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研究表明,认知对情绪感染具有调节作用,那么被试的先前情绪对情绪感染是否同样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分为攻击性消极前情绪和消沉性消极前情绪对快乐情绪感染的反向调节和降阈调节,两个实验均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被试在模拟教学情境下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在反向调节实验中,通过组织被试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来唤醒仇恨情绪,之后播放两段东方人的生活搞笑视频,通过不同的指导语,考察仇恨情绪对快乐情绪感染的反向调节效应;在降阈调节实验中,通过屡次失败唤起被试的烦躁情绪,再比较烦躁情绪唤醒前后被试观看两段搞笑视频时的情绪感染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1)在反向调节实验中,被试观看"日本"搞笑视频时与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时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同,且程度更甚;(2)在降阈调节实验中,被试在体验烦躁情绪后观看搞笑视频时的生理唤醒程度要强于体验前。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仇恨前情绪反向调节了"日本人"的快乐情绪感染;被试的烦躁前情绪让被试对他人的快乐情绪产生易感性。  相似文献   

2.
张奇勇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15,47(6):797-806
从以往意识性情绪感染的研究中可以推断出, 情绪感染可以被后继的“观念”所调节, 这种观念可以被无意识提取, 那么情绪感染能不能被“先入观念”所调节呢, 即观念先于情绪感染而存在并对情绪感染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实验情境以教学活动为例, 采用被试内设计, 通过实验前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树立两种教师评价--“权威”教师(积极的先入观念)和“新手”教师(消极的先入观念), 然后给学生播放两位教师的三类教学视频--中性情绪、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朗诵视频, 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 每段视频播放后, 要求学生完成《教师课堂情绪感染力评价问卷(学生用)》。实验结果表明, 学生在观看“权威”教师视频时, 其注意力水平不受教师情绪效价的影响, 学生对“权威”教师均能保持较高的“专注”状态, 从而提高了“权威”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易感性调节), 而对“新手”教师的“专注”程度较低, 从而削弱了“新手”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免疫性调节)。“新手”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倦怠)比“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更强, 这与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进行“合理化”解释有关, 从而免疫了“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 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情绪感染力评价(无论是中性、积极或消极视频)要极其显著好于对“新手”教师的评价。由此说明, 先入观念对情绪感染的调节方式有两种:“专注”和“合理化”, 调节的结果也有两种:“易感性”与“免疫性”。  相似文献   

3.
首因效应可能通过对他人情绪真实性判断的影响间接作用于情绪感染的效果。研究采用两因素混合设计。首先向两组被试散布有关教师的“正面信息”或“负面信息”,然后通过观看该教师的朗诵视频来测量教师的情绪感染力以及教师的情绪真实性。所不同的是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使用了不同的信息散布方式,实验组采用情境引导,对照组采用抽签引导。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成功建立了关于教师的第一印象,并对情绪真实性判断和情绪感染产生影响,出现首因效应。而对照组未成功建立第一印象,因此没有出现情绪感染的首因效应。路径分析表明,首因效应通过情绪真实性判断对情绪感染产生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张文海  卢家楣  张庆 《心理科学》2011,34(4):834-838
青少年情绪调节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的关注,但环境变量是如何通过个体内变量对情绪调节施加影响还不清楚,我们现在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索教师情感能力在青少年学生气质影响其情绪调节中的作用。研究选取7-12年级1385名男女学生,和对应的36名班主任,分别施测学生问卷--情绪调节问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和教师情感能力问卷。结果表明:在学生水平,认知重评与气质维度的努力控制和亲和性正相关,与激情负相关;抑制只和负性情感正相关。在教师水平,教师的情感管理减弱了激情和亲和性对认知重评的影响,而教师的情感沟通增加了亲和性对认知重评的影响;教师的情感管理增强了负性情感对抑制的作用,反而教师情感理解降低了负性情感对抑制的作用。因此,气质的不同维度对学生情绪调节的影响不同,教师情感能力的不同方面对这种影响发挥着不同的调控作用。提示在开展情感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气质学生选择不同的情感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生活经验和文献证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少的情绪表达行为。据此,本研究假设表达抑制进行负性情绪调节具有男性优势,而采用认知重评调节时可能没有该性别差异。在不同的实验阶段,被试分别采用自由观看、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以及使用各种策略之后的主观情绪体验。结果表明,采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调节情绪后,被试报告的负性情绪体验没有出现男女差异。然而,对ERP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的统计分析发现,LPP的中期(2000~3000 ms)与晚期(3000~4000 ms)波幅均出现了调控策略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男性而言,负性图片诱发的LPP波幅(2000~4000 ms)在表达抑制条件下相比自由观看条件出现显著降低,但女性没有出现上述效应。此外,在LPP各个时间窗口,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进行情绪调节时均无显著性别差异。上述结果表明采用表达抑制策略进行负面情绪调节时,男性具有相比女性更好的调控效果。这提示男性比女性更适合采用抑制情绪表达的方式进行日常情绪管理。这种性别优势可能来源于社会对男女性性别角色的不同期望。  相似文献   

