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近几年,以当代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为表现本体,以爱情与喜剧融合的形式为表达载体的"新都市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屡获高票房和好口碑,愈发受到大众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稍加审视"新都市电影"中的影视形象,可以发现男女性别的界限愈发模糊。女性愈加刚强而男性愈发阴柔,女性愈主外而男性则愈主内,由此引出许多我们所熟知的新名词。  相似文献   

2.
田宇 《美与时代》2023,(6):111-113
碑刻书法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文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碑刻书法的历史分析与解读,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它在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与分析,深入探讨碑刻书法的艺术审美特点和文化意义,并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理解和欣赏碑刻书法作品提供新的视角。此外,也将展望碑刻书法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助力。  相似文献   

3.
施国卿 《美与时代》2007,(3):118-120
后现代语境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变革也带来艺术的变更,电影作为后现代艺术的典型样式也与时进退.而中国当代电影则体现出一种视觉化倾向,通过对视觉冲击的追求来迎合本土及世界.当然,这种迎合本身就是在中国固有的传统审美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不断成熟发展,电脑走进广大群众的生活,使得艺术的创作和审美更加多元化。计算机作为新晋的辅助工具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和快捷性。数字绘画所呈现出来的开放性与互联网性在信息化和图形化的当代社会拥有优势,它和传统绘画不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社会价值、艺术创作、审美情感三方面来入手找出两者的区别。只有深刻了解两者的区别,才能更好地找出两者结合的优点,在各自艺术领域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4年电影贺岁片创作相比去年略为走低,显示出疲软迹象,既无票房黑马,又乏口碑极佳的艺术电影。大导演创作趋于保守,新导演商业化愈益凸显,而新出现的电影真人秀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学的人伦关系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自我认同的精神家园.在儒学看来,人就生活在现实的人伦关系之中,儒学的人伦关系规范则是在现实的人伦关系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想建构.自我认同就是要认同儒学的人伦关系规范,同时认同儒学人伦关系规范中为每一个个体自我所确立的地位、德性.儒学的自我认同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自我认同问题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云南建水县祭孔仪式为对象,讨论仪式和身体实践对于社会文化结构形成的作用。从该仪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发现,仪式被赋予的意义体现在仪式操演中。这些意义通过人的身体实践外化而形成了与仪式相关联的特定文化结构,由此展现出从社会赋予仪式意义,再从仪式传承意义到个人的过程,这正是社会记忆的传承与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尤其是空间理论视角分析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理解当代社会生活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其生成、持存和发挥作用中是有时空偏向的。必然性更多地归属于历时态的时间过程,偶然性更多地归属于共时态的空间领域。这在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与网络化的今天,行为方式的时空取向有了明显变构的条件下,如何联系空间格局去关注和理解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两者的关系,便成为创新性地研究、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特质及内在规律的重要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9.
唐凯麟 《哲学动态》1998,(12):37-38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它在社会的全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引起了重大的变化.人必须改变自身,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而这种改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出一种新型的人来.这种新型的人必须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操的"创造着的人".为了造就出这种"创造着的人",对于当代人来说,应该努力创造一些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0.
“童乩”是台湾社会备受瞩目也屡屡引发争议的宗教人物.他们被许多民众认为可以“降神”(神灵附体)以替人祈福解祸,不仅扮演沟通人神(鬼)的“灵媒”(medium)角色,有时还成为医疗者或小区守护者.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们是“神棍”,是邪恶、疯狂之人.过去的众多研究大都是从社会层面着眼,本文则另辟蹊径,从童乩在仪式过程中的仪武装扮(ritual costume)入手,将相关图像数据与文字数据,两者交互参证,以剖析当代台湾童乩的仪式装扮,并讨论其古今之变.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社会中美育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审美素质是当代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美育可以弥补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平衡与柔化高科技的理性与机械性。审美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美育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可以促进知识学习,纠正缺损人格。美育对当代社会的效应在能力方面具有的间接性与显效性;在素质方面具有渗透性、长效性、累积性与无形性。当代社会对美育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境界教育。为迎接当代社会的挑战,美育在观念、内容、系统、方法、目标等方面都要有所变革。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社会中美育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审美素质是当代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美育可以弥补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平衡与柔化高科技的理性与机械性。审美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美育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可以促进知识学习,纠正缺损人格。美育对当代社会的效应在能力方面具有的间接性与显效性;在素质方面具有渗透性、长效性、累积性与无形性。当代社会对美育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境界教育。为迎接当代社会的挑战,美育在观念、内容、系统、方法、目标等方面都要有所变革。  相似文献   

13.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成绩,是中国动画市场化实践道路上的里程碑。一方面,主创们在传统题材里,挖掘出迎合当下观众价值观与审美趣味的内容与形式,传统与当代元素有机结合是取得国内市场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作为本土经典题材的当代重构,影片依然受困于美日动画长期在中国市场筑起的"围城",导致整体风格略显杂糅。学习、借鉴、融合是中国动画在以数字技术突破为基础的审美裂变时代自成体系的必经之路,对本土美学风格与话语重构依然是中国动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王霞  朱昕 《美与时代》2004,(7):9-10
审美教育可以使人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需求日益增强.艺术美是审美教育研究的对象之一,对艺术美的探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既为欣赏者提供了审美的精神享受,又丰富了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它作为人们的一个审美对象而发挥它特有的作用.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离不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探讨,对于艺术美不仅要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去认识,而且还须得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内在结构和人的主观情感与想像之中,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把握,从中领悟到艺术美的创造规律,培养与增强人的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6.
潘立勇教授等的新著《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研究》,从休闲的审美本质切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审美休闲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为提升当代国民的生活品质与生存境界提供了有益启思,具有较高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构建"上天入地"之学问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13,(2):109-112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士”的出现,他们对于政治、生活、现实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一种士文化。他们向往着“达则兼济天下”,但更多时候处于“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英国贵族文化是随着贵族阶层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直到今天它还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形态,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如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对思想自由与精神充盈的追求,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独立的强调等。同时,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对于把握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1983年的处女作《红高梁》到2018年的新作《影》,作为少数仍然活跃在一线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于中国现代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影像表达的极致化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创新探索也使得张艺谋的电影呈现出特殊的美学特征,在视觉图谱的建构上显得富有个性。作为张艺谋审美艺术表达的最新突破,《影》为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传递文化审美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全球正义与全球贫困现象内在关联。全球正义是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追求,当代全球正义的追求是以最基本的人的需求为对象的正义诉求,在人权清单中,全球正义把生存权看成是最根本的权利。全球正义理论从最基本的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当代人类社会的紧迫问题。人道主义援助是解救当代全球贫困的另一进路。首先,人道主义援助的困难在于人们把责任看成是分内应当承担的,而把仁慈捐赠看成是超义务的。其次,从权利与义务的相关性来看,作为人人具有的生存权,需要一定的机构或个人承担相应的义务。然而,仁慈捐赠的义务并非是完善的义务,不具有强制性;最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与民族主义以及同胞偏爱并非完全是一种制约关系。但是,全球正义作为一种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民间礼仪传承与实践同时关联着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构建,在民间社会中道士作为重要的仪式专家非常值得关注。本文以湖南湘乡丧礼中民间道教的礼仪传承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礼仪传统、仪式陈设、仪式过程的描述,阐发民间道教的礼仪传统、当代实践与变迁,并将其放置于当代湘乡完整的丧礼实践中去讨论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