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风》编辑同工主内平安: 我村有个姊妹礼拜天去聚会,回来时因车祸亡命,家人很伤心。那些世人有的说:“信主的还会轧死?神怎么不保护她?”有的说:“信耶稣不会死,能永生,怎么还会轧死呢?”还有的说:“她如果不信主,不去聚会,这怎么会死呢?看你还信主不?”……这一事故发生,对我教会有很大  相似文献   

2.
今晨让我们听主耶稣对我们每个人说:“我必帮助你。”“帮助你”,在我——你的神,实在是一件小事。你想想我已经为你所作的,还会不帮助你吗?我曾用自己的血把你买了来。为什么会不帮助你呢?我曾为你死,我曾为你完成了更大的事,还不为你作这小事,帮助你吗?  相似文献   

3.
听道     
王丽君 《天风》2001,(4):34-35
“听道”对我们而言似乎是熟得不能再熟的两个字。无可置疑,对基督徒来说听道是相当重要的。可我们把它摆放在什么位置呢?说“不重视”,主日崇拜中却占有相当的比例,说“重视”,往往形式替代了实质。今日的信徒到底该如何面对听道呢?  相似文献   

4.
切愿爱主     
于东晓 《天风》2001,(10):14
经文:约21:15 请问,“你爱主胜过一切吗?” “当然,有主就有了一切。” 是的,这是出自真诚的心愿和誓言。不过心灵刚强肉体软弱的我们,又怎么能过于匆忙地回答这个问题呢?君不见喔喔啼鸣于晨光里的公鸡,它每一次响亮清脆的高唱都是在提醒着:人哪,不该忘记彼得不认主的那一夜。他曾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我愿意为你舍命……”(约13:37)“众人虽然跌倒,我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有人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种观点的论据之一是说,马克思曾经从人出发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要把劳动者看作人”。如果我们翻阅一下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手稿,也的确可以看到这一点。然而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是否有变化呢?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略作分析。 一、前后有没有变化 马克思在早期写的经济学札记和手稿中,的确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敌视”人、“否定”人、“诽谤”人、“诋毁”人、“不关心”人的。马克思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天,付经理走进我们办公室,关心地对小冯说:“听说你又不高兴了!”小冯一听,顿生不快,把椅子一推,走出了办公室。这一下使付经理很难堪,也把我们弄糊涂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不久前小冯对工资调整有些看法,曾不高兴过,后来做了工作,小冯也就心情舒畅了。这次小冯不高兴,是因为同新婚妻子发生了口角。前后两次不高兴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7.
关于算命,到底灵验不灵验呢?我爱人陈俊英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她年轻时,她大伯是个算命先生,曾给她算命。因为是叔侄关系,一定很用心的。这位算命先生说我爱人只有49岁的寿命。可是事实呢,老伴已活到60多岁了。老伴对我说:“算命先生的话,不听也罢”。我老伴曾好奇地把这件事告诉另外的算命先生,让其解答“为什么那个算命先生算得不准”?回答是:“因为你心善,上天又给你增加了寿命。”表面上看,此种解释似有道理,然而你认真想一想,就发现破绽:人的寿命能以善恶为依据吗?显然是一种迷信之说,骗人的把戏。据说,算命者不仅能“算”出人的寿命,还…  相似文献   

8.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9.
范爱侍 《天风》1994,(12):33-33
《天风》今年第7期发表了李亚丁同工题为“主耶稣的12门徒”一文。内中提到12门徒中,以身殉道者达10人之多。一位同道写信给我说:“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很想不通,为何他们大都遭到这样不良的结局?我想是不荣耀主嘛!为什么主不救他们脱离凶恶、荣神益人呢?”有些传道人,也说有信徒向他们提此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金子都是闪光的,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这是西方一句有益的谚语,这个谚语包含了两个判断: 金子都是闪光的。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前一个判断,主词是“金子”,宾词是“闪光的”,我们能不能把主宾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倒过来说成“闪光的都是金子”呢?不能。然而,有一些判断是可以调换主宾词位置的,如“磨刀不误砍柴工”,倒过来说成  相似文献   

11.
关于老底嘉教会的这一段经文,我们比较熟悉,但是对主耶稣责备她说巴不得她或冷或热的话,觉得不容易理解。主说她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主要从口中把她吐出去。有时我们会想:温总会比冷好,为什么老底嘉教会既不冷也不热,会受到主这么严厉的责备呢?  相似文献   

