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的谱系中,苏格拉底可谓哲学精神的典范和化身,备受后人景仰。本文以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的喜剧刻划作为切入点,指出了远离苏格拉底的警告实际上从苏格拉底生前就一直伴随着对苏格拉底及其哲学精神的崇拜。通过对柏拉图《会饮》文本细节的分析,文章表明了《会饮》这篇对话生动体现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紧张和互动,同时强调了哲学的危险始终与其崇高相伴随。  相似文献   

2.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美善之辩     
《大希庇阿斯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的可能性,以"美是难以说清的"结尾。《会饮篇》审视了爱与美的关系,爱的阶梯的终端是绝对纯粹永恒的美本身。《理想国》说明通过辩证法可以通达善本身。柏拉图从形而上学二元论出发,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一方面,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和善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柏拉图没有彻底认识清楚"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没有解释明白美和善的确切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讲,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使其将善置于美之上,美本身与善本身在终极意义上才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4.
<正>读马礼荣的《情爱现象学》1,很难不让人想起柏拉图的《会饮》。就如该书的译者黄作先生在他的"译后记"中所说,要想正确把握马礼荣所说的"érotique"这种东西,就需要回到古希腊,尤其是回到柏拉图《会饮》中"女智术大师第俄第玛口中所说的、诞生自其父丰盈神波若斯和其母贫乏神珀尼阿的爱洛斯"(《会饮》,448)。不过,在笔者看来,进入"爱洛斯现象"的更恰当的入口是《会饮》中阿里斯托芬所讲的那个著名  相似文献   

5.
在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坦诚的"无知"常被看作谦虚的象征,由此人们或者制造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立,或者把二者都解释为一种不可知论。但通过更深入地考察表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其实是一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为对象的知识,即"明智"(sophrosyne)。明智作为一种整全性的、总是把对立双方包揽在自身之内的辩证知识,也是"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的基础。简言之,苏格拉底的"无知"仍是柏拉图的知识至上主义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6.
罗跃军 《哲学研究》2012,(8):68-71,126
一、关于《理想国》中正义论证的争论关于《理想国》中的正义问题以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在1937年《心灵》杂志第183期上,福斯特(M.B.Foster)教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错误"的论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其对手之间关于正义的讨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想国》第二卷开篇中格劳孔关于善的三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区分要求苏  相似文献   

7.
有关苏格拉底的历史资料主要来源于阿里斯托芬、柏拉图与色诺芬。但是,学者们对哪些资料更为可靠一直争论不断,因此,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真像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迄今为止,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的有关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的诠释路径或解决方式。本文尝试对这几种不同的诠释路径进行梳理,认为只有对比性的诠释进路才更为可取。对比性诠释虽然以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作品的参考价值,反而推进这些作品中的文本间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诗与哲学之争由来已久",使得"诗与哲学之争"成为了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会饮篇》中,不但明确涉及到"诗与哲学之争"的具体体现,更多次暗示了谁会成为这一命题的最终胜利者。通过对《会饮篇》的解析得出,在《会饮篇》中,由于哲学具有节制与理性的特点,所以哲学最后超越了诗,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9.
弗拉斯托的论文《柏拉图哲学中个体作为爱的对象》,在柏拉图解释史上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弗拉斯托批评柏拉图关于爱的学说既是自我中心的,又是以理念为中心的。本文分别针对这两个批评,梳理了英语学界对弗拉斯托的反批评。我们认为,弗拉斯托对理念中心论的批评,大体上准确地把握了柏拉图关于爱的学说的一大特征;而他对自我中心论的批评,则误解了《会饮》中"爱的阶梯"的意涵:希腊哲学的幸福论伦理学传统。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并非理解这一传统的适当工具。我们认为弗拉斯托用以批评柏拉图的资源并非同处幸福论传统中的亚里士多德,而是基督教中独特的爱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泰阿泰德》的显白议题是"什么是知识?",这似乎意味着,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试图探究"知识的本性",即所谓的"知识论"问题。但柏拉图的"笔法"表明,苏格拉底并没让"哲学"和"泰阿泰德"仅仅停留在试图发现"知识"是"什么",而是引导泰阿泰德在探问"知识"的途中领悟一种政治性的探问:为何求知?换言之,单单追问所谓"知识论"问题,很可能就丢失了柏拉图更为紧迫的教诲。柏拉图精心设计的这个"开端",为我们理解《泰阿泰德》提供了纲领性的线索:只有将一显一隐两个议题结合起来,我们才有可能领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灵魂学"所探问的"知识",究竟具有怎样的整全面相。  相似文献   