6.
原琳  彭明  刘丹玮  周仁来 《心理学报》2011,43(8):898-906
围绕认知评价对情绪的作用, 针对传统认知评价实验方法的缺陷, 本研究改进认知评价的操作方法, 以情绪片段为实验材料, 以事先的评价背景替代与观看同步的评价策略, 以生理指标与情绪自评反映情绪变化, 考察41名大学生的认知评价对负性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 持有利于情绪调节评价的个体, 负性情绪感受降低, 皮肤电反应减弱, 但心率无变化。研究表明, 认知评价影响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 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负性情绪所致的生理唤起的增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通过测量由视觉诱发的脑电成分晚正波(LPP)来比较情绪调节策略在生理电特征上的差异,探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优劣。实验结果表明:(1)从波幅的角度来比较:在400—600ms时间窗口内,认知重评条件下恐怖图片诱发的LPP波幅显著小于在自由观看条件下的波幅,而表达抑制和自由观看组所诱发的LPP波幅差异较小。(2)从时间进程的角度来比较:认知重评与自由观看组的差异发生在400ms并持续到600ms;而表达抑制和自由观看之间的差异发生在450ms但是只持续到550ms。这表明认知重评相较于表达抑制,对负性情绪起调节作用开始较早,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为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策略提供了神经生理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通过测量由视觉诱发的脑电成分晚正波(LPP)来比较情绪调节策略在生理电特征上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优劣。实验结果表明:(1)从波幅的角度来比较:在400-600ms时间窗口内,认知重评条件下恐怖图片诱发的LPP波幅显著小于在自由观看条件下的波幅,而表达抑制和自由观看组所诱发的LPP波幅差异较小。(2)从时间进程的角度来比较:认知重评与自由观看组的差异发生在400ms并持续到600ms,甚至以后;而表达抑制和自由观看之间的差异发生在450ms但是只持续到550ms。这表明认知重评相较于表达抑制,对负性情绪起调节作用开始较早,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为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策略提供了神经生理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通过测量由视觉诱发的脑电成分晚正成分波(LPP)来比较回避型个体与安全型个体在恋人亲密情景下的情绪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电生理特征上的差异。实验结果:在恋人亲密情景下,较之自发观看条件,安全型个体使用认知重评下调时产生较小的LPP波幅,使用表达抑制下调于晚期产生较大的LPP波幅。回避型个体使用表达抑制下调时产生较小的LPP波幅。结果表明:(1)安全型个体使用认知重评和回避型使用表达抑制均能有效持久的下调积极情绪。(2)回避型个体使用表达抑制和安全型个体使用认知重评一样在下调积极情绪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结果从时间进程的角度拓展了以往关于不同依恋类型个体情绪调节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思耘  周宗奎  李娜 《心理学报》2015,47(8):992-1003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高级概念认知和低级感知觉认知紧密关联, 且两者共享相同的神经系统。本研究设计了3个实验:实验1观察面部表情动词加工是否受面部情绪表达的影响, 结果发现网络使用经验多的被试在促进和抑制面部积极表情条件下对动词的反应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实验2探讨网络使用经验对肢体动作词汇加工的影响, 结果发现网络使用经验多的被试在动词?名词转换时没有产生显著认知损耗。实验3探讨两类被试对正常序列和随机序列图式动词加工是否有差异, 结果发现网络使用经验多的个体对随机序列和正常序列的回忆成绩并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从动词认知加工角度验证了高级认知与低级感知觉加工间的紧密联系, 揭示了网络行为与高级认知加工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认知重评是采用对当前刺激情境的意义进行重新解释来改变情绪体验的情绪调节策略。该研究以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2(是否认知重评:被动观看、认知重评)×2(情绪词:中性词、负性词)的两因素完全被试内设计,考察认知重评对情绪体验的调节作用是否通过影响对注意的分配来实现的。结果发现:(1)认知重评条件下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比被动观看条件下显著降低。(2)对于中性词,认知重评阶段的反应时显著快于被动观看阶段,t(29)=-5.09,p0.01。而对于负性词,认知重评阶段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被动观看阶段,t(29)=2.43,p0.05。以上结果说明,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通过减弱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来降低负性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2.
对音乐课进行情感教学是发挥音乐的特点和作用的根本,是成功达到音乐课教学目的的途径,我从事音乐课教学多年,总结出音乐课情感教学"选、诵、游、唱"的四字做法。音乐课的情感教学必须有很好的情感教材。教师在教唱前,对歌词进行有表情的朗诵,吸引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同进入歌词所描绘的境界,引导学生神游于歌曲的美丽境界,唱得感人,深情地唱,能够通过唱来感染学生,感染听众。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实验(stroop任务和竞争反应时任务)和问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复愈性环境对自我损耗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损耗组反应性攻击行为显著大于低损耗组,两组主动性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观看复愈性环境和非复愈性环境后,复愈性环境组反应性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非复愈性环境组,主动性攻击行为两组无差异。结果表明:自我损耗后会产生情绪上的不良表现,反应性攻击行为增多,而主动性攻击行为不受损耗影响;自我损耗后观看复愈性环境,能够缓解情绪上的不良表现,增加认知资源,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4.
王沛  王雪枫  陈庆伟 《心理学报》2015,47(1):93-107
采用IAT范式探讨不同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作用:实验1通过音乐唤醒被试的不同弥散性情绪状态(悲伤vs.愉悦), 并操纵其即时观念(刻板一致vs.刻板冲突), 探讨二者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实验2通过视频诱发被试不同的指向性情绪(同情vs.厌恶), 研究其如何调节大学生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在此基础上引入四重模型(Quad Model)分析技术, 进一步细化情绪的调节作用究竟发生在认知加工的自动加工过程还是控制加工过程, 以及不同情绪是通过哪些心理成分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结果表明:(1)当即时观念与刻板印象内容一致时, 积极弥散性情绪促进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反之则会抑制其表达; (2)弥散性情绪通过调节认知加工的自动化加工过程, 进而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但未参与调节控制性加工过程; (3)积极效价的指向性情绪会抑制被试对艾滋病患者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 消极效价的指向性情绪会促进其表达; (4)指向性情绪通过自动激活成分, 调节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自动化加工过程; 同时也通过辨识力成分, 参与调节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控制性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罗新玉  陈睿  高鑫  邹吉林  周仁来 《心理科学》2012,35(6):1289-1293
本研究采用反眼动实验范式,通过BDI和 SDS量表筛选11名抑郁情绪组和12名正常对照组被试,以高兴、中性和悲伤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旨在探讨抑郁情绪大学生对情绪刺激的眼动抑制能力。结果发现:抑郁情绪组的正确眼跳反应时慢于正常组;反朝向眼跳任务中,抑郁情绪组在情绪面孔图片,尤其是悲伤面孔图片上的错误率比正常组高。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个体的认知加工速度慢于正常个体,且对情绪面孔,尤其对悲伤面孔存在抑制缺陷。  相似文献   

