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产生了一个富豪阶层。就这个阶层中的个体来说,他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甚至贫困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也是不遗余力,这既有我国向来重视教育的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的竞争压力的影响,毕竟每个家庭都不希  相似文献   

2.
热情优先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规律。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觉情境(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会对热情优先产生调节作用,但在知觉自我时,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引入知觉者的社会阶层这一新的调节因素,提出如下假设:知觉他人时,高低阶层都认为热情更重要,但这种热情优先效应对低阶层更明显;知觉自我时,只有低阶层认为热情比能力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比热情更重要。研究1让大学生阅读一些描述他人的包含热情和能力的混合特质句子,然后对每个人用形容词进行印象评定,并测量他们的客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高低阶层在对他人的印象评定中使用的热情特质词均比能力特质词多,但低阶层多的程度更高。研究2让非大学生成人对给出的一组热情和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并测量他们的主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低阶层认为热情特质词比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特质词比热情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这些结果不仅说明社会阶层对社会知觉普遍存在的热情优先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对理解高低阶层在互动中容易发生哪些误解,以及如何缓解他们在互动中可能产生的冲突,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素梅 《学海》2004,(3):203-205
中国农民工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概念.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已经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不同于农民,因为他们不再以农业为主要职业,而转移到非农产业,并且以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收入.但他们又不同于工人,绝大多数还有自己的土地,兼营农业,身份上还是农民.  相似文献   

4.
天下的父母大多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实际上许多父母对子女都进行过精神虐待,只是他们自己全然不知罢了。这并非危言耸听。美国的一些精神病学者和儿科医生认为,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对子女进行的精神虐待可归纳为三种。现在笔者将此译出,希望有关父母能够因此幡然醒悟。一、表面的冷漠。有些父母为了严格要求子女,在他们面前故意喜乐不形于色,还有些父母为了增加孩子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他们的一切常显出不闻不问的样子。殊不知,这些父母往往使他们的孩子失去安全依附感,孩子们会渐渐疏远他们,不再对他们推心置腹,…  相似文献   

5.
社会阶层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感知到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理论认为,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个体,由于共享的经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是唯我主义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倾向差异,使得高低阶层这在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同。而阶层的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土化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是需要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孝养义务是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所具有的照料、陪伴及满足合理需求的道德义务。就其伦理基础而言,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感恩理论,即认为,子女应该孝敬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然而,这一观点面临诸多挑战。感恩理论总的说来是基于"生养有利论":把一个人生下来并(或)把这个人抚养长大是有利(benefit)于这个人的。正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得了利,而且是很大的利,所以才应该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观点的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父母生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算是得利。另一方面,感恩义务的来源是超义务的行为,而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父母仅仅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子女不需要因此感恩父母。如果,"生"不算是利,"养"又是父母的道德责任而无需被感恩,那么,子女似乎不必对父母具有孝养义务。面对上述挑战,本文尝试对感恩理论进行修正:子女的孝养义务源于父母的抚养之恩,但并不是所有抚养行为都应该被感恩。只有超出抚养义务要求的行为才值得子女感恩,也才是子女孝养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8,(6)
本文使用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就子女因素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与以往大多仅关注子女赡养行为的研究不同,本文从中国传统的孝道伦理出发,认为子女可以通过"奉养""敬亲"和"立身"三个方面影响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数据分析结果也显示,子女是否有赡养父母的行为、子女对父母的态度是否恭敬以及子女自身的婚姻和事业发展是否顺利都是影响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在这三组因素之中,子女对父母态度的解释力最强,子女发展情况的解释力其次,而子女赡养行为的解释力最弱。所以,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子女因素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后续的研究需要对子女的态度和子女的自身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利用父母关系问卷、家庭背景问卷和行为症状量表对中国5个城市550个家庭、1493名被试者进行了调查与测试。结果表明,父亲职业、父亲文化水平、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影响父母关系: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高,父母关系好。父母婚姻状况影响父母关系:问题婚姻状态下的父母关系较差。父母关系对子女行为异常有显著影响:父母关系差,子女行为异常水平高。  相似文献   

