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方哲学"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东西文化论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东方"的身份焦虑中开始重审历史、思考世界局势、反思自身文化价值,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些高校、研究所开始组建东方哲学研究机构,以"东方"冠名的综合性哲学、文化著作大量产生,东西文化价值的讨论也在20世纪末再掀浪潮。今天,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东方哲学"研究的使命是通过哲学界的交流互鉴,实现东方各文化传统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而这种交流互鉴的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哲学或融合哲学的研究路径,以超越地缘性与跨文化传统的视野来理解哲学研究,以人类文明为尺度来开展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2.
论和合学“自己讲”、“讲自己”的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合学的"自己讲"以时间、空间、逻辑的"三大创新"为基础."讲自己"是对"自己讲"的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精神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哲学三大创新标志的发现是"讲自己"的落实步骤和理论支撑,也是和合学深植于中国哲学精髓的表现.和合就是和谐,是内涵丰富的哲学范畴;和合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哪生命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为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东方"这个概念,人们往往从地域、文化或政治等不同的角度来使用它。在不断的文明创造中,东方孕育了许多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宗教,也创立了自己发达的哲学。世界文明是在多种文明的交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有时甚至很难简单地把某种宗教或哲学划归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随着"文明冲突"理论的提出以及与之相对的"文明对话"观念的大力倡导,对东方文明的研究和东西方文明关系的反思得以纳入世界文明未来前途的广阔论域加以讨论,也使得关于东方文化的研究有可能突破传统"东方学"的偏见和逻辑而获得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和包括中国学术界在内的东方学术界来说,重视和开展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希 《哲学动态》2004,92(3):25-30
众所周知,伊斯兰--阿拉伯哲学[1]在世界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理性精神,并融人东方的宗教伦理和神秘主义传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为中世纪的欧洲保存了古典文明的遗产,为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在神学统治下的逐步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准备和智力资源.因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从欧洲哲学自身的问题出发,在印度思想的影响下,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由"德国古典哲学"推进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他的哲学具有视角转换的意义。在充分肯定康德对"现象"与"本体"的划分之后,叔本华指出"现象"是"意志"的表现,要受到"意志"的支配;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体",又是一切痛苦的源泉。在把握理念世界的问题上,叔本华一反黑格尔以逻辑和概念为标记的科学性方式,主张用直观方式。因此,在叔本华那里,知识不是"建构"性的,而是"解构"性的;理念不是不可知的"思想体",而是"存在体",是一个摆脱"意志"的"避难所"。叔本华哲学或许告诉我们,欧洲哲学的理念论传统有可能"制衡"东方非理性意义上的神秘"意志"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但却不可能成为克服"意志"的"武器"。  相似文献   

6.
王大洲 《哲学动态》2008,(3):106-108
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工程哲学是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近年来工程哲学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研究范围日益拓展,学术会议和交流日益频繁,相应地,研究成果也日渐丰硕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王齐研究员在编辑叶秀山先生的遗著时,经黄裕生教授提议,以《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以下文章中均简称为《哲学的希望》)为其书名,恰当地反映了叶先生晚年关于"欧洲哲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的深入反思。~((1))本文以"哲学的起源、危机与希望"为主题,既是为了应和叶先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为了把"哲学的希望"当作一个问题来追问。一说到"哲学的希望",一定是哲学出了问题,所以才有"希望"的企盼。这等于是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欧洲近代政治哲学史"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6月25日—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  相似文献   

9.
朱谦之先生是我国东方哲学及宗教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也是最早在我国高校开设东方哲学和宗教学课程的第一人。本文试图从朱谦之先生对东方哲学尤其对日本哲学的开拓性研究,对宗教文化的研究与反思,以及东方哲学学科沿革与发展等方面,揭示其对东方哲学的开创性探索,以及在宗教文化研究上具有的独特见解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所作的价值批判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异化劳动、资本逻辑、商品拜物教等的批判。不过它限于特定的经济范畴,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对东方社会所作的价值的批判。东方社会的基础是农村公社,束缚人的自由的因素是小生产的狭隘性与专制王权等。第三层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扩张,东方社会出现的"冲击-反应"机制,以及东西方互动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第四个层次是用"哲学的历史"冷观,把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理解为人类历史向自由理想飞跃和突变过程中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1.
"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洪恩 《周易研究》2003,3(4):51-59
"元气"演化史观是<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本文论<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即自然史观,强调<易纬>对<易传>"太极生化"说的发展与改造,探讨其"五气渐变,是为五运"的自然史观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物质前提的肯定,从"象"与"数"的角度讨论其自然史观的哲学性质,肯定其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东方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受到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并且积极地开展研究。这是很有意义的。我拟在此谈一点认识和情况。世界文明史表明,世界文明是从东方开始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东方哲学思想往往被认为是最古老和最神秘的。然而,正是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思想库蕴藏着一些不朽的思想闪光——迄今仍然符合一定客观真理的、值得继续研究和发展的思想。东方哲学之所以能够一再引起近现代一些西方大哲学家(如黑格尔、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的浓厚兴趣,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在这儿,我们不妨复述其中一、二点作为例子。 (一)宇宙本原是物质性的思想。在历史初期,部分古代东方智者在对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近现代中国学者的哲学史观及其对古代"变之哲学"的特别关注,审视进化主义及其相关理论如何渗透其中并规范其核心内容、写作框架和分期模式,进而追问哲学是进化抑或是增长的,哲学的增长是否必然遵循某种发展阶段论,科学化与实证化是否可以作为哲学增长的最终目的等问题,由历史的反思而思考哲学与哲学史研究应如何消解进化主义的强烈影响,放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思想观念,转而致思于如何实现中国哲学的常与变、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总论现代社会与现代哲学沈洁松东方杂志 17卷8期.当代中国哲学张肇祺哲学与文化106 期哲学与生命罗光哲学与文化nl期生命与宇宙(上)罗光哲学与文化 122期哲学与知行赵雅博哲学与文化125期论物体武长德辅仁学志—文学院之部 12期一与多: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黎东方 华学月刊133期-整体与部分钱穆东方杂志17卷20期总体与部分续篇钱穆东方杂志18卷6 期思想与行动分歧的哲学基础赵雅博东方 杂志14卷10期 科学哲学科技对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哲学的展望(__匕) 沈清松鹅湖96期科技对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哲学的展望(下) 沈清松鹅湖97期科学哲学—逻辑科…  相似文献   

