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走向共享:面向未来的思考与追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让资本走向共享》(华夏出版社,2015年)《资本精神: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力量》(东方出版社,2015年)、《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东方出版社,2017年)四部专著初步构成了卢德之博士所追求的"以资本精神为核心的新财富论、以21世纪慈善为核心的新慈善论、以共享主义为核心的新共享论"的思考体系。四部专著出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韩文等多国文字。"资本与共享"系列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掌门人佩吉·杜  相似文献   

2.
<正>大时代激荡着大变革,大变革呼唤着大智慧。细读卢德之教授新著《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东方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下文简称《论资本与共享》)一书,真切地体悟到卢德之教授多年孜孜以求对"资本"及"资本精神"真谛覃思精研的执著,并为在这种执著求索与睿智思考下,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作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与目标的可贵探究所形成的共享资本观而深深折服。共享资本观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共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资本走向共享是资本发展的历史性抉择。资本走向共享须实现资本属性的良性发展,即实现资本发展与资本向善,而这要靠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文化与精神动力来引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思想对资本走向共享形成了阻碍。"资本精神"特指资本形成、发展的各种行为动机和这些动机背后的道德精神,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的局限性,超越了早期资本野蛮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资本自身的封闭性,重塑了资本的文明性格和内部主体的多元性,并将其理论价值归宿引向了"共享"这一终极目标,更好地契合了资本发展与资本向善的需要,对引导我国资本走向共享具有内在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4.
共享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人类文明也是共享发展的终极价值旨向。共享发展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人类文明是检视共享发展程度的终极标尺。新时代我国共享发展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前提,依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规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进逻辑;以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原则,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当代意蕴;以社会整体文明实现为目标,坚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与艺术》包含了卢梭许多后来思想著述的萌芽,它讨论的是科学艺术的"近代复兴"与道德的"社会风俗"的关系。卢梭仅将科学艺术视作文明,并把它们与道德对立起来,认为近代文明失去了本原的道德精神实质。但所有的成熟文明都包含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道德也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价值和规范的基础。卢梭没有意识到,否定文明也就等于否定了道德。但卢梭文中对科学艺术的批判反思,对道德乃至宗教救赎精神的推崇,赋予其思想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与启示意义。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的进展和艺术的普及已经发展到了卢梭难以想象的程度,科技的兴盛固然带来了普遍的福利,却也走近了这样一个门槛:高新技术给人类带来无数方便与好处,人类的控物能力不断大幅提高;与此相比较,人类的道德自控能力若没有相应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可能带来难以预测但却可能改变人类文明命运的后果。这种不平衡无疑会是人类文明一个持久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融合——读陈爱华同志《现代科学伦理精神的生长》科学伦理精神的提出,从根本上来讲,乃源于近世东西方两大文化系统相互渗透的融合贯通趋势。以古希腊罗马传统为灵魂的西欧文明,其基本特征是:“科学认识论”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其基本特...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权利”既是人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是人的伦理价值体现,并由此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动力。资本权利霸语有着深厚历史根脉,且遵从了从财产权利到资本权利、从资本权利到资本权力再到资本权利霸权的叙事逻辑。资本权利以资本主义法权观为基点而生发,最终在资本逻辑推动并在“个人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引下把财产权利推向极致,最终形成资本权利霸语,把“人与人的世界”变为“狼与狼的世界”,形成西方文明的现代悖论与伦理之殇。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合法权观念、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消解资本权利霸语,秉持平等互鉴的兼容文明观、共生共存的和谐人际观、共同富裕的仁道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辩证自然观和互惠互利的普惠发展观等现代文明理念,确保人类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轨道上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标志。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就是科学战胜迷信、文明代替愚昧的过程。李洪志编造“法轮大法”,全面否定近现代科学成果,公然鼓吹神学和迷信,是对历史进步的反抗和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宗教和迷信是人类野蛮时代、蒙昧时代以及封建时代(特别是西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根源在于当时人们无力认识自然的本质和身体的机能。以哥白尼发表于1543年的《天体运行论》为标志,自然科学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太阳中心说”、“血液循环论”、“人体结构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相似文献   

