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法国哲学家扬克列维奇对宽恕似乎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立场。他在《我们应该宽恕他们吗?》一文中指出,宽恕在纳粹屠杀的集中营里已经死亡,对这种极端恶的宽恕是不可能的。而在之后的著作《宽恕》中,他又认为,纯粹的宽恕就是要宽恕不可宽恕的,真正的宽恕是一次打破常规的事件,是不求回报的礼物。于是,宽恕极端恶的不可能与宽恕不可宽恕的可能之间产生了分裂与矛盾,宽恕即是在极端善与极端恶两极之间的搏斗。而扬克列维奇与一位德国年轻人的交往实践又表明了走出这种矛盾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17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的生活事件,并不是压力值最高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年级、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评价特点。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精神压力特点是:大二学生&;gt;大三学生&;gt;大四学生&;gt;大一学生;男生&;gt;女生。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心理解剖方法对39例自杀大学生的生活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经历了较多且较为强烈的负性生活事件;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生活事件多元化但又相对集中;大多数自杀行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实施.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可作为大学生自杀预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段时期,一系列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一时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河北省某高校一女生从12层的高楼飘然而坠,她在遗书中写道,家里本就贫困不堪,刚刚又遭遇极大变故,自己实在不能担负起振兴家庭的责任,唯有一死才会得到解脱。另一位已经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下合约的毕业生,因为“单相思”,在吃安眠药自杀未遂的情况下,再次在家里偷偷喝下农药,绝然走上不归路……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研究与发生抑郁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某综合性大学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全部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38.53%。女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男生;一年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农村生源学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城市生源;高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学生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者;文理科学生的抑郁发生率相近。结论: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其抑郁情绪与性别、年级、生源地、生活事件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应从加强社会-学校-家庭联系与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大学生心身健康,使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基于当前抑郁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现状,对大学生抑郁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采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自尊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大五人格神经质分量表,以882名大学生为被试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抑郁、神经质、归因方式等两两显著相关;(2)大学生抑郁的形成过程是多路径的,多层次的,既有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作用,又有生活事件对抑郁的间接作用;既有归因方式的简单中间作用,又有归因方式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并且神经质在自尊到抑郁的路径中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以减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上大学前、后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莉  胡竹菁 《心理科学》2005,28(5):1223-1226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以及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SCL-90量表得分在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焦虑、敌对、精神病性上存在年级与经济收入的交互作用,月均经济来源在200元以下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症状愈加严重;(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均为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能解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变异量的30.1%;(3)上大学前后的生活事件在性质上的差异具有个体发展的阶段特点;(4)上大学后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影响约占27.4%,上大学前的生活事件的影响约占2.6%。  相似文献   

8.
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网络使用状况问卷对6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的独特效应及其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PIU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于大学生PIU具有显著预测作用;(2)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会影响大学生PIU,具体而言,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显著负向预测PIU,消极的应对方式能显著正向预测PIU;(3)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PIU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和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压力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幸福感问卷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文化疏离感会降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2)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这一调节效应是以基本心理需要为中介变量。因此,文化疏离感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调查了生活事件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生活事件(校区搬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一般焦虑心理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2)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现实性焦虑和轻度焦虑之间差异显著;焦虑心理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之间呈现显著差异,而在民族、家庭所在地之间差异不显著。(3)民族院校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性方面普遍在中等水平以上,而且差异不显著;心理适应性得分在性别、年级、民族、家庭所在地和专业之间差异是不显著的。(4)民族院校大学生焦虑心理和心理适应性具有负相关,且这一相关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公正不仅是一种社会价值观,也是一种个体心理需求,在反思"徐梗荣事件"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处于公正观形成的关键期;2.他们已经形成较高的公正推理能力;3.经过分析和讨论,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的公正性判断受到文化、社会角色与地位、道德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拉扎勒斯认为应激就是需求与应对源间的不匹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应激是普遍存在的。适度的心理压力或应激,对大学生适应环境是有利的。压力源或应激源的存在是产生心理压力的必要条件,但有了应激源之后不一定都会产生应激状态,还有导致应激的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尤其是个体主观的认知评价等中介因素作用极大。影响大学生应激性评价和因素至少有四个方面是重要的,是与事件相联系的情绪、事件的不确定性、事件的意义评价和自我效能感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疆地区连续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并蔓延到内地。根据案件侦破的结果,暴恐事件的实施者,背后的策划者几乎都受到过境外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宗教极端思想不仅背离了伊斯兰教的根本精神——中正之道,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抑郁的基因-环境研究范式,以3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网络成瘾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5-HTR1A基因rs749098多态性在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中介后半段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C/G和G/G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向预测更强,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即使是低水平的网络成瘾的都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情况,而在高水平的网络成瘾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  相似文献   

15.
原新 《学海》2005,1(6):10-14
向低生育率水平迈进是世界人口发展大趋势。中国人口生育率已经步入低水平行列,而且还在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低生育率是一把“双刃剑”,长期维持过低生育水平的结果,不但是人口结构的极端异化,而且将最终导致国家和民族的消亡。人口过程是长周期事件,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要有足够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6.
最近,青少年自残事件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看着那些手臂上用利器割伤的深痕,想着那些血淋淋的场面,我们真的很难将它们跟这些正处于花季雨季当中的孩子们联系起来。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式,他们是想用这种方式达到怎么样的目的呢?父母、老师在这一事件当中有没有责任呢?带着许多疑问和不安,我们采访了著名学者、中国心理热线的主持人郭卜乐先生。  相似文献   

17.
选用情绪智力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9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情绪智力、生涯适应力、压力性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生涯适应力部分中介了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2)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生涯适应力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大学生侵犯事件成有发生,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心理动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述其侵犯心理的产生原因,并在最后提出预防和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设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曾红梅 《心理科学》2003,26(6):1110-1113
心理学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属于师范教育类课程之一 ,而近年来 ,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等也先后增设心理学为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1 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1.1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 (十七八~二十四五岁 ) ,有人把大学生归为“边缘人” ,即介于两个群体边界上的人。“成年初期的青年 ,特别是大学生 ,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 ,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我国心理学家张增杰根据研…  相似文献   

20.
高创造力群体的界定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前提,但迄今极少有研究关注以往研究中高创造力群体间的同质性问题。本研究以创造力问题提出能力测验调查了两所高校(一所地方高校和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975名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极端组方法(extreme groups approach, EGA)为大学生创造力水平分组,考察不同创造力分组之间的差别。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的高创造力大学生被试,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大学生高创造力组间可能存在质的差别,因此相关研究在外推结果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和讨论文献结果的可比性时一定要关注样本的同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