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根本对立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人性呢?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在阶级社会中,人只存在不同阶级的阶级性,根本不存在共同的人性。我认为这种看法,大有可商榷之处。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未完全否定人的共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和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  相似文献   

2.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久红 《学海》2002,3(2):26-30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典型代表的罗尔斯的正义论 ,自其在 2 0世纪 70年代提出后就遭到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的尖锐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认罗尔斯的正义论有十大错误 ,包括脱离社会生产来抽象谈论分配正义、陷入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加批判地假定了社会阶级存在的永恒性 ,等等 ,同时 ,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也存在内在矛盾 ,是乌托邦主义的。本文即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3.
把一切让会关系都说成是道德关系,那是唯心论,必然导致道德万能论。否定道德关系的存在,把社会关系仅仅归结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不科学的非道德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论所不取的。区别各种社会关系的分界,就是对其特殊矛盾的认识。经济关系的特殊矛盾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对产品的分配方式;政治关系的特殊矛盾是阶级与阶级之间在权  相似文献   

4.
元梁同志在《哲学研究》1964年第4期发表的《怎样理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文章,名为对“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怎样理解”,实则是一篇恶毒地攻击“一分为二”和卖力地为“合二而一”论辩解、争地盘的文章。它的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宣扬矛盾调和论、阶级调和论的立场,是极为鲜明的。  相似文献   

5.
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许多重要决策的制定都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关。因此,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走出思想误区、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用阶级斗争观点解释历史不一定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是马克思的发现。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社会中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已经成为显而易见的事实。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明确指出:……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6.
道德说教是由来已久的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从本质上看,它是阶级对抗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又一表现形式,从认识上看,有的源于对道德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使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变成超越现实经济条件的道德说教。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道德说教的阶级根源虽已消失,但道德说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是幻想可以不经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向社会普及共产  相似文献   

7.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年毛泽东对这一思想是有所认同的,但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即"阶级论",对严复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批判与改造.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创立了人民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政治?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理解不一。本文拟把研究情况介绍如下。(一)政治是否是永恒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政治是否是永恒存在的?这是贯串在政治概念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政治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不仅阶级社会中存在政治,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同样存在着政治。其理由是:(1)政治与经济紧密相联,有经济就有政治,政治同经济一样都不只是阶级社会才有的范畴。(2)政治可以区分为两类:阶级政治和非阶级政治。阶级斗争是阶级政治的本质,而非阶级政治的本质则是社会民主。与阶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同一时间点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积极作用论,不会是偶然的。对此本文提出三点思考:一是积极作用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二是怎样对宗教作定义性理解?三是如何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关于社会阶级的一切论述中,实际占统洽地位的有两个问题:第一、社会有哪些阶级;第二、社会各阶级既经确定以后,这些阶级划分对于不同阶级的不同态度,特别是政治态度,有什么关系。为便于叙述,我们按C.白蒂尔海姆的说法,称第一项(社会有哪些阶级)为阶级划分,第二项(政治态度)为阶级立场。显然,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社会形态,具有相同阶级划分的阶级,其阶级立场并不一样(例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讨论简介在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热潮中,我国理论界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出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问题,是大家所注意的,并且是已经开始作了较广泛的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将这个问题在讨论中的一些主要情况简介如下: (一)怎样划分阶级?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有无区别? 关于怎样划分阶级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  相似文献   

12.
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唐凯麟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方针,这是关系到能否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人类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文化自身的客观延续性和人(一定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NiccolòMachiavelli)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双重的,而不是矛盾的。研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解决卢克斯所提出的、马克思对待道德的矛盾态度问题,有助于理解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借用。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为"对事物的想象",又要求复归"古代的德性"。马克思批判道德为意识形态,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仍具有道德谴责意味。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又实现道德,这正是黑格尔"伦理生活"之义。同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思想差异:第一,他们对伦理生活内容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伦理生活是消除民族差异和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马基雅维里的伦理生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共和国奠定基础的君主国;第二,他们所认为的伦理建构所需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经济条件,马基雅维里更加关注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当前在道德或道德理论上人们大致存有三大困惑,即:(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看待共产主义道德?(2)在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道德和道德的作用?(3)在强调发挥每个社会成员主体性或主动性的要求时如何看待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解除这些困惑,对谋取思想一致、正确贯彻现阶段改革开放方针和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所论仅属有关第一个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是否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呢?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否存在着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科学同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一大争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总以为在人类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先验的、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但是,谁也没有说清楚这先验的、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究竟是什么,于是便把道德问题涂上了神秘的色采。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以后,肯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采用逻辑分析和事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批判了西方伦理学界对马克思道德思想的一种曲解(即认为马克思主张阶级利己主义、取消道德)。我们认为,此文提出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是值得重视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诞生伊始,就遭到西方资产阶级的非难;其手法是先将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加以曲解,然后进行攻击;其论点也不限于此文所批判的这一种,因而造成了不少思想混乱。其中涉及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例如,究竟如何理解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及其同全人类利益的关系,怎样理解实际利益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事实与道德价值(应当)的关系、道德的真理性与正当性的关系,什么是利己主义和阶级利己主义,等等。应当承认,以往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研究都很不够,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使有关的理论阐述显得苍白无力,客观上助长了怀疑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情绪。为了回击西方资产阶级的挑战,恢复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本来面目,深化和完善我们伦理学的基础理论,使之真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需要重新系统地钻研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对上述问题作出正面的、实事求是的、创造性的、有理论深度的回答;在研究方法上也要有所改进。为此,需要在不同意见之间展开充分的、同志式的自由讨论。本刊愿为这种探讨和争鸣提供足够的园地。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第24号的出版前言中有这样的表述,随着社会问题的“复兴”和在资本主义大都市大规模贫困和贫困窘迫过程的加剧,在正式的讨论中就“新的下层阶级”这个题目而进行的有关阶级的讨论,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自1989年以来,从阶级向人民这种精神上的反跳并没有持续多久——“社会对抗和不太令人高兴的这种精神倒退的结果”是十分明显的。 现在应该关心的,并非什么东西是否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值得学术界关注,而是这样的问题,即在社会中是不是重新出现了更强烈的阶级分化的发展趋势,抑或我们所面临的只是一种精神的倒退?在社会经济意义上被确定的阶级是否重又成为(或者始终仍然是)社会行为的真正主体?还有:这一点对左派的政策来讲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一切是否应该被限定为一种纯粹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8.
究竟什么叫幸福?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这是人生观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条件下,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感受,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幸福就是在为实现崇高的理想的奋斗过程中,人们意识到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满足感,并包含有积极的道德评价因素。“幸福”虽然表现为人们的意识和感情,但它又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内容。它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传统等制约,其中社会的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因此,不仅幸福实现的程度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而且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从属的阶级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就是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伍德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论,尼尔森对马克思的道德观作了澄清:马克思并非反对所有的道德,只是反对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道德;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体现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只有代表剥削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才具有扭曲人们认识的作用;在反对把抽象的道德观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指导原则的意义上马克思是非道德论者。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入分析这一时期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三次争论,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否缺乏伦理学?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如何展现人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一种人道主义?进而,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逻辑中,如何理解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理论与革命的关系以及人道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理论困难。二十世纪上半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源所展现出的焦点问题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解决其中的理论困难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