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建永 《天风》2005,(5):51-51
"妈妈,你不要生气,过去的事情都是我错了!现在我参加基督教会,信了耶稣。耶稣说,要敬老尊长,要造福儿女。……"  相似文献   

2.
耶稣基督是每套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他既凸显了基督教的独特性,又影响着三位一体、人性、教会论等相关神学概念。但因初期教会强调基督的神性而损害了耶稣的人性、当代人文主义和立足于现世的世界观侵袭、启蒙运动的影响,致命现代神学重寻耶稣人性,由此而生的开始了批判性重估——迦克敦和其本质与位格用语的概念质素和清晰度;历史意识——对耶稣言行历史重构;全球意识——对耶稣生死神义论诠释。凯瑟琳·坦纳洞悉到现代基督论的问题所在:我们与现代性假设已出现批判性距离,人成为意识主体,自然和道德世界均按其角度被整理。但是,今天的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认信"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现状进行回应并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基督论诠释呢?笔者尝试以圣经和教会的实践,而不是以尼西亚和查尔西敦信经作为基督论思考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彼此同心     
<正>教会虽然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但她是一个整体,因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保罗用人的身体来比喻:"就如身体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身体的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体;基督也是这样。"(林前12:12,和合本2010)这个身体教会要健全发展,不同的肢体间必须有相同和一致的意愿,并且要摈弃那些会造成不和谐的个人因素。保罗对腓立比信徒说:"你们就要意志相同,爱心相同,有一致的心思,一致的想法,使我的喜乐  相似文献   

4.
<正>教牧人员也是公众人物,必须在教会内外都树立良好的形象,才配得上牧者的职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4章1节至2节写道:"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上帝奥秘事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同时,保罗也告诉提摩太:"你若将这些事提醒弟兄们,便是基督耶稣的好执事。"(参提前4:6)上帝要求侍奉他的人要忠心,每个教牧人员都要做耶稣基督的好执事,最后都要在上帝面前交账。初期教会的设立执事起源于基督教群体内部照看寡妇的事工,因  相似文献   

5.
邓福村 《天风》2007,(3):20-22
在华人教会中,有部分信徒对耶稣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只关注耶稣是基督,是神子,是救赎主,而忽略了耶稣同时也是人子。在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和神学中都明确地指出: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在基督耶稣身上既有完全的神  相似文献   

6.
宗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客观科学的观察研究,就是我们所讲的"宗教学",基督教也理应置于"宗教学"的视域。构成基督宗教的元素至少有四个:一圣经,二上帝,三教会,四神学。对前两个元素的学术性的研究,从18世纪的西方就开始了,有关著作数不胜数,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一些,比如《基督教的基础》、《耶稣传》、《耶稣是何许人也》等。中国人以赞赏目光写的有《圣经鉴赏》等;本文则是从批评视角来阅读圣经的,全文有7万多字,此处作摘要发表,以供"宗教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鲁绍彬 《天风》2010,(6):25-27
<正>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上帝的殿,也是永生神的家。教会需要爱主之人的祷告与经营。耶稣升天前考问彼得并叮嘱他要牧养好主的羊群,可见教会的管理与牧养十分紧要。上世纪末,在一波波的教会发展浪潮中,牧养好教会或把教会建设得更好的教会论问题成为实践神学的讨  相似文献   

8.
刘若民 《天风》2002,(8):56-57
一、导言教会论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教会,教会有什么样的特征,我们应有的体制,教会的圣礼等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国教会来说,重视教会论的探讨是必要的,它是关乎中国教会发展的方向大事。二、教会的定义教会是基督的宝血所救赎之人的团契,是基督事工在地上延续;是信仰耶稣  相似文献   

9.
李汶道 《中国宗教》2014,(11):20-20
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力的建立,集中体现在教牧品质形象的树立,它直接关系到教会的信仰力,关系到教会形象的社会认同力。教牧是奉基督耶稣名宣讲福音的人,是讲道人,是信徒的榜样。从这一身份看,教牧信仰力首先是一种宗教信仰力,是对基督耶稣的认定与确信的力量,是对耶稣笃信与笃行的力量,是把耶稣的品质形象在生活中再现与实践的力量。归结起来即是:教牧信仰力就是耶稣的品质力量。  相似文献   

10.
信徒与门徒     
陈志华 《天风》2014,(9):52-53
在教会中,弟兄姊妹都比较习惯用“信徒”或“基督徒”来自称,以说明自己是相信耶稣的人;相对而言,较少自称为“门徒”来表明自己是跟随耶稣的人。但如果我们翻开新约圣经,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统计数字。1.“基督徒”在圣经中共出现3次,“基督徒”的原文Christianos是由“Christos基督”加上拉丁语尾“anus属于……的人”所构成,即“属于基督的人”之意(参徒11:26,26:28;彼前4:16)。  相似文献   

