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893年第一次世界宗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宗教对话运动的肇始。不同历史时期,日本传统佛教与新佛教团体参与世界宗教对话的态度、实践方法各具特色,其理论形态也表现出了颇具时代性的思想特点。日本佛教能够以东方佛教代表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宗教对话的舞台,既有其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契机,也有缘自日本佛教自身的组织性、方法性的特质。特别是战后日本佛教学者着力探讨的诸宗教对话之理论根基及其现实发展路径等问题,对于建构具有东方宗教特色的宗教对话理论、拓展当代东西方宗教对话实践具有启发性。传统佛教团体在与西方宗教对话过程中不断阐释传统教义之现代性的做法、当代新佛教团体在对话与实践过程中倾力协作的态度、宗教领导者关切人类命运的姿态,对我国当代诸宗教的发展与和谐共建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而言,日本宗教学研究起步较早,宗教对话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众多日本学者将欧美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对话理论介绍到日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梳理。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思考了佛教、日本神道等东方宗教特点,积极推进以佛教与天主教对话为代表的宗教对话实践,积累了大量对话理论研究的真知灼见与实践经验。星川启慈是日本宗教对话理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作为一位无宗教信仰的宗教学者,他借鉴了日  相似文献   

3.
正一、祈祷世界和平活动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为促进世界诸宗教之间的对话和相互合作,于1986年10月召集世界各宗教领袖于意大利宗教圣地阿西西,依照各宗教的宗教礼仪举行了"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日本佛教界领袖、已故第253世天台座主山田惠谛、以及立正佼成会开祖庭野日敬应邀出席了有关活动,奉献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当代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1)多信仰对话是否可能?(2)解放神学、信仰间合作和全球负责;(3)宗教对话模式与评价;(4)跨宗教对话标准与合作基础.尼特倡导全球负责的多信仰间对话,尽管富有理想色彩,但他的神学思想关注人类和生态苦难,推动全球诸宗教的合作和对话,促进世界和平,具有人文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界各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程度,以及日益激烈的各种全球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这一思想中,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互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认为,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我国应该重视宗教对话的作用。因为宗教对话能形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纽带,更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设治理路径。另外,我国有丰富的宗教对话的思想智慧和行动实践,因此,我国更不应该在宗教对话中缺席。  相似文献   

