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笛卡尔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但自现象学创立,现象学家对笛卡尔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胡塞尔寻求现象学的笛卡尔血统,却又将后者的学说归结为"超越论实在论"加以拒斥;海德格尔批评笛卡尔未讨论我在的存在样式,却又在对存在论历史的拆解中依赖笛卡尔。为厘清笛卡尔与现象学的关系,我们必须从笛卡尔本身出发,追问现象学是否重拾了其思想环节。本文认为,笛卡尔与现象学具有亲缘性,这表现在:1.笛卡尔思想的出发点既非胡塞尔认为的怀疑,也非海德格尔认为的我在,而在于他已经实行了向现象性的还原;2.他已将思想本身理解为行为,开始了经由决定而思的哲学;3.思想的决定既决定怀疑,也决定接受真理的明见性。这已表明现象的自身显示,也需经由自我的意愿。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象学的批判与超越;海德格尔与现象学之间有着一种复杂的关系。现象学对海德格尔具有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而海德格尔对现象学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不是科学,它不必硬让自己去承担那些与专门科学有关的主题。现象学是一种本源科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思想分为三个时期,《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他中期的代表作。这个时期其思想的主题是历史,此历史不是人生在世,而是存在本身的命运,即存在自身的遮蔽与遗忘。他在寻找克服形而上的道路。海德格尔在此用现象学的方法,面对作品本身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  相似文献   

4.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探讨技术根本问题的本体论现象学技术哲学现象学首先是指胡塞尔现象学。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经历了一个从先验现象学到基础本体论现象学的转变。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理解有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胡塞尔不仅仅把现象学理解为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它理解为一种认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探寻艺术之本质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因其主张"从已有的事物"出发。"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解构艺术作品时所提到的两个相关相属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具有敞开性,而"大地"具有遮蔽性,二者一敞一蔽,在相互"争执"的关系中,"真理"得以生成。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角切入,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及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真理"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与研究,从而将"世界"与"大地"、"真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与内涵明朗化。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自建立伊始就与笛卡尔有着继承关系。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现象学阐释中剥离出海德格尔对蕴含在笛卡尔哲学中的"积极可能性"的挪用。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的现象学改造,本文意在建构写作《存在与时间》的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哲学直接"对峙"的史前史。  相似文献   

8.
如何做哲学     
"做哲学"的方式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多重形态。在实质的层面,哲学之思展开为对智慧的追求,后者体现为以人观之和以道观之的统一。以人观之意味着从人的现实存在境域和背景出发,以进入人的知行之域为研究和追问的对象;以道观之则意味着跨越知识的界限,贯通存在的不同方面,把握世界的整体,并追问人和世界中的本源性问题。在形式的层面,哲学之思作为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的过程,又表现为"运用概念"的思维活动。哲学思想凝结在概念之中,新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也通过新概念的提出而实现。今天的哲学思考还需要回到存在本身。所谓回到存在本身,意味着既要扬弃囿于语言逻辑的分析哲学,又要扬弃囿于意识领域的现象学,进而回到具体的、现实的存在本身。哲学之思同时涉及理论与经验、知识与智慧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一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思考已被证明是一条富有效果的途径。这种研究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海德格尔通过存在论的分析把现象学引入了另一个方向,即所谓的现象学解释学。本文试图从历史性角度研究海德格尔的思考的具体特性以及历史性概念在这种思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考察立足于下面的理解:与海德格尔使用现象学方法同样明显的是,他并不以建立一种与胡塞尔不同的现象学,也从来没有把纯粹先验的主体作  相似文献   

10.
偶然性问题是由现象学开启的当代哲学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胡塞尔的意识建构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实际性的此在分析和生存的时机化,梅洛-庞蒂的身体讨论,萨特对于存在、自由和虚无的描述,都直接或间接地蕴含了偶然性话题。在当代哲学中现象学这一的思想线索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思想效应,它在马尔库塞和阿尔都塞那里呈现为"具体哲学"和"偶然的唯物主义",继而泛化为一种表现为安德尔斯的"随机哲学"或马奎德基于有限怀疑论的偶然性哲学的思想态度,这种态度展现出一种贴近生活、体现实践化维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人工制品是现象学分析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伊德关于使用者-人工制品-世界之间四类关系的阐释以及海德格尔的用具分析,表明两者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伊德既超越了海德格尔又遗忘了海德格尔——伊德没有充分关注作为用具的人工制品之存在结构中的"指向性"以及人工制品上手与在手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打交道"这个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海德格尔与伊德的洞见,提出了一个对人工制品进行现象学分析的新思路,构造了一个使用者-人工制品-世界之间关系的状态空间,从而将伊德的四类关系作为其中的四个特例。最后,揭示了人工制品现象学分析与创新设计实践之间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12.
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的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的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3.
萨特试图克服胡塞尔观念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的缺陷,从意识的维度出发来描述人的在世生存的结构与意义。他把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改造成意识的"超越性",批判了传统认识论中的内在哲学。他认为造成哲学内在化的根源在于"先验自我"的设定,把"意向性"改造为"超越性"就是要从意识中清除"先验自我",并且最终在无需"先验自我"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纯粹意识领域的构建工作,实现先验场域的解放(自由),最终为意识的绝对自由存在奠立一种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中,对世界本身而非认识本质的关注,使他并未追随胡塞尔寻求认识的彻底性。他援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进一步追问,提出完全还原的不可能性问题。因为还原使他发现的不是胡塞尔所言的"明证性",而是本源的"两间性"。这看似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否定,其实却是秉持现象学严格追问起源的精神,对胡塞尔现象学所做的改造。因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不仅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放性所允许的,也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的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的自身悖谬现象的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的不可还原的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的起点、意识的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的分析所展示的意识的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的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的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的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的意识自身的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的一种错误的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不仅把他的现象学看成是一种探究"本原"的哲学,而且认为现象学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之理想的最终实现。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现象学被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批评为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或"在场形而上学"。本文根据胡塞尔在不同时期对于本原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论证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是要克服传统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困难,保持"形而上学的中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现象学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辨析焦点是现象学研究中新近发生的两个转向——神学转向和科学转向。我们将首先讨论现象学的神学转向与科学转向的各自意涵与共通背景。接着我们从现象学传统外部论证这两种转向归根结底是思辨转向,并从现象学传统内部提出还原问题。随后本文将概括现象学还原的诸多可能道路,尤其是检验马里翁的"神学转向"及其同现象学还原的关系。进一步在细读海德格尔有关文本的基础上检视马里翁的"第三还原"学说。在批判性总结海德格尔有关学说之后,本文将给出神学转向与科学转向的真正现象学理由。  相似文献   

18.
摧毁与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海德格尔把理解这个主题从一种人文科学的方法论学说,提升为此在的本体论的生存论环节和基础时,解释学维度就不再意味着现象学的植根于具体知觉的意向性研究的一个较高层面了,而是以欧洲为基地,把几乎同时在盎格鲁撒克逊逻辑学中实现的“转向语言”在现象学研究思潮中突现出来了。在胡塞尔和舍勒尔对现象学研究的最初展开中,尽管有向生活世界的各种转向,但语言问题依然是完全蔽而不显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胡塞尔思想中还是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都构成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再现了胡塞尔前后期在此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他的超越论逻辑学的要点在于对本质的前逻辑直观,也是最有可能为逻辑学提供哲学支撑的因素。其次,在海德格尔方面,根据律概念成为讨论现象学与逻辑学关系的切入点,由此导出他的“存在理解”、“无蔽”和“自由”的概念解释。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把形式逻辑看作陈述逻辑,并试图用前谓词判断的哲学逻辑学来为它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