15.
个人利益、普遍利益与公共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在研究者的理念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总结的变化。在30年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可以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肇始,而后"突围"到回归原典,再到兴起"领域哲学"或"部门哲学",逐步呈现出多样并存的局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更加注重吸纳西方现代哲学资源,结合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问题,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现代性问题、公共性问题以及发展及其价值关怀,成为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下面这组来自"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青年哲学论坛)的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的上述特点。  相似文献   

16.
欧洲哲学概念性的"现象学-本体论"传统遭到了反对"创世"的海德格尔的改造。海德格尔强调"时空"是"存在"自身的"创造",是"存在"自身的"形式"。但是"存在"是"有限"的和"变动"的,因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不可能像中国哲学传统那样"放弃""创世"而"回归""天-地",而有返回"理念论"的可能。列维纳斯用犹太哲学的新路化解了海德格尔的理论困境,他在"存在论之外"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伦理学"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有限"引向"无限",突出"无限"的"开放性",坚持了欧洲哲学的"超验-超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形成了一套基于西欧尤其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分析框架,但这一框架本身就要求纳入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地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对德国观念论、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社会、古典自由主义等传统的批判,即蕴含着对欧洲中心主义得以确立的莱茵-日耳曼模式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以及在近代以来支撑或解释欧洲中心主义的法兰西激进传统、犹太教传统的多重批判。马克思中期以后从西欧"小小角落"拓展到更为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将对西方资本主义及其阶级的分析自觉引入对东西方矛盾关系的分析批判,通过前资本主义定位和批判东方社会,并特别致力于探索东方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乃是批判和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张再林 《学海》2008,(1):45-54
如果说在西方哲学中,以福柯为代表的系谱学理论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中,该理论早就似曾相识地体现在其古老的周易史观之中.所不同的是,由于向身体、两性以及两性结合的家族的彻底回归,这不仅使周易史观深得系谱学所固有的"家系学"的精髓,而且也使周易史观在以家的分析为历史的分析的原型的同时,以生命本身的对话为归,既坚持历史的结构又坚持历史的建构,从根本上消解了历史理论中所难以克服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同一与差异、常与变等二元对立.因此,严格地讲,不是福柯的历史哲学而是中国古老的周易史观才能使我们真正告别历史哲学中独白式的思维模式,才意味着一种名副其实的系谱学的历史方法论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9.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指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在西欧各国哲学发展中形成的两个学派。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真正逻辑起点,在一百多年的长期发展中,它们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自成一体,蔚然大观,在近代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学术界,对这一段哲学史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下简称陈著)是我国哲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全书主旨集中,论理明确,分析细致,是近年来西哲史专题研究中较为难得的一部书。掩卷思之,具有以下几个特  相似文献   

20.
廖钦彬 《现代哲学》2017,(4):106-114
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1870-1945)批判欧洲哲学的心物、主客二元论,提出心物、主客未分的"纯粹经验"与"绝对无的场所"论述,为该学派哲学建基。而批判式继承西田哲学的田边元(Tanabe Hajime,1885-1962)于1922-1924年留德期间,从学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两者哲学的批判,成为田边哲学体系形成与转变(从战前的"种的逻辑"到战后的"忏悔道哲学"、"死的哲学")的其中一个参考点。田边在批判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即存在哲学)后,提出异于两者的新哲学形态,即"绝对无即爱"的实践哲学。此种欧洲哲学与日本哲学,特别是现象学与京都学派哲学的交渉史,是审视近现代东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轴。从这种交渉史的视野来阐明田边哲学的形成及发展,不仅能够对目前的田边哲学研究或日本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方向,而且能为当代现象学研究或对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比较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