9.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曾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家训”应该如何教育子女?读一下《傅雷家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教育子女首先要碰到怎祥看待子女,如何认识教育子女的问题。这是教育子女的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受传统的影响,有许多人把子女仅仅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好子女只是为了光宗耀祖,老来有所寄养,得以享清福。傅雷认为;子女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属于社会,属于人民。“园丁用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要反对的乃是一切将圣殿当做贼窝的行为,而非谴责某一正当的职业有位从事保险行业的姊妹很苦恼,她说自己的职业遭到了教会里弟兄姊妹的排斥,认为她从事不正当行业。可这位姊妹认为,保险业是国家法律许可的,其所在公司也是全国著名的保险企业,自己在弟兄姊妹眼中怎么就成了不务正业的人呢?保险业是当前教会中争议较大的职业之一。虽然有不少弟兄姊妹都参与其中,但他们在教会里却常常饱受诟病。反对从事保  相似文献   

12.
职业乐观是影响个体职业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以往文献大多认为职业乐观是有利的,然而职业乐观的个体也会出现求职行为,导致对现有工作的专注程度降低的负面影响。为了探讨职业乐观的双刃剑效应及其边界条件,通过2个时间点问卷调查法对581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职业乐观对求职行为和组织承诺均有正向影响;(2)易变职业生涯定向在职业乐观对求职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工作归属感在职业乐观对组织承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心理授权在职业乐观对易变职业生涯定向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在职业乐观对工作归属感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编护士职业压力调查问卷及自编护患互动行为观察表,发放护士职业压力问卷159份,将被试着分为高,中,低三个压力组,对不同压力组护士护患互动行为进行观察,76.7%的护士认为护理工作是一种“较大”压力的职业,64.5%的护士认为自己承受“较大”或“极大”的职业压力.中等压力护士的护患互动行为最多,且为正性五动行为,因此证实了压力水平与工作绩效的倒U型关系,护士工作压力已影响到了其护患互动行为.由此可见,护理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缓解护士压力,才能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128名吸毒人员子女的访谈,其中4名进行深度访谈,利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从他们主观的角度来探索心理弹性的内部因素.结果得出: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内部因素包括认知、行为、能力和内心资源四个方面十一个子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之间有着系统的联系.最后对提升吸毒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可以反映认知态度,利用心理学的“自由联想法”对公众与医护人员进行针对医护人员形象的调查,以获得他们心目中描述医护人员形象的词语.按照他们头脑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加权统计;计算积极、中性和消极词语的比例.调查发现,公众对医护人员形象的认知态度存在矛盾;同时医护人员对自身职业评价较低;二者通过联想获得贬义词分值较高,原因是医护人员普遍被认为劳动强度大、职业安全感小等.运用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平衡理论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提升认知态度,改善医患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尤其是子女的心理特点,近年来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以重视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但是,对家庭教育中另一个领域——父母心理问题,迄今我们还很少研究。象学校教育心理学中必须研究教师心理一样,在家庭教育心理学中,对父母心理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实施者,如果他们只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不了解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那就象一个医术不高明的  相似文献   

17.
生育意愿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兼以江苏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生育意愿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在不同人口发展阶段的实用意义,介绍了从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的决策过程,并以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结果为例,讨论了在低生育率地区符合二孩政策夫妇的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及其向生育行为的转化.作者认为,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是逐步接近现实的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在数量上逐级递减,具有明确的数量和时间的生育计划更有可能转化为生育行为.而这三个指标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也是逐级递减的,理想子女数最为稳定,生育计划短期改变的可能性更大.与理想子女数相比,生育意愿和生育计划更具有政策相关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经济不平等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会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诸多影响。前人认为,经济不平等会强化个体阶层提升意愿。结合生命史理论,研究提出高不平等将使个体偏好后代质量而非数量,以实现阶层提升,且这一现象在高发展水平国家中更为明显。基于开源数据,通过国家/个人两个水平上的分析发现,在高发展水平国家,经济不平等降低了国家生育率,并使个体更关切后代教育。研究结果可为理解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家庭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成才问题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只重视优生、优育,不重视优教;只重视智育、体育,不重视德育,结果造成子女在道德品行上的较大缺陷,影响了子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影响了我国人才素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点又不能不令人担忧。 “人才”是一个多质的集合概念,有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阶层刻板印象是以阶层为分类依据,形成的关于不同阶层的固定心理图式,其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阶层刻板印象在阶层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偏差地图理论强调阶层刻板印象对阶层互动的直接影响,同时解释了阶层刻板印象的积极和消极后效。制度正当化理论强调阶层刻板印象作为维持现实合法性的心理工具,对阶层互动的间接影响,主要解释阶层刻板印象的积极后效。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阶层刻板印象的研究取向与操纵性定义,拓展阶层刻板印象的后效及其干预策略,并整合阶层刻板印象后效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