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国材  卞军凤  臧苗苗 《心理科学》2012,35(4):1013-1017
古今中外对于个体行为动力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于积极的人格特征,或个体行为乃是消极的人格特征作用的结果。刘劭的"欲处上"论和阿德勒的"自卑感"论,就分别是这两种观点的代表者。本文拟在阐明两位思想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评析,以探求个体行为动力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自卑(inferiority)心理学上自卑指一个的自我评价偏低一按照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A.Adler)的理论,自卑感在一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精神动力学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自卑感也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自卑感是对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过度的自卑感会影响个体的一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自卑特点,本研究采用用内隐联想测验和Inquisit软件探究大学生的内隐自卑。通过对大学生的内隐自卑进行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内隐自卑,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对109名大学生对代表自我和他人的刺激词的态度差异进行测量,从而探讨内隐自尊的特性。结果显示:在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对自我持有一种内隐的积极的评价或态度,对他人持有一种内隐的相对消极的评价或态度。具体表现在:(1)内隐自尊的特性是将自己与积极的评价和情感相联系,将他人与消极的评价和情感相联系;(2)自我姓名激活的积极的内隐自我态度比一般性自我词更为强烈,而他人姓名激活的消极的内隐态度比一般性非我词更弱。本研究表明,EAST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并可以同时获得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隐态度的强度和方向,为内隐自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但其应用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5.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的克服与超越。日本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羞是一种性格特征。羞怯的人常常因为有自卑感或怕冒风险而很少与人接触。羞怯使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发挥自己的真正潜力,同时也影响与其他人的融洽相处,在生活中往往错过许多良好的机会。一份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约  相似文献   

7.
战胜自卑     
长相有缺憾的人,很多人都因此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压抑了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甚而会影响人生一辈子。但是,有缺憾的人并不是一无所长、一事无成的傻子,有时,恰恰是沉重的自卑感压抑着他们,妨碍人的成功成才。如何正确对待自卑呢?首先,正确认识自卑,适度自卑并不是坏事。有点自卑感,你就不会计较应该属于你的报酬,帮你挣脱名疆利锁,你就会在较高层次上获得立身行事的自由,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有点自卑感,你感到比别人差,你就会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有点自卑感,你就会看见别人更多的长处,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的地…  相似文献   

8.
战胜自卑     
自卑的形成 自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它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所决定: A.环境因素 自卑感的产生要有一个诱发的环境,这里环境是指相对于主体的诸条件与状况的总和。 心理学理论已证实,人对自己的体认或定位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虽然这种体认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很大出入。譬如A君的写作能力很不错,  相似文献   

9.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与人交往,朋友的多少,虽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但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心理状态如何,则是影响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人际交往起着消极的影响,因此,予以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表现: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已,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  相似文献   

10.
人就像一根弹簧,遇压而张,当别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压力,并产生一种超越对方的愿望,这是很正常的。但也有人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感觉)或比自己顺利时,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忌恨的情感状态。这时的嫉妒便变成了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心理,是一种被扭曲的情感,甚至是一种病态心理。嫉妒对学习、生活、人生等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具体说来嫉妒在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影响人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嫉…  相似文献   

11.
情感一致性是指情感具身反应(情感感受、表情及情感的相关身体动作等)和情感认知评价(情感观念性内容,积极或消极)在效价层面上的耦合关系。实验以8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情感一致性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实验通过音乐启动相应的情感感受(积极或消极)操纵情感具身反应,采用快速组句任务启动相应的情感信念(积极或消极)操纵情感认知评价,89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四种实验条件下,最后所有被试参与(性别)刻板印象IAT测验。结果发现:情感不一致条件促进(性别)刻板印象激活;情感一致性没有导致流畅性的变化;情感感受调节了消极阈下情感信念对刻板印象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自卑感重的学生的行为鉴别 1.没有自信心,不和朋友在一起玩; 2.认为自己脑筋不好,努力也没有用; 3.不敢在他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唱歌; 4.比人家学得差时,自己感到不如别人; 5.要不是双亲的要求,自己决不去见客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后,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适应社会。适应社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积极的适应,另一种是消极的适应。所谓积极的适应,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树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观念,把生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认真地进行生活的选择,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谓消极的适应,就是顺从周围的人或事,跟着他人的指挥棒转,对生活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关键时候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智驾驭不了情感,成了感情的俘虏。本文主人公的悲剧,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女大学生们要学会积极地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自卑感问卷对682名中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中学生自卑感有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上的特点,并且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之间还有显著的交互作用。针对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提出克服自卑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中、小学生自卑感结构及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考察学生自卑感结构及其发展特点,并给出探索性的评定标准,从社会比较的视角出发,分别以大、中、小学生为被试,编制《大、中、小学生自卑感问卷》。结果发现:(1)《大、中、小学生自卑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生活自卑感、学业自卑感、社交(性格)自卑感是学生自卑感体验的重要内容,但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活自卑感、学业自卑感、社交(性格)自卑感又有不同的所指。(3)性格自卑感在学生自卑感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桥梁与中介的作用,社交自卑感是学生性格自卑感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的提出  得克萨斯大学的阿诺德·巴斯通过研究提出羞怯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羞怯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后天羞怯则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先天羞怯的人容易产生神经兴奋 ,心跳过速和脸红 ;后天羞怯的人往往具有严重的自我注意感和自卑感。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 :①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 ,觉得自己不得志 ,不如某某人 ,因而害怕与人交往 ,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 ,怕他人瞧不起自己。②敏感性羞怯。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不自在 ,紧张不安 ,总感到别人在注意自己 ,挑剔自己 ,轻视或敌视自己 …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身上普遍都存在着自卑感,适度的自卑是正常的且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它可以推动个体去追求补偿,在某方面获得成功。可是,凡事都有度的限制,一旦这种自卑感无限蔓延下去,就会把人搞得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原本正常的自卑感也就演化成了严重的“自卑  相似文献   

18.
宽容一词,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它。一是“兼容”意义上的宽容。按爱因斯坦的解释,即对于那些习惯、信仰、趣味与自己相异人的品质、观点和行动恰如其分的评价。即“容人之异”。二是“宽恕”意义上的宽容。指对别人的过错过失或别人有意无意对自己造成的伤害能够谅解、容忍。即“容人之过”。这里,我们说的是后一种意义的宽容。  相似文献   

19.
1、【人生多坷坎,不如人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时刻,只是多少的不同。在这种时候,有的人正确对待,振作精神,而有的人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信念,甚至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无意中的自尊或自卑感可表现于招呼方式当我们首次与人见面时,通常先由打招呼开始。这种时候,即使是初次见面,彼此也不会抱着全然无所谓的心情,往往都会存有某种情感或思考。若是有约在先,预定了会面时间的话,便会在这段时间内,暗中多方打听对方在社会上的威信与成就,以便在自己的脑海里大致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