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本文从施特劳斯主义的视角对迈蒙尼德哲学进行阐释,并尝试论证迈蒙尼德的解经学在根本上更加接近柏拉图主义。迈蒙尼德以古希腊理性原则为基础,在充分尊重犹太教信仰传统的前提下,对庞大驳杂的犹太教口传律法作出了抽绎整理和融贯性的义理发微,塑造了耶路撒冷-雅典和解的最佳典范。  相似文献   

2.
王彦 《学海》2011,(2):166-171
15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强调律法的中心地位。由迈蒙尼德开始的宗教理性主义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使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受到伤害,并带来了严重的现实后果。为了纠正理性主义的偏颇,杜安、克莱斯卡和阿尔伯批评了迈蒙尼德提出的13条基本原则,但这种批评不是基于科学的客观立场,其目的也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找出最基本的犹太教原则,而是为了强调律法对信仰的优先地位,回归犹太教的律法传统。  相似文献   

3.
迈蒙尼德的十三条原则具有某种教条性,囊括了犹太教三大核心要素:上帝、《托拉》、以色列人,是他为犹太教所设立的理论根基。为清除谬见而导致的偶像崇拜、回应教内外对《托拉》的挑战、树立一种出于爱而敬拜上帝的理想信仰心态,并为建立一种理论与律法并重的真正律法学而奠定理论基础,迈蒙尼德设立了这些原则。这些原则虽具救赎意义,但并未取消律法,自觉自动地遵行律法是一个人完全理解并相信这些原则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6,(5):100-104
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在其两部主要的哲学-神学著作《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迷途指津》则着重指出神握有阻止具备资质之人成为先知的否决权。实际上,两书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分别代表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一神论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迈蒙尼德为何在两部著作中持不同观点,他究竟倾向于何种立场,则成为中世纪哲学研究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透过迈蒙尼德对《耶利米书》9章23-24节的解读,考察他在《迷途指津》最后两卷即卷三53-54章对"慈爱"(h·esed)、"正义"(s·edaqah)、"审判"(mishpat)及"智慧"(h·okhmah)的释义。本文力图阐明,迈蒙尼德将"慈爱""正义"和"审判"视为实践德性,将真正意义的"智慧"即哲学式智慧视为理智德性加以考察。对迈蒙尼德来说,人的终极完善在于理智的完善而非道德的完善,就此而言,人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认识上帝获得真正的智慧。与此同时,迈蒙尼德并没有忽略实践德性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取得理智完善的人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应当"下降"到"行动"领域,着眼于"慈爱""正义""审判"等与他人打交道所需的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6.
犹大学者迈蒙尼德(MosesMaimonides,1135-1204)在其《迷途指津》这部巨著中,提出了独特的先知论,表明了神与人、信仰与理性、宗教与哲学的协调统一性。迈蒙尼德的先知论是一种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信仰主义学说,曾经在犹太宗教和思想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中世纪最大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着重阐述了他的宗教哲学名著《迷途指津》:该书的写作目的 ,篇章结构和内容梗概。第二部分则重点揭示了迈蒙尼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通过对《圣经》的隐寓性诠释调和犹太传统和希腊精神 ,“调和理性和信仰 ,既要使信仰的东西符合理性 ,又要使理性为信仰服务。”但是 ,迈蒙尼德并没有把“理智的信仰”原则贯彻到底 ,在他的体系中存在着许多先后不一和矛盾之处 ,而这与他在矛盾面前采取的“亦此亦彼”的方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萨比教,是中世纪穆斯林学者对亚伯拉罕传统之外的具有一定的一神论倾向的异教的称呼。其实质是产生于古代晚期的异教一神教的阿拉伯变种。生活于阿拉伯世界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运用当时流行的萨比文献,建构起一套完整的萨比叙事,以此为亚伯拉罕一神教的诞生和摩西立法的缘由提供历史背景的解释。在评述萨比教神话、教义与仪式的过程中,迈蒙尼德发掘出萨比教潜在的一神论预设,并深入揭示萨比教由原始一神教蜕化为偶像崇拜的宗教认识论根源。而他对萨比教社群的分层处理,更折射出他在萨比教与古代哲学之间关系问题上的微妙立场。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6,(5):92-99
传统观点、当代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以及中世纪对《迷途指津》的解读,其共同点在于认为迈蒙尼德关注的是"元哲学"问题:即哲学与托拉(理性与启示)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迷途指津》关注的是古典哲学问题:人类的完满和真正的幸福由什么构成?人怎样或者应该如何处理其形式与质料、理智与肉体之间的张力?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寓言是被先知-统治者所充分了解的作为控制真理传播的工具,这似乎不如皮纳斯关于寓言是"表达先知自己对真理不完整理解的手段"的观点更切中肯綮。《迷途指津》中的寓言是表达人类形而上学知识的片面和局限的媒介,该书正是表达人在试图掌握不完全理解的真理时的知性体验。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515千字,495页,定价76元。在"引论"中介绍了什么是犹太教,共分十一章:"希伯来人与以色列宗教"、"《希伯来圣经》"、"拉比犹太教"、"《塔木德》与犹太教律法"、"基本信仰、生活及伦理"、"犹太教哲学"、"犹太教神秘主义"、"犹太教在中国"、"近现代犹太教思潮和运动"、"犹太教与现代民族国家"、"当代犹太教的教派发展","结语当代犹太教面临的挑战"。我国对犹太教本身的学术研究起步甚晚,实至20  相似文献   

