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立足科学“大众化”的理念,对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来说,要求与人的“非物质属性”(精神)相关的所有学科走向“本土化”。使久浸在“西方化”气氛中的人格研究从追求“国际性”转向“本土化”,当是现代心理学走向“大众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汪新建  刘硕晗 《心理科学》2005,28(1):149-151
人们关于自我的记忆经常会发生“错误”和“歪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压抑”,其二是“肯定性的错觉”,其三是“个体历史建构和保持”。它们是人们进行心理防卫的方式,其目的是使自我保持一种积极的、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孝”与“仁”之间具有深层的关联维度。“血缘亲情”是二者关联的现实起点,“人性本善”是价值基础,“能近取譬”是思维方法。“孝”与“仁”之间的层级性的差异与连续性统一,生成一种认识、价值与实践层面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4.
范兆兰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5,28(2):485-487
劳丹的研究传统理论是在克服库恩“范式论”和拉卡托斯“研究纲领理论”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为严密、更符合科学历史事实的理论体系,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学研究从中得到的几点启示:心理学研究应从“以方法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概念分析等多元研究方法,以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来评价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相似文献   

5.
吴宗宪 《心理科学》1998,21(1):85-86
从现有资料来看,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领域:1法律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心理学家对法律心理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法律心理学的概念与发展历史,法律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法律心理学与法学、法律与实践活动的关系,法律心理学的作用,法律心理学方法论问题,法律心理学家的训练和职业资格等.就学科名称而言,除了法律心理学(legal psychology,psy-chologyoflaw)之外,还使用“心理学与法律”(psychol-ogyandlaw)、“法律与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裕建 《心理科学》2002,25(1):104-106
自19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教学心理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心理学在教育实际领域的可应用价值,也导致以认知主义为主导的研究倾向。然而,认知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局限,特别是信息加工观点的关于人是“物理符号系统”(H.A,Simon语)假设的机械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研究的局限和倾向,在当今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人文主义教育领域中不免显得捉襟见肘,因而限制了这种研究在教育实际领域的适用性。因此,体现了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思想的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在近十多年来应运而生。了解这种思想的“学与教”的观点及研究,对于教学心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卿素兰  罗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5,28(2):497-500
核心领域朴素“理论”是目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学前儿童已获得丰富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且大量的实验证明4岁儿童已经拥有心理理论,但是他们是否还具有其他核心领域朴素“理论”,这些朴素“理论”的发展是否具有同步性等问题,仍然是发展心理学领域中争论的焦点。该文介绍了核心领域朴素“理论”的研究新进展,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中国心理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今中国心理学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下,仍存在不以人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还原论和机械论等局限,这导致中国心理学在服务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上存在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心理学在面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必须认识到人具有生物、心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维复杂属性,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回答“什么是人”的根本问题,人的心理与思想、人的属性及其发展、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等问题。重构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当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本土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本文重点讨论了杨国枢提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的“本土性契合”判准的含义,并举出两个引例对此一判准进行说明和解释,最后提出了对心理学本土化及“本土性契合”的几点思考,指出心理学本土化应该研究不断运动变化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对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具体方向和途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论"心理模块性"研究的理论心理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哲宏 《心理学探新》2002,22(1):16-20,26
对西方近20年的“心理模块性”研究作了整体上的理论考察,着重分析了这一研究对于改变心理学的传统观念以及发展理论心理学的实际意义。考察表明,心理模块性研究有可能或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心理学观或范式。  相似文献   

