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在当代生活中主要具有娱乐性的作用,给人提供审美的享受,而仪式在宗教生活中则具有更加严肃的意义,是保持信仰,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但是两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相似性,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体验的过程,充满了各种象征意义,激发人的情感,提供精神的动力与心灵的慰藉;而另一方面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电影是以审美性为主导的艺术形式,而仪式则不然.在当代社会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形,因此从电影的社会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去衡量,才能够对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买凶拍人>不同于香港以往的杀手类型电影,从影像表现、情节设置、意识形态都呈现出一种叛变和逆转.作为杀手类型电影,<买凶拍人>在香港影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武珊  郜瑞 《美与时代》2007,(2):110-112
手机电影是一种新颖的拍摄与制作电影的方式,是一场新的电影革命.每个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拍摄与制作电影.手机电影是电影制作的一种平民化方式.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味道.<冷山>不乏美丽的风景,也有动人的爱情,但如果仅仅把电影读到这种层面,或许你会很失望.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的电影圈里,“内容为王”已经成为一句流行语,然而一个好的故事也需要好的讲述方式,叙事方式在电影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换言之,一部电影能否成功吸引观众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近期上映的号称“国产怪兽电影零突破”的《3D食人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难免“三段论”式的叙事漏洞,情节展开不够严谨,很多地方没有合理的解释,给人一种浮躁之感.  相似文献   

6.
电影<斗牛>是一部战争喜剧片,导演将镜头对准战争时期的普通中国农民,表现了农民牛二坚韧顽强的优秀品质,谱写出一支人与牛在战争中艰难生存的生命赞歌.电影中的奶牛成为影片的绝对"女主角",与农民牛二之间产生了独特之"爱",向观众展现出一人一牛"相濡以沫"的凄美画面.  相似文献   

7.
通常看来,悬疑电影带来的感性印象往往与惊悚恐怖片类似:阴云密布般的氛围、张皇失措的主人公、晃动的镜头、怪异的场景,甚至二者都含有峰回路转意味的结局.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悬疑类电影毕竟又有其独特之处.“身份/认同”问题,便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要素.在悬疑电影(尤其当下的悬疑电影)的设置中,迷雾重重的身份常常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身份/认同”问题在悬疑类电影中具体是如何展现的,该策略又指向何方?从拉康镜像理论角度切入,有助于探讨这种“身份/认同”问题的展现方式以及该策略所蕴藏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许琦 《美与时代》2005,(2):89-90
电影艺术中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质是并行存在的.艺术电影、作者电影如何逃脱曲高和寡的境地,好莱坞电影怎样摆脱模式的单一化,得到品位逐渐提升的大众的认可,电影工作者从来没有停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牛思萌 《美与时代》2014,(3):157-157
音乐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棒,它既能让人快乐,也能使人悲伤。电影里的背景音乐是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它在动画电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为不同的影片创造不同的气氛,使影片更具有感染力,《天空之城》中的背景音乐就是人们喜爱这部电影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断背山>演绎了一段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动人爱情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二元对立,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伦理.李安总是善于用电影镜头去表达一些电影中没有说出的东西.那些看起来不在场、边缘化或模糊不清的东西正是理解其作品意义的所在,也即作品的"症候".破解这些电影中的"症候"式镜头,我们便能探寻和阐释李安电影话语中生产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系列电影《十诫》,向人们展示了宗教在当今普通人生活中的存在境遇.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向我们提出了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模棱两可的回答导致了他电影中的神秘主义色彩.而这些艺术元素最终转化为一种道德力量,使得宗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恐怖电影是最早兴起的一种类型电影,它除了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外.还有着其丰富的美学价值.恐怖电影所反映出的悲剧意识、死亡意识、现代意识和进入后现代以来人的精神状况是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的.我们应当从恐怖与惊悚的背后解读出恐怖文化的内涵所在,注重电影中艺术元素的分析,进而挖掘其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逃离德黑兰》作为一部与历史与政治有关的电影,不可避免地掌控着带有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话语霸权和侵略.在影片中,伊朗人的形象千人一面,是愤怒野蛮不理智的,而里面的美国人,更准确的说是白种人,则是理智文明充满正义感的.这带有丑化伊朗人并美化美国人的一种疑虑,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14.
汤亚 《美与时代》2014,(9):101-101
无论在阅读、观赏、聆听这一系列行为的过程中,情感的运动是必然的结果。人物往往是带动观众情感运动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元素。人本身对于越熟悉的事物,就越会有认同感。电影人物作为电影中观众所接触的最直接的情感元素,对于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游牧思想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一套具有鲜明后现代主义特征和重大突破意义的哲学价值体系,香港导演谭家明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将这一哲学构想付诸艺术诠释,运用异域空间和大海意象营造出独特的电影游牧空间,作为游牧空间主体的游牧民则是以女性和社会边缘人为代表的少数群体。通过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谭家明的电影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电影游牧美学。  相似文献   

16.
和爱稣 《天风》2014,(3):54-55
<正>《爸爸去那儿》也许并不能被称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影版似乎与原来电视节目的区别并不大,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没有专业的演员,就是一堆生活琐事的记录。但就是这样一部简单到就像过家家的电影,横扫了全国的影院,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坐在电影院里,我在想,这样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包括电视版在内)为什么会如此风靡中国呢?看完电影,我感到好电影其实是十分单纯的。它们其实是灵魂的产物,无关形式,美好的东西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电影院里,不管是用DV拍,还是用胶片摄像机拍,都是美好的。《爸爸去哪儿》从某种角度,正是回归了电影的根本——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那种美好的关系,这些情感和关系,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示,都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向国际”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从而为处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电影提供了一种国际化语境,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大陆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策略。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思考中国大陆电影在当今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电影与梦     
关于电影与梦想相类似的观点由来已久.而详细谈论电影与梦之间关系的是博德里、克里斯蒂安·麦茨和孔采尔.博德里主要谈论了电影状态向梦靠近的机制.克里斯蒂安·麦茨则在其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三大主要区别:做梦者不知道他在做梦,电影观众知道他在电影院里;电影状态是一种真正的知觉状态,梦是一种幻觉现象;电影比梦更具有逻辑性和现实构造因素.同时,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虽然电影状态会出现退化和幻想,但是主要依据白日梦的规律.他指出,电影占据和协调着意识的三个层次:梦的层次、白日梦的层次和知觉的层次.而这种对梦、白日梦和知觉的协调,从而规定了电影能指的性质以及其与观影者的关系.而孔采尔更多的是把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运作的概念当作一种阐释策略,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一风格的电影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追求影片的记录性、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拍摄等,而在电影语言上则是对长镜头的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西方传统电影的规则限制,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崭新的风貌。其强调让电影艺术真实化、生活化对后来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城市电影形象地诠释了处于边缘文化状态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艺术风格.这种类型电影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城市为拍摄背景,以城市生活为叙事空间,以城市各色人群为表现主体,以城市人的矛盾情感为精神内核,真实地勾勒出都市人群的日常原生状态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