16.
郑茜  张亭亭  李量  范宁  杨志刚 《心理学报》2023,55(2):177-191
言语的情绪信息(情绪性韵律和情绪性语义)具有去听觉掩蔽的作用, 但其去掩蔽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 采用主观空间分离范式, 通过操纵掩蔽声类型的方式, 分别探究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去信息掩蔽的机制。结果发现, 情绪韵律在知觉信息掩蔽或者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 均具有去掩蔽的作用。情绪语义在知觉信息掩蔽下不具有去掩蔽的作用, 但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具有去掩蔽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 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有着不同的去掩蔽机制。情绪韵律能够优先吸引听者更多的注意, 可以克服掩蔽声音在知觉上造成的干扰, 但对掩蔽声音在内容上的干扰作用很小。言语的情绪语义能够优先获取听者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 具有去认知信息掩蔽的作用, 但不具有去知觉信息掩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积极情绪调节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阳  张钦  刘旋 《心理科学》2011,34(2):306-311
利用ERP技术研究认知重评对积极情绪调节及后续认知任务的影响。先呈现积极图片,要求被试被动观看或认知重评。接着呈现情绪词,要求被试进行效价判断。结果显示,在情绪调节阶段,与被动观看或评价忽视相比,评价重视调节下的LPP更大。在词呈现阶段,被试的反应时受情绪调节的影响,表现为:评价忽视>评价重视>被动观看。在160-720ms期间,认知重评之后词汇所诱发的ERP与被动观看后词汇的ERP有显著差异,支持情绪调节损耗认知资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无意识信息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触发相对低级的认知功能而且也能触发冲突控制等相对高级的认知功能。尽管已有研究从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两个方面强有力地证实了无意识冲突的存在,但对无意识冲突是源自中枢加工产生的语义冲突还是晚期动作选择中产生的反应冲突存在激烈的争议。本研究采用分离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的实验逻辑在Stroop掩蔽启动任务中探讨了无意识冲突的机制。结果发现,无意识Stroop效应中既包含语义冲突又包含反应冲突。这说明无意识冲突可能由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共同构成。实验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无意识刺激可以加工到语义水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周临  邓铸  陈庆荣 《心理科学》2012,35(1):16-23
反向眼跳任务是研究内源性眼跳的主要方法。1978年,Hallett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反向眼跳的实验任务。实验中要求被试抑制对外围目标的注视,并注视它的相反位置。反向眼跳任务是研究行为控制以及注意功能的有效范式。目前认为反向眼跳任务中的朝向眼跳和反向眼跳计划是同时加工并相互竞争的,并且反向眼跳的产生与额顶叶皮层下组织有关。反向眼跳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空白效应、工作记忆、认知老化、目标离心率等。  相似文献   

20.
他人不同的权力水平会引发个体不同的权力感知,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以往关于权力与情绪的研究多关注的是个体自身作为权力目标时的情况,而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实验一采用回忆法,从情绪效价和趋近/回避动机的角度分析个体唤起的情绪反应,发现个体在与不同水平的权力目标交互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混合情绪,且相比于远距离的高权力目标,个体与近距离的权力目标进行交互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趋近动机倾向; 实验二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启动被试的混合情绪,发现以积极情绪为主的混合情绪的唤起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距离内的权力目标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权力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