11.
和平心理学是近20年在心理学内部兴起的一种以和平心理研究实现世界和平愿景的心理学运动,主要经历了孕育、萌生、形成等三个阶段。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三维和平理论模型、和平自我理论模型、过程式多维积极和平理论模型。和平心理学使心理学的和平研究价值得到回归,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未来的和平心理学理论需要突破资本主义制度内自我改良式的局限,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和平本质理论的高度,需要加强与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跨领域整合、重视多元方法的运用、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考虑跨文化因素的影响。结合我国当前外交、军事、国内社会现状,在我国开展和平外交心理研究、转型期社会和平稳定发展心理研究,将势在必行、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At the 1983 APA convention in Anaheim, CA, Divisions 1 and 26 co-sponsored a lecture series to commemo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Edna Heidbreder's Seven Psychologies. Aimed at the general audience, Heidbreder's book described the roots of American psychology and the seven schools of thought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discipline in this country: structuralism, the psychology of William James, functionalism, behaviorism, Gestalt psychology, Freud and the psychoanalytic movement, and the dynamic psychology of Columbia's Robert Woodworth. At the 1983 APA meetings five scholars with backgrounds in one of the seven psychologies lectured as a figure from the past on the legacy of that school of thought. Stephanie Shields represented Leta Hollingworth (1886–1939), the only woman in the group. Hollingworth was charged with discussing the legac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for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Her lecture review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t Teachers College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from 1911 through the 1920s and then evaluates the lasting contribution made by that research to present-day psychology. This paper is the text of that talk, with a few modifications tailored for an audience of feminist psychologists. As an historical fiction the material for this talk is drawn primarily from Hollingworth's own writings, and, insofar as it is possible, it tries to represent accurately the theore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cerns she expressed during her career. It attempts to bring her concerns as a psychologist, as an educator, and as a feminist, to bear on the state of present-day psychology, particula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s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All of the events described here did happen or could have happened. Those that are fictional or represent inference are clearly indicated. Direct quotes from her published work appear within quotation marks.  相似文献   

13.
要判定心理学是否面临危机,首先应对危机加以界定,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心理学是否具有危机的种种特征或迹象。从当前情况看,主流心理学确定存在着危机。要消除危机,应找回并保持心理学的独特性,注重心理学的学科价值,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加强心理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试论理论心理学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论心理学是近20年来涌现出的新学科。这是一门以理论思维方法对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已逐渐汇成为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理论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应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理论心理学并不是抽象的哲学建构,它也十分关注实践应用问题。当前理论心理学在西方已出现了两种比较成熟的行动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复兴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新特点。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并不是通过理论化的简单转向来克服心理学发展中的困难,或以总体的、一般的抽象术语重新发明元理论,而是力图在提高理论研究方式的科学化水平基础上,加强对具体的、中等水平的亚理论问题的整合性学术探讨。进一步寻求心理学理论研究走向繁荣的学科内在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西方积极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曾经吸引过全球人的目光,被誉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 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即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撑点。在强硬的现实面前,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积极心理学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正在寻求突破积极心理学的瓶颈性因素,围绕着“美德、意义、韧性和幸福”这四大支柱打造新的版本,促进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7.
姜永志 《心理科学》2013,36(2):496-500
摘要 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是近年对心理学理论建设和方法论改革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取向,它们可以共同归纳到心理学的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之下。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意识、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单一维度,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机体与情境交互作用中的意义。文章对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假设进行了详细阐释。最后对情境作用理论体系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说明,可以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role of Euro-American psychology in constructing Orientalist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ives who were colonized by the European colonial powers.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how the power to represent the non-Western "Other" has always resided, and still continues to reside, primarily with psychologists work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 It is argued tha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that are used to represent non-Westerners in contemporary times continue to emerge from Euro-American psychology.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non-Western psychologists internalized these Orientalist images and how such a move has led to a virtual abandonment of pursuing "native" forms of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in Third World psychology departments.  相似文献   

19.
Pahlavan F 《Aggressive behavior》2008,34(2):130-2; discussion 136-8
In recent decades, researchers in various areas of psychology have challenged the claims of a single mod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developed dual-process models of social behaviors. Although these theories differ on a number of dimensions, they all share the basic assumption that two different mod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perate in making decision and copying behavior. In essence, the common distinction in these perspectives is between controlled vs. automatic, conscious vs. unconscious, and affective vs. cognitive modes of processing. The purpose of Berkowitz's article is to go beyond the notion of automatic processes in order to use classic no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displacement to explain aggressive behavior. I assert that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for psychology of aggression must be anchored not only in the new but also classic theoretical paradigms. However, progress in psychology does not rest solely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oretical insights. It demands a large body of empirical facts, with attention to incongruities, discordances, and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