11.
<正>基督的教会是一:基督在中国的教会是一。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充分的理由,任何造成教会分裂的行为都不过是人出自私心的借口以及人的罪性和软弱的记号,不符合上帝的心意,是对基督身体的撕裂。主耶稣基督在离开世界前,曾特地为教会的合一祈求,这个祈求显明了父上帝和基督对教会的心意。主耶稣这样祷告说:"我  相似文献   

12.
正"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参可10:45)基督的教训贯穿了历代的教会。教会是基督道成肉身在地上的延续,自然要履行基督服侍人的使命。一个健全的教会,必定既宣教又兼顾服侍。教会作为社会的一个实体,理应发挥教会的社会职能,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同时,教导信徒信仰与生活并行,信心与行为一  相似文献   

13.
史爱军 《天风》2018,(1):15-16
教会的牧养责任是双重的,既要'养',又要'牧'斯托得在《当代基督门徒》一书中谈道:历代以来,教会曾多次尝试把基督现代化,比如'苦行者耶稣'、'教导常识的教师'、'伟大的革命家'、'木匠先知'等。在诸多有关耶稣形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把耶稣看成了'面包师'、'魔术师',此种信仰被称为'吃饼得饱'。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00,(8)
完美的婚姻是神的心意,因为神与人之间最终极的关系,是以基督和教会的关系来作比喻的。 使徒保罗以基督与教会的关系来引伸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故此,在某一程度上,丈夫之于妻子好比基督之于教会。无疑,丈夫不是基督,但是他在家庭中,他对妻子及儿女的品行就好像主的样式;而妻子也不是教会,但在家庭中,她对丈夫及儿女的品行,就好像教会的样式。由此,基督徒在婚姻生活中,要培养责任感、爱心、分享、彼此顺服、谦卑和互相委身。兹简述丈夫及妻子的角色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吴兵 《天风》2002,(9):44
一、中国著名神学家赵紫宸博士的理解1935年,赵紫宸博士他对教会所下的一个定义,确切地刻画出他的教会观。他认为,“教会是基督信徒的团契,有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中心,都是为了建立和重建人类。教会是要继续耶稣的工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5)
正耶稣的教训不仅给当时代的人以教诲,也指出了很多关于教会和信仰不可忽略的真理(参太24章,25章;可12:41-44)。"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5:26)。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本应该是荣美的、圣洁的,但因为人的软弱与不足,教会存在"玷污、皱纹等类的病"(参弗5:27)。圣经中已经让我们看到神的旨意、教会的典范,同时我们也可以间接地看到教会存在的危机及扭转危机的方法。我以为,当下教会存在着三大危  相似文献   

17.
颜敏 《天风》2007,(24):26-29
上次我们查考的经文是耶稣在耶路撒冷医治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以及基于那个神迹耶稣所讲的相关教导:好牧人的比喻。今天,我们要查考耶稣在伯大尼所行的另一件神迹: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以及相关的耶稣的讲论(约11:1-57)。如同五饼二鱼的神迹(参约6:1-15),四福音中只有约  相似文献   

18.
赵必雄 《天风》2003,(10):13-13
“好撒玛利亚人”是耶稣所讲的著名的比喻之一(路10:25-37),它要回答的是有位律法师“谁是我的邻舍”的挑战性的质问。按字面而言,中国人是把它理解为住在自家附近的人家,而在犹太人是指居住在犹太人之中的外邦人。这显然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位敢于挑战耶稣的律法师显然是话中有话,而非指问通常意义上的邻舍。  相似文献   

19.
普世教会从2012年10月11日至2013年11月24日基督普世君王节定为"信德年",邀请基督徒更深一步地反省我们的信德,加强我们的信德,重振我们的信德。信德是我们信仰的基础,诚如福音中人们问耶稣:"我们该做什么,才算做天主的事业呢?"耶稣回答说:"天主要你们所做的事业,就是要你们信从他所派遣来的。"(若6:28-29)为了回应普世教会的邀请,也偕同普世教会一起善度信德年,  相似文献   

20.
<正>主日礼拜是基督临在的场合,我们岂不是更应该恭恭敬敬、丝毫不敢怠慢吗有一张漫画,描绘的是耶稣复活走出坟墓时,一群人拿着手机拍照。漫画影射了当代人遇到事情忍不住要拍照、发朋友圈,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教会生活中也存在。在主日礼拜、圣诞晚会等敬拜的时候,总有不少弟兄姊妹举起手机拍照、录像,并将教会活动的照片、视频发到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