11.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12.
吴学国  徐长波 《哲学研究》2015,(3):79-86,129
尚处自然思维阶段的希腊早期思想,对于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意义有一种模糊领会。柏拉图理念哲学对自然的超越导致他的激情理论的唯理主义方面;同时他又在《会饮篇》重新发挥爱的本体论意义。这构成其激情理论的神秘主义方面,这两方面并未得到很好统一。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只继承了其中的唯理主义方面,并将其发展成激情理论的一个独立向度,且使之主宰了当时的伦理学和认识论思考。奥古斯丁则在《圣经》神学和柏拉图关于爱的思想基础上否定这种唯理主义,开创了西方激情理论的神秘主义向度,从而造成西方激情理论的分化。后来的西方神秘主义激情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相关思想,并对当代西方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康先生沿用发生学方法研究柏拉图思想。在存有论上,他认为以《巴曼尼得斯篇》第一部分为枢轴,柏拉图的中晚期思想有一个从"一元唯善论"到"多元范畴论"的发展;在知识论上,在关于如何获得相的知识的问题上,他也认为柏拉图有一种明显的发展,先是回忆论,后是综观论。前者包含在《曼诺篇》与《斐多篇》里,后者则肇始于《会饮篇》对美本身的直观理论,后来又在《理想国》核心卷的末尾的综观理论中获得更为完整的发展。这些成果在英美分析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语境中写成,针对分析派的解释逐一批驳。他对"智性直观"的无以复加的强调让我们看到德国哲学传统的某种延续。  相似文献   

14.
在柏拉图的《申辩》中,苏格拉底被控不信奉雅典所信奉的神,却信奉别的新的精灵,但是《申辩》没有明确说明苏格拉底所信奉的新的精灵究竟是什么。为了探究在《申辩》中,"精灵"一词的含义,本文考察了该对话中与其相近的词汇,比如"神"和"精灵般事物"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证明苏格拉底确实信奉新的精灵,因而犯有不敬神之罪,同时新的精灵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此外,本文也试图说明苏格拉底对不敬神的指控而做出的辩护是无力的。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者们通常认为把德性视为技艺是智者的做法,苏格拉底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德性是知识的观念。但有意思的是,在早期的柏拉图对话,即被普遍认为反映了苏格拉底真实思想的所谓"苏格拉底对话"中  相似文献   

16.
以柏拉图在《会饮篇》、《斐德罗篇》中关于爱的论述,可以深刻透析《奥德赛》中雅典娜这一艺术形象。她身兼三职,作为主演、编剧以及导演的出现,让人无法不疑惑其深层动因。在确定了雅典娜是喜爱奥德修斯的这一前提下,与其他三位和奥德修斯有爱情关系的人、妖、神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雅典娜对奥德修斯特别的爱,以及此种爱将可能的指向。  相似文献   

17.
《高尔吉亚》和《斐德若》通常被视为柏拉图关于修辞术的两部代表作品,但在这两篇对话中,柏拉图的主要代言人苏格拉底却表现了对修辞术的相反态度:在《斐德若》中肯定修辞术,在《高尔吉亚》中否定修辞术。本文截取《高尔吉亚》的一个片段,尝试理解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本人如何界定修辞术,为什么否定修辞术。  相似文献   

18.
阿里斯托芬在其著名喜剧《云》中塑造了一个行为怪异、不敬城邦诸神的哲人形象。这位叫苏格拉底的哲人崇拜云神,热衷于探究自然之理,擅长诡辩术,且把诡辩逻辑传授给试图逃避债务的父子,终致父子成仇、人伦尽失,欠债还钱的公理被践踏,城邦生活的"正义"秩序被摧毁。本文欲通过分析该文本,探讨为什么《云》中哲人探究的哲学、崇拜的神灵以及哲人的行动,会造成城邦"正义"秩序的破坏,进而表明阿里斯托芬展示哲人与城邦正义的冲突,并让云神暗中充当整个戏剧行动及惩罚行为的预谋者和推动者,实有深刻的意图。  相似文献   

19.
曹聪 《世界哲学》2020,(1):45-54,160
《巴门尼德》的主题是形相论(理念论)与辩证术,柏拉图式辩证术问题与他应对智术师运动及其背后的前苏格拉底“存在之战”直接相关。本文考察柏拉图改造修辞术为辩证术的过程和哲学意义,以此定位形相与辩证术的位置。《巴门尼德》的形相论批判和辩证术展示指向共同的目的,即呈现逻辑推理与范畴描述对于人类认识存在的作用及限度,并由此凸显辩证术对于哲学探究新路彳圣的意义,这篇对话传达了柏拉图对人类认识与存在之问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喜剧《云》是阿里斯托芬自认为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希腊古典时期最为重要的戏剧之一。知识与道德是这部喜剧讨论的核心主题。从知识问题和道德问题两个视角切入,通过对斯瑞西阿得斯和苏格拉底这两个主要角色形象的分析,揭示阿里斯托芬对知识和道德的看法,并以此对启蒙运动所导致的工具理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