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将“自我欺骗”作为一种干预工具,导入信任、爱与优良文化等,对一名躁狂症患者进行了历时6年的追踪治疗。结果表明,患者BRMS分数显著降低,行为问题逐渐消失,因此,“自我欺骗”对躁狂症的矫正与治疗有着积极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尹奎  赵景  周静  聂琦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66-1877
“大五”人格剖面是“大五”人格特质在个体上的高低组合, 充分考虑了人格特质之间的交互作用, 能够反映不同子群体在“大五”人格特质上的数量与质量差异, 是解释以往以变量为中心矛盾性结论的重要途径, 也更契合组织管理实践需要, 对实践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大五”人格剖面数量受到研究情境、样本特征、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自我适应-自我管理模型可以获取4剖面模型, 且常见的剖面包括灵活适应剖面、普通剖面与执拗剖面。“大五”人格剖面在研究中更多地扮演自变量角色, 探讨其在关键结果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未来可以关注强化“大五”人格剖面研究的理论基础; 加强重复性研究, 识别普适性“大五”人格剖面; 识别“大五”人格剖面的影响因素; 纳入更多人格变量, 更完整刻画人格剖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一股消费“清流”——极简主义消费愈来愈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极简主义消费是人们出于社会意识或个人理念而自发采取的一种“从简”式消费行为, 覆盖个人、社会和自然各个层面。受人口变量、心理特质、情境线索和宗教文化等因素驱动, 极简主义消费对个体心理健康与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基本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是认识和理解极简主义消费形成路径与影响机制的重要理论视角。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厘清极简主义消费的构念与维度内涵, 采用科学流程开发测量工具, 深化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从多元理论视角, 综合运用不同实证方法, 深入探索其前因后效、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4.
“时间”是跨期决策的“必需品”, 人们感知到的延迟时间决定跨期决策的结果。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长度感知”、“时间资源感知”和“时间框架感知”是时间感知作用于跨期决策的主要方式。时间感知的神经作用机制包含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种。“对数/指数时间折扣模型”、“感知时间基础模型”及“多模态漂移扩散模型”解释了时间感知的作用方式。然而, 现有理论模型还存在诸多局限, 主要包括“长短时距预测偏差”和“实际决策与预期决策偏差”两个方面。因此, 深入探讨时间感知影响跨期决策的基本方式, 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整合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 开展脑机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深层揭露时间感知的作用本质, 帮助个人与社会更理性地决策。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我国学校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的有关现状及成因,选取浙江省4个地区7所中学的61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量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无聊症候群”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较高比例;(2)男生总体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女生;(3)城区中学学生总体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乡镇中学学生;(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5)六个年级间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领导预期下属非工作时间随时保持联系、并且及时回复工作信息已成为当下数字经济时代中的职场新常态。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构建领导非工作时间电子通信预期(After-hours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expectations, AECE)影响下属工作绩效的多路径模型。通过实验研究, 以及多时点、多来源的问卷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1)在资源获益路径, 领导AECE会通过增强下属组织自尊, 提升工作绩效; (2)在资源损耗路径, 领导AECE会增加下属的压力感知; (3)在资源威胁路径, 领导AECE会引发下属的名声担忧, 进而降低工作绩效; (4)自我领导调节资源威胁路径, 即当下属自我领导水平较高时, 领导AECE通过名声担忧降低工作绩效的间接效应被削弱。整合的理论框架为解释领导AECE对下属工作绩效的复杂影响提供更全面的解释, 这不仅丰富了AECE相关文献, 拓展了资源保存理论在数字经济管理背景下的应用, 同时也为“随时待命”这一职场新常态提供管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玲玲  黄桂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8):1484-1496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 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 (1)在研究主题上, 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 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 (3)在理论机制上, 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 (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 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 (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 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 (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8.
低社会阶层是不良健康状况最可靠的社会决定因素之一。然而, 很少有人理解为什么同样处于低阶层, 有些个体却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们发现“转换-坚持”策略这一心理因素能有效保护处于逆境中的低阶层者的健康, 使其免于受到疾病的侵扰。当个体面临持续或频繁的压力时, “转换-坚持”策略减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急性生理激活, 有效抑制了低阶层面临逆境时的生理应激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 阻止了致病过程的发展; 同时, 该策略还减少了低阶层者的不良健康行为, 进而对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未来研究应在深入探索核心机制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干预方案, 为解决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中的健康贫困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旨在探索非典流行期大学生面对非典的压力源和压力状况,用“大学生非典压力状况调查表”和“大学生非典压力源调查表”测查了723名大学生。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非典压力源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非典疾病压力源、非典信息压力源和应对非典措施压力源。(2)非典流行期大学生对非典的恐慌程度、所感受到的非典压力强度以及非典压力对其造成的影响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往有关主动性的研究通常聚焦员工本身, 忽略了团队或组织中同事会对员工行为产生影响这一重要管理实践和理论视角。为此, 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 探讨了同事主动行为对员工自主动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 以及员工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通过多时点、上下级匹配问卷(研究1)及情景实验(研究2)两项研究, 本文发现, 同事主动行为可以激发员工的自主动机, 进而提升工作绩效; 并且, 员工主动性人格强化了同事主动行为对员工自主动机的正向作用。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将现有关于主动行为的研究视角迁移到同事, 也为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公平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然而, 这些研究着重于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不公平的现象, 而尚未有研究考察, 当个体与他人以群体身份共同经历不公平时, 不公平经历对个体的影响。3项实验采用改编的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个体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通过“共同命运” (实验1)、轮流为群体做决策(实验2), 还是招募成对朋友(实验3)来操纵或凸显群体身份, 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 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 均显著降低(而非提升)了被试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对于社会及组织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不确定管理理论, 采用日记研究法收集81个样本10个工作日的数据,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 通过明晰挑战性工作要求的不同属性(每日水平、平均水平、日间变动、波动变化), 全面检验了挑战性工作要求对工作-家庭增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静态模型中, 挑战性工作要求通过工作专注度(增益路径)和放松(损耗路径)作用于工作-家庭增益, 且在个体间的平均水平模型中, 放松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 (2)在动态模型中, 挑战性工作要求的日间变动和波动变化, 均通过减少员工工作专注度和放松, 进而降低工作-家庭增益。最后, 本研究讨论了管理者应重视挑战性工作要求的双刃剑作用等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冰  杨蓉  杜旌  马贵梅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381-2394
企业往往在员工管理和组织创新上处于“两难困境”——难以提供稳定工作但又不得不依赖员工实现组织创新, 这就使得研究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员工遭遇不同环境威胁带来的工作不安全感时, 创新行为存在差异。本文在威胁焦点下深化工作不安全感概念, 并基于“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探讨其对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过程。首先, 结合环境威胁来源与主观感知, 把工作不安全感分为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和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两个维度, 并将编制测量量表。其次, 期望运用纵向研究设计, 通过分析多时点的员工-主管配对数据, 基于情境调节焦点和工作激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来揭示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负向影响, 以及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倒U型影响。最后, 将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讨工作不安全感潜在类型及其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推进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和效用研究, 也为企业如何有效促进创新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 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 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 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 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 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相似文献   