12.
律法与信仰———试论新、旧约宗教观念的演变王学成本文主要从律法和信仰两个方面出发,通过对新、旧约圣经进行思想分析,阐述了新、旧约中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的演变。作者指出,以色列宗教经历了一个神权政治宗教、先知的伦理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文章在对律...  相似文献   

13.
刘精忠 《世界宗教研究》2011,(2):127-137,194
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建构深受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的影响。后者近代从被动的律法主义向积极的信仰主义倾向创新与转换意义重大。通过脱胎于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之上的"我—你"对话哲学,布伯的宗教存在主义哲学不仅从信仰向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超越,同时也在对人之"生活世界"的强调中,实现了积极行动意义上的宗教普世主义关怀。与此同时,这一哲学建构本身的内在理路亦体现了现代犹太思想哲学化重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4.
斯宾诺莎对迈蒙尼德的宗教批判是近代启蒙运动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事件。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理论前提和神学观念两个方面。从理论预设上看,斯宾诺莎强调理性自足,上帝理性与意志的统一,以及对犹太生活方式的疏离;迈蒙尼德则认为理性无力洞悉上帝的本质,上帝是眷顾人类的意志存在,以及对犹太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忠诚。在神学观念上,斯宾诺莎强调人法和神法的区隔,理性和想像力的对立以及对神迹的自然化理解;迈蒙尼德则强调神法的双重指向,理性推理和想像力在先知身上的有机统一,以及神迹和神佑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讲,斯宾诺莎与迈蒙尼德分别站在不同的理论前提上阐发各自的神学主张,由于缺乏共同的批判地基,前者对后者的批判只具有修辞学的效力,并未真正击垮后者的神学大厦。重思这一典范性的理论事件,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透视古今双方不同的理论视点和精神偏好,为我们纠正现代性的弊端提供有益的源头思考和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5.
犹太教的本质体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其律法的遵从。由于对上帝的信仰只是被视为是犹太教的前提,犹太教一向不注重对上帝本质的论述,因此,对其律法的遵从便成为犹太教事实上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践行律法是犹太教有别于其他一神信仰的主要标准,也是判断一个犹太人是否守教的主要标准。当今北美犹太人在践行犹太律法中表现出的"多样性"突出体现了犹太教这一"自由"解读律法以及在自身内容上添加新思维的传统。了解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新表现有助于认识犹太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早期儒学和犹太教关于智慧的伦理问题的比较研究,对智慧的社会性与道德性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哲学探索。在早期儒学和犹太教中,智慧均与知识和道德紧密联系,知识、道德和智慧之间形成了微妙的互动关系;而且它们的智慧观,把个人与宇宙连接起来,与当时人们思考的世界神圣秩序密切相关,具有超越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许广灵 《世界宗教研究》2011,(2):172-177,194
犹太律法的来源异常复杂,吸收融合了古代近东地区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法律,以《托拉》为律法核心,加之历代犹太教学者不断地解释、扩展和补充,最终形成了以《塔纳赫》、《塔木德》等诸多宗教经典为载体的律法体系。古老的犹太律法的表述是简单而模糊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律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犹太教学者采用了"实用性的阐释方法",在不违背律法字面意义的前提下,使背离律法的行为合法化,同时这种实用性阐释方法维护了犹太律法的神圣和权威。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却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日益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区别之上,早期基督教徒凭藉着一种唯灵主义的信仰和动机论道德观,超越了囿限于直观的禁忌仪式和侧重于规范外在行为效果的犹太教。从犹太教“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理论发展意味着基督教最终摆脱了犹太教的浅薄的现世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成为一种关于灵魂得救(彼岸主义)的福音和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19.
面对民众、面对城邦,即便是完成了对诗歌批判,哲学引领城邦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政治面前,哲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需要为自己戴上面具以避免遭受到危害。为了城邦的共同利益,哲学需要撒一些"高贵的谎言",然而哲学的求真求善特性又不允许哲人撒谎,他亟需一位盟友,这就是哲学之诗的创作原因。当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一对师生关系上来说,苏格拉底一生没有创作,他作为哲人以实际行动贯彻了自己的哲学理念;柏拉图则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下老师的言行,这也是对"哲学之诗"的阐释。哲人意欲引导民众走向幸福,但哲人不说谎的特质和有待启发的民众之间的张力仍难以调和,诗学则是处理政治与哲学、民众与哲学之间矛盾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20.
犹太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对改宗犹太教的外邦人,拉比们一方面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又对他们表现出怀疑排斥的消极态度。从根本上说,这种矛盾态度是由犹太教对自身的不同理解造成的。一方面,犹太人将自身看成由律法塑造的宗教共同体;另一方面,犹太教又始终将自身理解为一个民族,甚至其改宗程序,也是为了在象征意义上建立改宗者与犹太人的血缘关系。犹太教对其民族性的坚持是她无法向外邦人敞开怀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