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督教神学自古以来便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神学若要忠于使命,必须在任何处境中期待和聆听上帝的声音。基督教的真实存在是穿越历史而非超越历史,基督教思想的真正构成是结合文化而非脱离文化。可以说处境性和处境化是神学本身的内在要求,处境化也是中国神学研究的一个必然的要求和途径。中国的神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以《圣经》的教导为基础,从教会的传统和中国民族文化丰富的宝藏及现实处境中进行思考,从而建立真正意义的中国神学。  相似文献   

2.
正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基督徒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中国基督徒思想家和教会领袖,在寻求教会本色化的同时,曾努力在中国当时的处境中探讨中国基督教的本色神学,从而消除中国基督教的"洋教"色彩,应对基督教所受到的挑战,并从基督教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他们本色神学的思考,起点不同,方法不同,内容也各异,但都严肃地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间飞逝,20世纪的背影渐行渐远,中国教会在不断的成长和发  相似文献   

3.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孙红忠 《天风》2023,(8):28-29
<正>基督教神学的思考始终离不开神学的处境化。神学的理解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来表达,神学的阐释如果离开特定的文化处境,就很难让人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神学思考必须处境化,基督教的信仰必须在地化,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环境,必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中华文化对接,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基督教会。  相似文献   

5.
陈永涛 《天风》2022,(3):26-26
道成肉身不仅指向关涉人类救恩的基督事件,而且也是基督福音本地化或处境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基督福音在中国的传播,也有一个道成肉身的虚己与适应.就神学的处境化而言,作为中国基督徒自己的言说方式,中国神学的思考至少需要处理好"基督"与"中国",以及基督教的神性维度与人性维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孙红忠 《天风》1994,(收录汇总):28-29
基督教神学的思考始终离不开神学的处境化.神学的理解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来表达,神学的阐释如果离开特定的文化处境,就很难让人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神学思考必须处境化,基督教的信仰必须在地化,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环境,必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陈永涛 《天风》2018,(2):33-33
为了避免文化疏离现象和基督教的迷信化或民间信仰化,作为中国基督徒,在中国神学的思考和构建中,我们需要跋涉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之中。一个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同时供给我们信仰和神学的养料。  相似文献   

8.
单信 《天风》2017,(9):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基督教不断民族化、在地化的过程。唯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这种思考绝非象牙塔中而必然是处境中的思考。而构成这处境的重要维度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神学的生长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对此,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9.
自清末以来,著名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张亦镜开始探讨基督教本色神学问题。他站在"基督教审判文化"的立场上对中国文化进行选择性审判:对儒家思想、祭祖和佛教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原因是神的作为印迹较少;对道教和墨学持欣赏的态度,原因是神的作为印迹较多。虽然这种选择性审判中国文化不免带有武断粗糙之嫌,但还是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中间本色神学路线,这条路线兼顾了中国人与基督信仰的"双面人"特点,可以为当今基督教本色神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于汉语语境中阅读具有中国原创意义上的基督教著作,在我看来非《丁光训文集》莫属,因为《文集》凝聚了丁主教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信奉基督教的独特处境和信仰生活变迁轨迹的神学思考,尤其是对近二十年来处在社会转型特殊阶段的中国基督教如何构建自己的神学体系,并尽快改变中国基督教神学的人文学研究在社会知识结构中的萎  相似文献   

11.
丧葬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凝重厚实的意蕴,如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既能体现神学内涵又能适应处境地演绎基督徒的丧礼是教会的一大挑战。本文试从基督教《圣经》对生命的态度和基督教的丧礼出发,从中发掘基督教丧葬神学的意义,以期引发思考,从中得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5,(9)
<正>任何神学思潮都是一种回应"当下"的神学。任何神学都离不开具体的处境,中国神学也不例外。赵紫宸在其《神学四讲》中曾清楚地指出,中国神学家不能在真空中做神学,而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做神学。离开了自己生存其中的具体的历史一文化、社会一政治处境,中国神学家就无法真正进行中国神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赵紫宸与中西神学之结合卓新平20世纪以来,如何构建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走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基督教思想发展道路,已是中国基督徒所关注和努力以求的重要问题。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立,既包括基督教在中国文化氛围中的适应、认同和本色化过程,也不可缺少中华民族对基...  相似文献   

14.
王雷 《天风》2017,(5):32-33
<正>丁光训主教曾言:"神学是教会在思考。"既然如此,这种教会性的思考就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思考,而应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处境的变化做出各种相应的思考。自古及今,基督教神学思想在教会与多种不同文化和情境的相遇和碰撞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迁。因此,神学思想史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史。很自然地,当基督教会想长期立足于中国之时,必然也要做出适应中国当代处境  相似文献   

15.
在上一篇中,我们已经谈论到神学与基督教传统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讨论.如果说任何一个神学都是处境性的话,那么,神学的处境性是离不开基督教传统的.在传统的神学中,神学的资源有两个:圣经和传统.处境神学的思考在这两个资源之外加上了“经验”作为神学的第三个资源.如此看来,处境神学是在圣经和传统的基础上,在独特的处境中进行神学的反思.因此,作为一个处境神学,中国神学的构建必须严肃地对待源远流长的基督教传统.  相似文献   

16.
巴勒斯坦解放神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出现的基督教解放神学的最新表现形式,受到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反殖民主义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启发及影响。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导致巴勒斯坦基督徒面临着严重的身份危机与信仰危机。巴勒斯坦解放神学关注和回应本土基督教徒的忧虑与希望,试图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寻求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出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长期流血冲突的历史和现实,当地多元宗教并存的社会环境,使巴勒斯坦解放神学与本土社会处境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民族性,是“处境化神学”与“本土化神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探索我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宣传神学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神学,简单地说是关于神的学问。历世历代、不同地域的基督徒都结合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自己不变的信仰做出适时的思考和理论的阐述。神学思想建设是基督教的基础建设,没有它,信仰不能系统化讲解;教会也没有理论指导。 神学思考既是普遍的、必然的,为什么中国基督教现在要特别把它提出来予以推进?这与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和现状分不开。 近代中国基督教19世纪从西方传来,不仅在组织上、经济上受外国差会控制,传教工作也多由外国传教士担任。那些传教热情很高的传教士,在本国向外扩张的文化氛围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国人在经历了多次的革命后。很多有识之士在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社会。基督教界亦积极思考如何从基督教信仰出发救中国。赵紫宸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通过"人格论"建立他早期的神学体系,并提倡"人格救国"。赵紫宸丰富的神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神学思考仍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此外,他的神学思想和生活实践也具有非凡的基督教本色化、处境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基督教神学的最典型特点乃“处境化”神学思想的构建及发展不离其社会、时代和文化处境,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亦不例外。既然作为“处境化”意向的神学,其体系就不可能纯为独立的、封闭的、抽象思辨的,而应表现开放、沟通、对话的态势,有着对外的包容、宽容,有着自我调整、适应。因此,处境化神学的基本模式和研究方法,均有着跨学科和多元整合之特点。从当代西方神学发展来看,这种“处境化”体现为“时空”处境的多元和多层化。就其外部而言,有的学者将此“处境”归纳为“生命体验”、“历史处境”、“社会场景”、“文化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