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去五台山朝拜和旅游的人,大都要登上菩萨顶观赏文殊殿(滴水殿)滴水的奇景。面对巍峨壮观、富丽堂皇的滴水殿,看着五光十色、水滴石穿的奇景,听着水点滴嗒、滴嗒有节奏的妙乐,脑海里不禁会出现这么一个疑问:滴水殿因何会长年滴水呢?  相似文献   

2.
石佛寺,位于繁峙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五台山北麓,周围与五台山著名的圭峰寺、极乐寺、秘魔岩、净名寺相邻,是现存五台山佛乐的发祥地之一。石佛寺的规模不大,有东、西两院。东院有佛殿、僧舍、厨库等建筑,西院有圣母殿、戏台、龙洞、观音洞等。  相似文献   

3.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为北地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寺中现存石碑一通,碑尾有“(?)正隆三年戊寅岁十五日建讫”。则此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正式建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但留存至今只有南殿(文殊殿)为金代原物(惟屋顶为元重筑),难能可贵的是四壁满布壁画,熠熠生辉。据文殊殿西壁南上方题记说明,壁画是六十八岁的宫殿画家王逵等用了十年时间(从正隆三年到大定七年)。  相似文献   

4.
佛光寺在南台西南佛光山麓,海拔一千三百二十米,距五台县城三十公里,离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四十七公里。寺宇座东面西,北、东、南三面环山,峰峦叠翠,松柏荫翳,西面平缓豁朗,毗邻通往代县、繁峙的南北古道。山门前有影壁一座,上书“佛光寺”三个大字。山门三间(原系韦陀殿),巍峨壮观。第一进院内有坐北向南的金建文殊殿七间,为我国现存的最大配殿。对面有廊房数间,院中有唐代乾符四年(877年)石经幢一座。第二进院内,南北都为客房,  相似文献   

5.
蒙古人与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依据文献来分析,从元朝忽必烈与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开始,之后明清至今,兴建有蒙古僧众为主的寺院,如菩萨顶、罗睺寺、镇海寺、瑞应寺等。着重对忽必烈和八思巴与五台山的关系;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与五台山的关系;宗喀巴大师与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的关系;五台山瑞应寺与察汗殿齐呼图克图的殊胜关系,以及五台山其他蒙古僧众为主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现存五台山寺庙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了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七个朝代。其中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现存内地寺庙壁画中的孤品,南禅寺元代壁画、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公主寺大雄殿壁画、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壁画、三圣寺清代壁画等又为同时期壁画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五台山寺庙壁画文化渊源深厚,蕴含着鲜明的本土化审美趋向:绘画题材中流露着儒家思想的繁荣、创作倾向上体现着世俗化的趋势、文殊信仰流行中同时彰显着本土信仰的泛滥。  相似文献   

7.
广宗寺亦称铜瓦殿、小朵天城寺。它座落在五台县台怀灵鹫峰南侧的山腰处。明代,属五台山十二大寺之一;清代,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现在是五台山风景区内重点人文景观之一。大孚金像,分照五方。小朵天城,齐称五佛,幽栖妙境,禅悦精蓝。种福田于福地,宣梵呗于梵天。宏敷广席,丕振宗传。  相似文献   

8.
文殊殿     
文殊殿是菩萨顶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三进殿宇,专为供奉文殊菩萨而建,占地0.4亩,比第一进天王殿大,比第二进大佛殿还大。它所以有这样大的规模,传说是因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具有特殊地位,并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文殊菩萨名叫文殊师利,佛经说他久已成佛,只是为利益众生而甘居菩萨地位。五台山是他的演教之区,又是他的居住处。他在五台山上随缘显化,办了许多  相似文献   

9.
正一塔院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地处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的中心地带,是五台山"五大禅林""青庙十大寺"之一。塔院寺原为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重修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后独成一寺,改用今名。寺院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有影壁、牌坊、石阶、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阁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塔院寺的标志性建筑是被誉为"五台山地标",耸入云天的释迦牟尼佛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研究会形成一门专门学问——五台山学吗?任继愈先生的入室弟子、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五台山研究中心主任崔正森研究员对此深信不移,他和他的同道多年来推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就是为此付出的努力。这些成果包括《五台山佛教文化》、《五台山佛教建筑艺术》、《五台山宝塔研究》、《五台山与亚洲佛教文化》等数百篇论文以及《五台山游记选注》、《五台山诗歌选注》、《五台山楹联牌匾集锦》、《五台山碑文选注》及其主编的《五台山文物集粹》、《五台山诗文撷英》、《五台山(传)(志)选编》、《五台山旅游览胜》、《五台山画册》、《山西寺…  相似文献   