12.
客: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儿的时候,说了句“车上太多人”。我朋友说,这句话不合语法,应该说成“车上人太多”。我说:“我讲的跟你讲的是一样的意思,你也听明白了。为什么你那句话合语法,我的就不合语法呢?再说,只要意思明白了,还用得着讲究什么语法呢?讲语法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把意思说明白嘛。”我朋友不同意我的说法。我们俩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你是搞这行的,请你评一评,“车上太多人”这句话究竟合不合语法? 主:恐怕你朋友是对的。客:为什么?!我有时候听别人也这么说。我自己这么说的时候,别人也能明白。我听说语法分析要以说话人的语感为基础。照这么说,我的感觉是  相似文献   

13.
我们基督徒在世界上生活,离不开钱财,我们该怎样对待钱财方面的问题呢?今根据圣经的教导,把自己的读经心得简述于下。一、要爱主、要奉献给主 每一个被主耶稣十字架上宝血救赎回来的神的儿女,因为主救我们脱离了极大的死亡,使我们能因信耶稣而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在主这样大爱的激励下,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有一个强烈爱主的愿望。“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林后5:9)。这是每一个重生得救的信徒共同的  相似文献   

14.
祝你快乐     
新的一年来到了,新的《佛教文化》开篇了!这种喜庆的时刻照例应说些欢乐的话,我也不想例外。什么是欢乐呢?在喜庆的日子里什么样的话能使人欢乐呢?自古以来“升官发财”是最常被沿用的祝词,虽然在有一段“特别革命”的年代里,这些话曾被弃而不用,但这些年来它又回来了,成为基本的喜庆观念。这很自然,因为官是一个职务,是一个为民办事的岗位,只要真正把官字当作为民做主、为民服务的责任,就是值得人们信任的称谓,那么,祝贺升职有什么不好?发财原是个客观的事物,如果真正是靠劳动得以致富,发了财又不奢侈纵欲,取  相似文献   

15.
倪光道 《天风》2001,(4):12-13
读经:太22:37-40 你明白爱神与爱人的关系吗?若明白了,就照着去行吧.若能实在行出来,就必因此得福. 本章圣纪记载,主耶稣在挫败法利赛人,希律党人和撒都该人的种种挑衅之后,有一名律法师还跳出来试探主,他问主说:"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他以为,律法那多诫命条条重要,哪一条最大,哪一条第一要紧,若不完全精通律法,谁能说得准?  相似文献   

16.
读了丁民、国庆二同志这篇学术批评的来稿,使我们震动很大。当我们对文中所举例证同该书进行核对时,却发现有几处不符。经与作者联系,始知该书有两种不同的本子。虽然版权页上的版次、出版年月、页码完全相同,但有些地方文字内容却正、误互见。以第253页为例,我们手中的本子上《甲骨文》的书引号、“墨子”和“墨家的‘非命’”都删去了,但“一神教”却变成了“一精教”;“宗祖神”却误为“宗组神”。这就更使我们迷惑不解了:明明同版、同次印刷,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本子呢?遍查全书,不见有前言、后语说明,让读者究竟相信哪一本呢?  相似文献   

17.
任性孩子最难伺候 “我可把这一代比作什么呢?它像生在大街上的儿童,向其它的孩子喊叫说:我们给你们吹了笛,你们却不跳舞;我们唱了哀歌,你们却不捶胸。若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他们便说:他附了魔。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他们却说:看哪!一个贪吃嗜  相似文献   

18.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太浅了,基督徒谁不能回答呢?罪人就是不信的人,义人就是信主的人嘛! 这样的回答合乎圣经吗? 但愿我们能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一) 我们先要思考:“罪人就是不信的人”有没有圣经根据? 有人会说,约翰福音3章18节明明记着:“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这就是圣经根据。  相似文献   

19.
胡莹 《天风》2001,(12):8
马槽是放置牲畜食料的粗糙器具。十字架是处死囚犯的残酷刑具。谁能想到这两样东西竟然和人类的拯救者耶稣基督的名字连在一起呢?我们每逢述说基督的降生和他的牺牲,我们总得提起马槽,也更得提起十字架。 那么主为什么偏偏生在马槽里呢?主上十字架又有什么含义呢? 一、主为何要诞生于马槽 路加福音记载耶稣降生的经过说:“当那些日子,该撒亚古士督有旨意下来,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育教学的技巧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然而,一些“后进生”却因为我们教育者的疏忽而成了享受快乐的遗忘者。如何掌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让这些迟开的花朵也同样地怒放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