这样的回答。没有太多的哲理,没有复杂的阐述,却流露着上帝赋予母亲特别的恩赐。  相似文献   

16.
在某种程度上,耳语不单单是一种语言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自尊与平等的心灵交流氛围。一个不到两周岁的幼儿,在妈妈的怀里哭闹得满头大汗,他的妈妈“招数使尽”,怎么也哄不住。这时邻居一位在幼儿园当教师的阿姨走了过来,只见她轻轻地俯在小孩耳边,低声说了什么。奇迹出现了,小孩不哭了,还露出了笑脸。这位年轻的妈妈感到非常惊奇,连忙问这位阿姨:“你究竟给孩子说了些什么?”这位阿姨笑了笑说:“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在他耳边动了动嘴唇”。这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旁人可能不会相信,这种不发声的“耳语”能让一个哭闹的小  相似文献   

17.
<正>【案例描述】五年级开学报到的那天,新班级中有一个个子矮小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小建(化名),是由妈妈陪同来报到的。孩子刚靠近教室,看见陌生的老师,就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妈妈连忙说:"小建,这是新班主任胡老师,快叫老师好。"孩子头低了下来,既不看我也不叫我,对妈妈的话没有什么反应,默然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当时我想可能我是新老师,孩子不熟悉,不好意思。我主动和他打招呼:"小建,你好!"正巧杨老师(已任教一年的语  相似文献   

18.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19.
一、油漆未干一个小女孩第一次到动物园去游玩。当她看到豹子笼旁挂着“油漆未干”的牌子时,不禁惊奇地叫起来:“噢,我还以为豹子身上的斑点是真的呢!” 二、蝴蝶结七岁的女儿对肚脐很好奇,问妈妈肚脐是作什么用的,妈妈于是把脐带连着胎儿与母亲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下,说婴儿离开母亲之后,医生就把脐带剪断并打一个结,成了肚脐。女儿似乎懂了。可又有些遗憾地问道:“医生为什么不打蝴蝶结?”三、我的上帝小彼得自豪地对他的朋友说:“我叔叔是神父,所有的人都称他尊敬的神父。”小保罗说:“我叔叔是主教,谁跟他说话都称他…  相似文献   

20.
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分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时警告说,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使用了“关怀强迫症”这个词语。%所谓“关怀强迫症”,就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有价值。%专家指出,目前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患有这种病症。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那时家中的孩子比较多,父母都忙于工作,顾不过来。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就少一些,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