11.
2002年总目录     
《五台山研究》2002,(4):48-48
五台规划五台山佛教界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经验王毅鸣 ( 1 .3)全面提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品位白俊章 ( 2 .3)会议论坛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任继愈 ( 3.3)实践“三个代表” 发展文化产业申维辰 ( 3.6)在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题报告李玉明 ( 3.8)全面提高五台山的文化品位白俊章 ( 3.1 0 )加强研究开发 努力创立五台山学 积极推进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早日成功崔正森 ( 3.1 4)佛学研究天台智者的内外之判韩焕忠 ( 1 .7)晚明佛教复兴的特点及倾向夏清瑕 ( 1 .1 2 )略谈《坛经》的心性论阎孟祥 ( 1 .1 7)试论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一) 由于五台山对外开放,朝拜圆仁慈觉大师灵迹五台山竹林寺的日本佛教界人士日益增多。竹林寺在五台山历史上曾有过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有五台山竹林寺的修复。竹林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大车沟的最里面,距台怀八华里,历来是从西路、南路进入五台山和朝拜中台、西台、北台的必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它们被称为: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五台山为四大名山之首,其地位是僧俗两界所公认的。佛教传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又因冬有积冰,夏无炎暑而得名清凉山。宋代濮阳李师圣曾经在《续清凉传》中描绘五台山的特点是:梵书五顶清凉府,冬冰夏雪无炎暑。我来七月愁尽寒,何况萧萧秋作雨。信无残暑亦无寒,迥然天界精神聚。真容古基鹫峰寺,高山之麓雄今古。西方楼观缥眇间,灿然金碧莲花宇。悬崖峻岭架大木,神物所持凭险阻。金铛垂空殿檐响,森森铁凤相交舞。忆昔文殊出大宅,金刚宝窟通西土。五台山在唐代时已经有了颇…  相似文献   

14.
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曾多次“巡幸”五台山,对此,肖雨同志在《清朝诸帝与五台山》(载《五台山研究》1986年1期、2期)一文中,有着很生动和较详细的叙述。不过,肖文认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台山台麓寺、菩萨顶皇帝行宫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由五台山研究会主办的,山西省石刻学会、山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和五台山管理局等单位参加的,山西省文化厅并州艺园设计布置的巨型五台山展览于七月十日在石雕琳琅满目的五台山资料研究中心(佑国寺)正式展出。展品分为五个部分:五台山展览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驰名寰宇,为世界上罕见的灵山奥区、佛教胜地,大小50余寺,方圆500余里,林木葱翠,鸟语花香,中外游人信徒十分向往。其中位于台怀镇中心南方十里远的明月池,就是一所清雅美丽的寺院。它的住持就是响誉十方的能成法师。能成法师,俗姓郭,1915年4月21日出生于五台县门限石乡正家峪村。父母早逝,家贫如洗,迫不得已,7岁就为地主放牛。12岁来到五台山,出家于明月池,经过3年考察,15岁上剃发为僧。开始了早晚上殿、诵经学佛的佛门生活。迨至1937年秋,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侵略我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实行全民抗战。日军盘踞五台山后,僧人们…  相似文献   

17.
明代五台山名僧镇澄(1547—1617),别号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15岁时出家于北京西郊广应寺。36岁时,应憨山与妙峰之邀至五台山,于此住了35年,于71岁圆寂。镇澄的后半生是在五台山度过的,其一生的作为主要在五台山。在五台山。他曾“三演华严”。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是释尊的左胁侍,位于诸菩萨之首,所以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名山之首。随着文殊信仰的流布,五台山也传遍了国内外。至2015年计,国内有12座五台山,国外有3座五台山;而以五台(山)命名的寺(楼)等达20处。它反映了文殊信仰在国内外的传播,证明了文殊信仰是一种超越时代、地界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的世界佛教信仰,五台山是世界文殊信仰中心。  相似文献   

19.
联话杂撮     
《五台山研究》八八年第三期有李俊堂先生《五台山的十景八奇》一文,读后神思遐想,流连往返,陶然于佛国名山之中。五台十景有:花径云寮(明月池)、松涛倾翠(镇海寺松林)、云崖精庐(观音洞)、翠微星龛(梵仙山)、岚浮青螺(黛螺顶)、古塔  相似文献   

20.
现存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唐大中六年朝廷"许令修复"的"官营"名山胜地寺院建筑。该殿重建主持僧人由官府选定,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工部尚书等一批高等级官员支持、参与了此项工程,大殿重建落成后还受到唐宣宗直接褒奖。此殿重建功德主之一"故右军中尉王",并非宪、穆、敬、文中晚唐四朝著名权阉王守澄,此人为唐元和年间弑害唐宪宗李纯之元凶,唐宣宗李忱不可能允许有杀父之仇的王守澄又成为此殿重建的功德主。此殿重建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实为宣宗朝身兼枢密使、右军中尉、功德使等多种要职的重臣王元宥,此人拥有的官位、职责、政声、家世、籍贯以及年龄等,足以使其成为东大殿重建的功德主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