6.
以38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对话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说明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对话的自我激励维度得分最低,其次是社会评价维度,自我批判和自我管理维度得分最高;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和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意识包含两个维度即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公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私我意识的中介效应大于公我意识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注意到中国的"公"与"私"独有的伦理色彩,但他将这种伦理色彩归因于先秦道家"天"的观念并不准确。先秦的"公"与"私"从最初的具体身份指称,转变为表示"公正"与"偏私"的抽象道德概念,在先秦文献中有迹可循。"公"的伦理色彩并非全然来自道家之"天"。从《礼记·礼运》可以看出,虽然"公"在儒家语境中获得伦理色彩,但它的基础在于儒家对"共"的理解,与道家"天"的观念无关。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话分为宗教内对话、宗教间对话和宗教外对话三种情况。本文分析了牟宗三据佛教提出的"分别说"与"非分别说",指出了它们各自的适应范围和对宗教对话所具有的启示意义。分别说可能适应于宗教内的判教思维,不同宗教间的对话则需要非分别说。进一步,还通过比较牟宗三与约翰·希克、雷蒙·潘尼卡等人的宗教对话思维,说明宗教对话中无论实在论或非实在论均有欠缺,非目的论才是宗教对话的根本原则。真正的非分别说应建立在般若法作用的圆具这一超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这一方法对宗教对话思维方式的转化更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宗教多元化的不断推进,为了维护宗教和平与世界和谐,宗教对话成为必然.众多学者也致力于宗教对话的研究和讨论,确立了以诠释学为理论基础的宗教对话准则,并形成了分别以人性原则、理性原则和灵性原则为基础的三大宗教对话体系.但事实证明,宗教对话理论自身也存在诸多困境,而斯特伦对宗教的独特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宗教对话之路,使宗教对话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话来消除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意见分歧,维护社会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肯定以往学者探寻各宗教间共性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同时,人们更应该看到作为宗教对话主体的人所具备的生存智慧在宗教对话中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宗教对话不至于流于形式,而显得积极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耶佛对话的背景下,阿部正雄是如何向西方对话伙伴阐释佛教"空"的思想,并指出阿部诠释"空"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动态性"。接着,针对一些学者认为阿部的"空"观沿袭了中国传统佛教对"空"的阐释,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阿部对"空"的诠释有其独创性。最后,通过分析怀特海的历程思想与阿部"空"的联系,指出阿部对"空"的创造性阐释受到了其宗教对话的启发,实践了"促进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李宜静 《现代哲学》2007,3(3):133-138
文章简要介绍和分析了阿部正雄对当代宗教对话理论问题的思考。首先,针对世界诸宗教的当代处境,阿部指出目前宗教对话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只有这样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回应当代反宗教意识形态的挑战;其次,针对宗教内部的多元化问题,阿部提出了以佛教“三身佛”理论作为整合世界诸宗教之多元性和统一性的工作假说。笔者认为这一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宗教间的相互学习和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佛教优越感,难以真正为佛教和其他宗教“平等”的相互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宗教冲突、宗教对话、宗教关系研究,以及这项研究与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的重要联系,已被推到了国际理论界的前沿领域。"宗教对话"(interreligious dialogue)早已成为国际学界、政界和教界的热门话题;而如何推进宗教对话、达成宗教和解,至今仍是摆在关注世界和平的各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入手,试论推进宗教对话的两条基本途径,即"知识的途径"与"行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处理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当今世界各式各样的对话中,宗教对话无疑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著名神学家、宗教哲学家、“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倡导者孔汉思(Hans Küng)有言:“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国家间的和平;而没有宗教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我国各宗教自古以来就有和谐与合作的优良传统,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兴起的宗教对话浪潮,我国各宗教有必要深入挖掘自身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宗教间业已存在的和谐与合作,为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暑期的访美之行,是2004年夏在北京召开"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的继续,中美学者就"宗教在中美社会中的作用"的主题在费城和波士顿两地举行研讨会,并且在纽约和洛杉矶及旧金山等地,在相关话题下也进行了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这样以对话为初衷的研讨会的连续举行,已然显示双方对此类问题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伦理"运动席卷全球,掀起了寻求普遍伦理以及各文明、宗教对话的热潮。学者多重儒、佛、基督教等之间的比较,本文通过对佛教与犹太教的核心教义及律方面的比较探讨宗教对话的可行性,希望可以对宗教与文明对话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前言]宗教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社会的一支巨大力量。"宗教和谐"是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切的一件大事,也是与宗教本身健康相关的大问题。宗教和谐包括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以及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倡导者孔汉思(Hans K(u|")ng)曾说:"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国家间的和平。"同理,没有宗教内部的和谐就不太可能会有真正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02,(1):35-35
五届耶儒对话国际会议召开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耶儒对话国际会议”于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崇基神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在以往数届的儒家与基督教对活会议的基础上,再次为儒家和基督教对话相关学科的学者提供论坛。来自中国大陆、新加坡及香港本地的学者就“生命与伦理”展开了对话。  相似文献   

19.
国际动态     
印度学者倡导科学与宗教对话1月5日,"在全球化世界中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研讨会在印度洛瑙拉闭幕,包括大学教授、研究员在内的近百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的印  相似文献   

20.
梅康钧 《天风》2006,(23):16-17
我们表达自己看法和意见,不仅在不同宗教间,亦可在不同信仰之间,无论采用如何方式,这种以对话方式的相遇是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当我们在社会中,不同宗教间,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如果给予世界增添一点良善的话,那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这一切从宗教信仰角度而言是"神意",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则是"民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