9.
李莉 《中国宗教》2014,(7):40-41
丝绸之路见证了世界诸多宗教的传播与交往,承载了不同宗教的思想创新与历史进程。今日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过程中将焕发生机。彭树智教授在《文明交往论》中写道:"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后来的地理大发现即新航路的开拓一样,都是世界性的两大文明交往之路,都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阶段性的标志。"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尽管开始于政治军事,繁荣于商旅交通,但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往。或者可以说,丝绸之路的核心作用之一,就在于人文交流,"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15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历史。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文明,除了人类所具有的生存与繁衍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日本著名佛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论及文明形成的要素时说到,生产力的剩余、社会组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文明交流最重要的通道,是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首先,它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商品贸易和生产技术交流之路。第二,它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区人类精神世界的交流之路。贸易在满足不同人群、民族和国家对商品的需要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了解其他民族精神世界的窗口。第三,它是欧亚大陆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之路。丝绸之路把华夏文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非洲文明以及亚欧草原带的游牧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往以及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作为拉美左派的一支,解放神学不仅承接了青年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热情和期望,而且进入了对《资本论》的精耕细读。这使解放神学在喧嚣过后依然能够坚守解放精神。解放神学认为,《资本论》那里有一种资本本体论和生命形而上学。资本是说明资本主义运作的根本概念,是将商品、货币、生产资料、雇佣劳动等吸收为实现自身增殖的各个环节的总体,而作为人类生命表征的活劳动则是马克思据以批判资本的支点。解放神学还在《资本论》中找到了一种可以为拉美解放提供启迪的依附论。  相似文献   

13.
文明共处贯彻正义原则,是文明间实现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前提。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供深层次的精神"黏合力"和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文明共处正义原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时代节律,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高度,创构了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即,尊重文明多样性、维护文明平等、注重文明共生共存。这一文明共处正义原则的创构,有力地驳斥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文明威胁论"等错误思想;清晰地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文明间必须遵循包容、平等、共存等精神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中国智慧,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所不可或缺的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提供可供遵循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14,(4):11-12
正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发表的关于"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并以此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主席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的思想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伦理学思想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以显示人类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向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文明、进步。生态伦理学的思想方法主要表现为 :整体论——从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思维模式向整体有机的思维模式的转型 ;最优论——从人类追求效益最大化向追求效益最优化的理性转变 ;双赢论——由单向功利型价值取向向多元互惠型价值取向转变。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1984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周易》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曾提供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帛书《周易》浅说——兼论六十四卦的编纂”。本文是其续篇,主要内容是就前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六十四卦先于八卦的问题,进一步加以论证,题目是:“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篡”。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的爆发以及人们对走出危机的强烈关注,造成了人类文明转折的一个重要契机,人类文明在20世纪中叶以后就已经有了“浓绿”的底色,而在不远的将来必将生成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这是刘湘溶教授在其新著《生态文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中所阐述的中心观点。时至今日,关于生态危机的话语已是不绝于耳,各种写实性的描述尽可使笔意汪洋恣肆。然而生态危机究竟带给我们些什么?除了大气污染、土壤沙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除了让人们经常接受酸雨的洗礼、吸进过多的悬浮颗粒物、遭…  相似文献   

19.
十七世纪的中国哲学家王夫之已经有了初步的现代文明史观。他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文明”概念,已经具备了现代文明学的基本要素,即具有文化发展的进步意义、制度文明等内容,而且特别阐发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王夫之的文明史观中,制度文明的观念十分清晰。他高度肯定中国传统社会郡县制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义,以及郡县制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而郡县制的文明特质在于三大要素,即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华夷之别。由于王夫之身处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特别重视文野之分意义上的“华夷之别”,体现了王夫之文明史观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陈曙光 《哲学研究》2022,(3):5-15+125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主导建构了服膺西方利益的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既从道义上宣判了西方定义的人类文明的非正义性,又从历史主义维度承认了其进步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为人类文明的重建提供了一线希望。但是,在西方力量占据绝对优势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重建在实践上是艰难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立一种与世界大变局相适应的人类新文明,是全世界的唯一选择。重构人类文明的根本旨向在于超越西方性走向人类性,超越非正义走向正义。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中国贡献的文明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可能的新文明类型,是当今世界重建发展理性、治理理性、交往理性、安全理性的基本遵循。新的终将突破旧的,人类新文明终将自觉参与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