15.
张书维  申翊人  周洁 《心理学报》2020,52(2):240-256
公共管理的本质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指当地民众对于公共决策的持续接受和支持程度, 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石。本研究借助“行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视角, 通过两个调查实验(N = 354 + 354), 一个现场调查(N = 520), 全面考察公共决策透明(过程透明和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之间的因果关系, 进而明确这一关系的作用边界。结果发现:1) 决策过程透明与内容透明正向影响社会许可; 2) 政府信任调节决策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 3) 结果依赖调节两类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基于这些结果, 作者总结出正性的“决策透明效应”以及“谨慎的不介意”和“有选择的忽视”之双缓冲作用, 即“一提两抑”, 以更好地理解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共有消费是多位消费者共同参与并承担开销的一种常见的消费活动。本研究基于风险转移理论, 探究了消费情境(单独消费vs.共有消费)对不熟悉产品偏好的作用机理及边界条件。通过5个实验, 结果发现:相比于单独消费情境下的消费者, 在共有消费情境下的消费者更愿意尝试不熟悉的产品。原因在于共有消费情境会转移消费风险, 使得消费者对不熟悉产品的感知风险降低。但是该效应仅发生于产品风险较低的产品。同时, 当共有消费群体的关系较为疏远时, 该效应会消失甚至逆转。  相似文献   

17.
胜任需要挫败是指个体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者感觉不能胜任工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遭受了短期或长期的胜任需要挫败。在经历胜任需要挫败后, 员工在后续的工作中会越挫越勇还是一蹶不振?如果员工会越挫越勇, 如何强化这一积极效应?如果员工会一蹶不振, 如何规避这一消极后果?已有研究无法清晰地解答这些问题。因此, 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综合运用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和现场实验的方法, 依次考察短期和长期的胜任需要挫败对后续任务自主动机的跨期影响, 进而探讨并检验组织层面的发展性反馈、自主性支持以及个体层面的成就目标导向等干预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拓展了胜任需要挫败和自主动机的相关研究, 有助于指导企业对员工的胜任需要挫败问题进行科学管理和干预, 有益于员工有效应对胜任需要挫败, 充分激发其自主工作动机。  相似文献   

18.
领导-员工之间的信任是工作场所中宝贵的资源,但有关领导对员工的信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以423名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法从被信任方角度考察了员工感知被信任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比较了三种主导解释理论的相对有效性。结果显示:感知被信任与工作投入正相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赖于感知被信任的不同维度;相对于不确定管理理论和认知评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更能有效解释感知被信任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9亿农民工的工作退缩行为——为减少工作和组织角色而有意采取的行为(回避工作和降低努力、迟到缺勤、离职等)影响重大。为此, 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作为“伞”理论, 整合了多重嵌入和身份压力的视角, 构建了一个全面预测农民工的工作退缩行为的模型。在该模型中, 提出了同时包含隐性和显性的工作退缩行为的测量指标体系; 构建了农民工在城市和家乡的多重嵌入对不同工作退缩行为的预测关系, 以及“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双重身份压力经由农民工在城市的多重嵌入对工作退缩行为的间接预测效应。本研究基于农民工样本的特异性, 构建了一个“背景化”的全面预测工作退缩行为的理论模型, 不仅弥补了微观层面农民工研究的理论空白, 也丰富了身份、多重嵌入和工作退缩行为领域的理论和文献。  相似文献   

20.
方琪  栾琨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143-1157
多团队成员身份(multiple team membership)是指员工在一段时间内以正式身份参与多个团队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模式。以往围绕“团队数量”和“团队成员身份多样性”展开的研究未能对多团队成员身份的效应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研究结论。因此, 在系统回顾发展历程、厘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提炼出多团队成员身份“多重团队情境”和“多重团队认同”两个关键特征, 并从注意力资源视角、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梳理并发展多团队成员身份的作用机制。最后, 针对以往研究对多团队成员身份关键特征的关注缺失、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下有意义却尚未被探索的问题, 综合技术和时间等因素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