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回应伊朗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威胁,沙特社会日趋保守化并成为“纯正”伊斯兰社会的样板。2015年萨勒曼国王上台后,积极推动国家现代化转型,推行激进经济社会改革,以重塑国家。作为这场改革的主要设计师,王储穆罕默德(MBS)明确提出要抛弃“极端伊斯兰”,重返“温和伊斯兰”,为此采取了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改革措施。这一变革主要涉及由“极端伊斯兰”到“温和伊斯兰”、由宗教国家到民族国家、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三个层面重大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将重塑沙特,深刻影响沙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而且对海湾发展与稳定、伊斯兰世界发展模式转变、全球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领土、人员、资金和神学理念等方面对“伊斯兰国”进行了再认识,讨论了“伊斯兰国”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具体威胁。本文认为“伊斯兰国”已将恐怖主义推进到最新阶段,刷新了恐怖主义的各项纪录,对中国领土安全、中国海外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构成了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23,(2):12-14
<正>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我们做好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省民宗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目标任务、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的发展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周易》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不仅因为它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它对我们现实生活继续发生作用.“穷则思变”,“彰往察来”,“自强不息”,“多识前言往行以  相似文献   

5.
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那位最敏锐的观察家和政治上的失败者De.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①看来,只有在锻造着一种新文化的新世界里,民主才是可接受的。在他自己的国家法国,在被称做“民众的春天”的1848年期间,托克维尔坚定地站在反对派立场上,既反对共和派,又反对波拿巴式的男性普选权。民主的每一种试验,不管是议会制的还是独裁制的,都威胁到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即威胁到在他看来是介于革命的群众或乌合之众与用刺刀维持统治的粗暴做法之间的“中庸状态”。18和19世纪发生的那些革命的剧烈震动当然推进了民主的进程,但同时也增强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要求什么样的国家,这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议题。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阶级社会为根基,它同无产阶级要求的国家存在着本质区别。从现代国家到国家完全消亡的历史演进过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或“(半资产阶级)国家”、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四个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以彻底打碎传统国家机器为首要条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是推动实现人的解放的政治形式。“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在狭义上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的制度形式,在广义上还包括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形式。《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现代国家观,对于我们准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继承性和超越性、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历史方位和制度特征,以及充分发挥现代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所有制上的优势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时代的互联网宗教治理是我国互联网空间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在数字文明建设进程中,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互联网宗教治理,化解或降低互联网宗教风险,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这是时代之问,对之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笔者拟围绕着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茧房”风险与互联网宗教治理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空间治理理论,从国家治理逻辑、依法治理逻辑、综合治理逻辑、技术治理逻辑和网络空间行为主体治理逻辑五个维度,提出建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治理的实践体系,高效精准治理互联网宗教,可以有效将“数字风险”转化“数字机遇”,防范化解互联网宗教领域重大风险。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 ,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 ,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因此 ,一旦这种文化遭遇威胁和侵略 ,则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 ,从而也就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和意义。进入新的世纪 ,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作为全球化的一个“滋生物”、“怪胎”和“陷阱” ,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的当代形态 ,并直接威胁着我国和其他发展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好不好始终是关系国家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关系问题,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协调民族关系,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我国民族关系始终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总体状况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作了经典式表述(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然而西方学者(过去称“资产阶级学者”)对这一经典表述大多不予承认,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过去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此的理解也有偏差。至于当今一些热衷于“超越传统的哲学思维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则不太关注甚至有些淡忘。鉴此,本文旨在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的理论仍然是指…  相似文献   

12.
黄兴政治伦理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权和政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倡导政治伦理化;诚挚的爱国之心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主体;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外在表现;“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实践的理想境界。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一是糅合了中西伦理文化的优点;二是将改造国民社会心理与建设国家统一起来;三是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3.
反契约论──评诺奇克的新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理论。三百多年来,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一直是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的国家理论是“社会契约论”。长期以来,“社会契约论”作为西方国家理论的正统“范式”似乎是不可动摇、不受挑战和不可替代的。一、契约论的理想“社会契约论”最经典的表达首次出现于霍布斯的《利维坦》(1651年)之中,后来经过历代政治思想家们(斯宾诺莎、洛克、卢梭和康德等)的补充、调整、磨确和完善,造成为西方正统的国家理论。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说法,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按“自然法”行事。“自然法”赋予每…  相似文献   

14.
“人权”,作为一个政治理论的出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人权问题一直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某些西方国家大造“人权国际保护”的舆论,将“人权攻势”作为其在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动辄指责他国“侵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传道会”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伊斯兰非政治组织之一。本文选取“伊斯兰传道会”为研究对象,在对已有历史脉络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发展路径特点的归纳总结,尝试探讨南亚地区宗教与政治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性连结关系,发现该内在性连结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紧密度上的变化,却难以有根本性的分割;以期探知伊斯兰教在当代南亚社会中的发展步调及自身特色。为深入了解南亚动态、认知我国周边的宗教政治生态、研判“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潜力与风险提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6.
邹莹 《孔子研究》2023,(5):117-126+160
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思想视野中,国家的形成和政权的建立在超自然的至上神命令下,可以得到被统治者最大程度的认可。其后,“天命”的宗教神秘意味呈现逐渐消减的趋势。处在这一转折处的荀子,将政治治乱的因缘彻底归诸人事。其后,通过证成“服人之道”的基础在“政治秩序”的建构,“政治秩序”的建构基于“礼义之分”,“礼义之分”出自圣王“积思虑”之“心”,荀子最终将殷周之际的“以德受命”之“天命观”转变为“以德致位”之“圣人观”。但在此观念之下,还潜藏着专制威权的思想阴影。  相似文献   

17.
关于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的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当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系列政治运作,有其坚实的政治哲学基础。尤其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实践,返本开新,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的二元论政治思维模式的超越和转换,为“后文革时代”(国内)和“后冷战时代”(国际),提供了一种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的新的政治思维范式和政治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的近20多年,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全球范围迅速抬头,并与民族分裂活动、暴力恐怖活动相结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构成重大威胁。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历史事实,简要评析伊斯兰极端主义泛起的原因及现实威胁,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一、两个“必然”的必然结合理论界对中国推行法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探讨,主要是从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需要层面:实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改革和建设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等;二是规律性层面:民主政治就是法治化政治,市场...  相似文献   

20.
田飞龙 《学海》2023,(1):27-41
“一国两制”是国家和平统一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和宪制安排,是我国宪法上富有特色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宪制思想渊源和法理基础。香港是实施“一国两制”的最具挑战性与制度发展内涵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第一部典范性立法,具有历史意义、国际意义和国家法治的创新意义。自香港回归25年来,中央治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准确落实宪法与基本法构成的特区宪制秩序,在应对本土势力和外部势力挑战下承担基础立法者和最终责任人的宪制角色,引入香港国安法和新选举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爱国者治港”,推动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全面管治权”与“爱国者治港”是中央构建“一国两制”法理学体系的关键立足点,也是建立健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主要制度抓手。香港的25年经验对“一国两制”法理体系与制度体系的完善发展有重大推进,对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实现以港鉴台的初衷目标,有直接的示范和先导意义。香港“一国两制”宪制秩序有着更为自觉的法理依据和更为健全的制度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实现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